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三) 巧妙運用周邊各種資源

第六節 職業婦女的母職時機與生命轉折

一、 時機

(一) 早育

關於早育對母職生活經驗的影響,Rauch-Elnekave (1994)研究 64 位育有嬰兒的青 少女母親的生活狀況,結果發現:青少女母親的學業成就低落。不過,雖然有 43﹪的 青少女對懷孕一事有負面情感,大多數(52﹪)卻是很高興自己懷孕的。其中,雖然有 40﹪的青少女覺得家人因為懷孕而對她們感到生氣或苦惱,但是也有 1/3 的家庭覺得很 開心,另外 25﹪覺得很矛盾。除此之外,絕大部分的青少女出身自「青少女當母親是 正常」的環境,其中,超過 3/4 的青少女有一個或一個以上比她們先當青少女母親的朋 友。

Barratt,Roach,Mogan 和 Colbert(1996)以 27 位單親青少女母親、27 位未當母親的青 少女和 27 位成年母親及 27 位單親成年母親,並以未當母親的青少女和成年母親為對 照對象,研究其心理調適狀況,並衡量家庭背景、年齡、接收到的照顧協助總量和青 少女心理調適的關係。結果發現:和未當母親的青少女比較起來,青少女母親享有較 多福祉,但是和成年母親比較起來,青少女母親享有的福祉較少。

楊素圓(2008)邀請 3 位未成年母親探究其母職與自我認定,結果發現:這些早 育的母親在知道自己懷孕時,有的覺得喜悅,有的覺得震驚與害怕,有的覺得猶豫,

但是都覺得母職是重新擁有家的起點,渴望在新家庭中滿足被照顧與被疼愛的期待;

其非自願性的婚姻為母職帶來挑戰,不過母職成為經營婚姻的滋養與韌力;而在母職 實踐歷程常常覺得主流評價影響其母職,導致自我認定之貶抑及掙扎。

綜合上述,即使是早育,懷孕所標示的新生活,依然能給青少女帶來新希望而讓 她們覺得開心,讓她們的生活福祉甚至超越未當母親的青少女。不過,由於不符合社 會對生育時間的期待,因此也會帶來青少女擔心、害怕、與猶豫,也會讓她們因此遇 到諸多生活挑戰,包括受到主流評價的貶抑。

(二) 延育

Poelker 與 Baldwin(1999)研究延育的原因及優缺點,結果發現:會造成延育的原 因,在大環境因素方面主要是戰爭與經濟困境,在小環境因素方面,則是教育成就及 事業成就。至於延育的優點則包括:(1)母親會有較好的心理及情感方面的準備,包括:

較穩定、安全可靠,也已經準備好要接受挑戰,所以適應性和彈性都比較好;(2) 年 紀大的母親比較有同情心與理解力,也比較放鬆、平靜,較多的生命經驗,對生命也 比較有成熟的觀點;(3)比較能滿足,壓力少,也比年輕的母親更能把事情做得好,所 以較容易調適母職所帶來的生活轉變;(4)較不會為了照顧孩子而忽略了先生;(5) 對 孩子較少體罰,也較少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嘲笑孩子;(6)因著自己的生命經驗而比較 會鼓勵孩子發展自信與自主;(7)經濟比較獨立,而且在孩子出生之前已經有其它生涯 目標,所以比較有時間陪孩子;(8) 一般人的婚姻滿意度會在孩子出生以後降低,延

42

育的人因為有充裕的時間經營婚姻關係,所以孩子出生時的婚姻關係已經非常穩固,

所以延育的父母親的婚姻關係反而提昇。至於延育有它的缺點,包括:(1)因為生命階 段的差異,所以容易孤立無援,不只不容易獲得擴展家庭家人、鄰居、朋友及社區的 協助,甚至連自己的父母都可能因為年紀老邁無法提供協助;(2)因為延育,有可能必 須同時面對照顧年幼子女及年老父母親的雙重重擔;(3)因為在生育子女之前可能在職 場上已經成為經理級或專業人士,以至於生育之後必須同時面對兩個需要全心投入的 生活領域;(4)雖然醫藥科技發達,可以確保高齡還可以生產,但是藉重科技進行懷孕、

