• 沒有找到結果。

資料轉成逐字稿之後,仔細而反覆聽錄音檔,一方面注意逐字稿內容是否有遺漏,

另一方面註記聲音的表情,包括訪談中的中斷、停頓、沈默、支支吾吾、喃喃自語等 以及聲音的大小、音調高低、速度快慢等,因為,這些聲音的表情也是重要的表徵訊 息,更多時候,「不說」比「說」的部分更難人尋味。

完成註記與編碼的逐字稿,將根據原資料建檔時間的先後順序加以排列,以最原 始未經切割與編輯的方式,存放為主檔的資料。另外,再將資料複製數份,以備資料 分析與剪輯之用。

在 Riessman(1993/2003)的敘說分析中,謄寫好的逐字稿會再以事件為分析單位,

將一個事件相關的敘說區分為「摘要(類似事件的標題)」、「狀態(關於時空背景脈絡 的描述)」、「複雜的行動(研究參與者在事件發展過程中的反應或行動)」、「解決方式

(對問題的處理方式,包括認知與行動)」、「結局(事件最後的結果)」,以作為故事的 情節發展。因此,在逐字稿謄寫完成之後,研究者將會進一步以事件為區分根據,重 新編輯逐字稿,將有關某一事件的敘說集合在一起,再將各事件的敘說內容依上述五 個標題標註,並以完成標註的逐字稿為資料分析的主要文本。

二、分析資料

本研究的資料蒐集、資料轉錄與資料分析是同時進行的,每次訪談結束,研究者 一方面謄寫逐字稿,一方面也要初步分析逐字稿,檢視已有的敘說資料是否遺漏了重 要的議題,必須在之後的訪談中提問,或是有矛盾、不清楚的地方,需要在之後的訪 談請研究參與者澄清或補充的,才能使訪談收集到的資料更臻豐富而完整。至於本研 究的研究資料的分析模式及分析策略,說明如下:

61

(一)分析模式

對於敘說資料的分析,Lieblich、Tuval-Mashiach 和 Zilber(1998/2008)提出一個 整合內容與形式,分別以整體的和類別的觀點來進行分析的敘說分析模式,並將上述 分析單位與分析方法兩大領域相互交織,形成四種分析模式:

1.「整體-內容」:著重的是個體完整生命故事的呈現,分析時只針對敘說者在其 經驗裡如何賦予條理及次序,以使其生命的事件和行動變成有意義。

2.「整體-形式」:重的是分析出整個生命故事的情節或結構,包括事件發生的時 間順序、生命故事的某一旅程、轉捩點、喜劇或悲劇、高潮或低潮、往前或倒述等。

3.「類別-內容」將內容清楚地分成幾個研究主題,並明確界定其意義,且將相 關類別的文本聚集於所屬的分類中,以做為分析的元素。

4.「類別-形式」:分析焦點在於看出敘說者的風格或語言特徵,以及表達特定的 想法及故事的方式,例如:語調的停頓改變或重複、使用隱喻、情感的呈現、主動與 被動的頻率、如何解釋事件等等。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在於「瞭解中年職業婦女的母職生活經驗」、「探究中年職業婦 女面對母職挑戰所做的自主行動力」,著重的是研究參與者整體生命故事的呈現,及整 個生命故事的情節或脈絡,因此選擇「整體-內容」模式進行敘說資料的分析。

(二)分析策略

針對「整體-內容」模式的分析,Lieblich、Tuval-Mashiach 和 Zilber(1998/2008)

認為以整體的方式對內容進行分析過程,分析策略主要有:

1. 重複閱讀文本

將整個敘說的文本反覆閱讀,直到一個型態(pattern)浮現為止。這個型態通常 是以整個故事為焦點的形式出現。在此階段,研究者必須仔細的、同理的,且以開放 的心閱讀或聆聽,並相信自己有能力發現文本的意涵。

2. 寫下初步、整體印象(global impression)及例外

將研究者對敘說文本的初步及整體印象寫下來,也記下與一般印象有出入的例外 情形,以及故事中不尋常的特徵,例如相互矛盾或未完成的描述,因為,一些困擾著 敘說者的情節(episodes)或議題(issues),或是與其故事不協調或不一致的地方,可 能比那些較清楚顯露的內容更有助益。

3. 決定故事的焦點或主題

決定這個故事從頭到尾所顯露的一些特定內容焦點或主題(theme)。一個特定的 焦點經常會被重複敘說,敘說者會提供較多相關的細節,使其在文本中特別突顯出來,

而可以歸諸於某一個主題。然而,在故事敘說中省略的面向,或輕描淡寫的地方,有 時也可能詮釋為該話題具有某種重要的意義。

62

4. 以色彩區別不同的主題

決定主題之後,使用不同顏色的筆分別標記出故事中的各項主題,將文本進行分 類,並分別地、重複地仔細閱讀每一個主題。

5. 記錄結果

跟隨著貫穿整個故事的每一個主題,記錄下研究者的結論。注意每一個主題第一 次和最後一次出現的位置、主題之間的轉換、每一個主題轉換的脈絡、在文本中特別 凸顯的地方。也依據敘說的內容、敘說者的心情或評估等,特別留意那些與主題相抵 觸或矛盾的情節。

(三)本研究具體資料分析操作說明

根據上述步驟,本研究在文本建立之後,反覆地聆聽錄音檔與閱讀逐字稿,且盡 量以同理的、開放的態度,讓資料中有關母職生活經驗的意義自然地浮現。而在重複 聆聽與閱讀的同時,研究者也會隨時記錄自己的感受與想法,澄清自己的立場,以協 助日後資料的分析。

研究者對敘說文本的初步及整體印象寫下來,也記下與一般印象有出入的例外情 形,以及故事中不尋常的特徵,例如相互矛盾或未完成的描述。然後,在每一母職生 活階段訂出數個可以表徵敘說內容的感受主題,在句子或段落的前面標註其可歸屬的 主題名稱。此時,如果研究者發現無法歸入任何主題的句子或段落,研究者將反覆思 考其在整個敘說中的相對重要性,及其可能隱含的意義,如果覺得它們相對來說比較 不重要,研究者將暫時忽略這些句子或段落,如果覺得它們可能表徵其他的意義,將 會另外訂定一個可以表徵其意義且表徵的內涵盡可能不與之前的主題名稱重疊的主題 名稱,並重新檢視整個事件文本,進行另一次的歸類,直到所有研究者認為重要而隱 含意義的句子或段落都被歸入不同的主題。

基於敘說研究非常關注生命故事發展的時間序列,因此,雖然本研究訪談時未必 依照時間順序提問,但是為了瞭解研究參與者從還沒有生育子女時對母職建構的意識,

到生育子女之後,母職生活經驗的實際體驗,故重新依照時間序列整理各母職生活經 驗主題敘說資料的順序,書寫各經驗主題的內容,安排各經驗主題呈現的順序與位置,

將研究參與者的敘說資料撰寫成生命故事。

在資料分析的過程中,每一個步驟都可能影響研究結果,每一個步驟都受研究者 的先前理解、個人經驗、個人偏好、與分析當時的身心狀況等因素影響,而且,即使 研究者盡其所能,還是無法避免研究者的限制與盲點,為了貼近研究參與者對其生活 經驗的理解,增加不同的視框,提升研究者對研究參與者生活經驗描述與詮釋的豐富 性,研究者將邀請一~二位修習過質性研究,且實際有母職生活經驗,且子女已成年 的博士班同學或前輩擔任協同研究者,與研究者針對研究者資料收集、轉錄及分析的 過程(包括逐字稿謄寫為文本、資料進行「整體-內容」分析過程)與分析結果(將 研究參與者的敘說資料分析結果撰寫成生命故事)進行意見交換與討論,並請研究參 與者閱讀其生命故事,提供修改、補充或增刪等的意見。

63

(四)對照生命圖表的「轉折」協助進行資料分析

在進行敘說資料分析時,因為資料龐雜,研究者經常陷入分析到後面忘了前面的 窘境,也常常對著資料發呆,不只該如何把看起來攤成滿桌子的資料,安排成有脈絡 的主題。往往工作了一天,只有少少,甚至幾乎沒有收獲。因為訪談時,請了研究參 與者填了生命圖表,研究者留意到「轉折」,發現每一次轉折都象徵著「改變」,但是,

是什麼脈絡在牽引著改變呢?於是,研究者嘗試在每一個轉折處找出脈絡,結果發現:

如此一來,比較容易前後掌握串連各階段母職生活經驗的脈絡,而且不同的研究參與 者居然展現了許多類似的脈絡主題,也有一些脈絡主題類似,但是內涵卻差異很大的 脈絡,例如,對傲玉而言,孩子要設法留在身邊才會覺得自己有把孩子照顧好,可是,

對井淑而言,要設法把孩子外送,才會覺得自己有把孩子照顧好,一樣的目的,背道 而馳的作法!這讓我相對覺得「決定故事主題」這個工作變得容易許多,因此,在本 研究的具體資料分析過程中,在決定主題之前,本研究會利用反覆閱讀逐字稿時,一 邊對照生命圖表的「轉折」處,試著寫出對轉折脈絡的初步的、整體的印象,之後不 斷在「整體-部分」之間移轉視框,嘗試在脈絡下再找出可以串連的次脈絡,再依序將 次脈絡串回脈絡,最後決定脈絡主題。之後,回到逐字稿,以顏色區隔各主題,再依 事件為分析單位進行,決定各主題的故事情節,最後依照時間順序安排故事,書寫出 中年職業婦女的生命故事,並依其脈絡主題進行生命故事的脈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