生產工作可能需要較昂貴的費用,而且必須面對較大的流產、染色體異常、先天性不 正常及新生而死亡率的危機。

熊雅蕾(2009)訪談 16 位孩子在 7 歲以下的高齡初產婦,結果發現高齡初產婦會 擔憂許多與年齡相關的事,例如:擔心自己年紀太大不適合生小孩、擔心孩子異常、

產前檢查項目多、懷孕期身體虛弱、與孩子年齡差距大、沒有體力帶孩子等,母職實 踐過程中,坐月子時覺得身心疲憊,有的還出現產後憂鬱,對於餵母奶感到又恨又愛,

而新手媽媽的生活讓她們覺得緊張與措手不及,新生活讓她們覺得疲累又不適應。

綜合上述,延育最主要的原因是生活動盪及受其他生涯目標排擠。而延後母職對 婦女雖然有許多優點,但是也並非全無缺點,例如:因為年紀增長而增加的產檢項目,

及生育帶來的身心負擔都讓延育的媽媽覺得身心俱疲。

二、 生命轉折

雖然過去研究缺乏母職生活的縱貫時資料,透過不同階段的母親在不一樣的人生 階段的母職生活研究結果,可以幫助本研究先建立母職生活經驗的先前理解。

(一) 懷孕與生產初期

陳瑩琪(1994)運用個案研究探討一位非預期剖腹生產的產婦母親角色的轉變。研究 發現:產婦是先關注自己身體,再關注新生兒身體,也在身體逐漸康復之後,才逐漸 開展母職相關行為。可見,母親不是天生就會以孩子為優先。

楊瓊珸(1983)用個案研究法,以一位 31 歲,國小畢業的母親為研究對象,探討產 婦對理想母親角色的嚮往。研究結果發現:這位母親在懷孕期間之準備及其所進行的 母職工作,包括:計劃懷孕、辭去工作、按時的產前檢查、常幻想幼兒是健康活潑的 男孩。生產之後第四天,母親就會在嬰兒吃奶前即準備好,主動地關注嬰兒的各種情 形。餵完奶會「擔心」病房人多,希望快送回育嬰室,顯示已投入自己的情緒反應。

在理想母親角色的獲得方面,受訪者原本「抱怨」生的是女孩,認為「不值得」,但還 是接受事實,並努力愛護,學習扮演母親角色,收集更多有關照顧嬰兒的知識與技巧,

在出院之前,做出院的準備工作、努力重新適應母親的角色。

43

(二) 從嬰兒過渡到幼兒階段

鍾思嘉(2000)以縱貫研究訪談 36 對父母親,藉以探討從母親初知懷孕至子女三歲 期間親職角色的心理發展,結果發現初為人父母在性格方面並無太大的改變,但是在 情緒方面會有複雜的情緒,包括懷孕時的高興、喜悅;孩子出生後的滿足及幸福感;

以及懷孕時的擔憂、焦慮及出生後的混亂、不知所措等負面情緒;孩子出生後一年內,

大多數父母會因子女年齡增長、活動量和範圍加大,一方面欣喜孩子的好奇心,另一 方面擔心孩子的安全或意外發生。因此當孩子出現危險行為,父母較易有情緒失控的 情形;孩子到兩歲,為人父母的情感狀態變化不大,且很一致,所陳述的都是憂喜參 半,也就是說,初為人父母在態度上的改變有較大的改變,會重新評估個人價值觀和 信念,亦有著意識型態的改變和轉移。且多認為教養子女工作不易。

(三) 子女在幼兒階段

陳若琳與李青松(2001)發現幼兒父母的親職喜悅因素共有四項,因素負荷量由 高而低依序為:親子親密依附、孩子成長回饋、生活目標重心、家人關心增進;親職 壓力因素共有五項,因素負荷量由高而低依序是幼兒教養、外界環境、親子互動、生 活調適、人際互動。可見在幼兒階段,與孩子、家人的親密連結能讓母親們獲得正面 情感,孩子的教養問題則會給母親帶來負面情感。

(四) 子女在學齡期

林亞萱(2009)以 9 位子女年齡在 12 歲以前母親研究母親的生育慾望,結果發現:

真實的母職面貌充滿情緒的關係,包括:在與小孩的互動中感受到自戀的滿足感、幸 福感和與小孩的一體感等正面感受,但是擔心自己生下不健康的孩子,生下孩子之後 覺得空虛、失落,會自責、自我懷疑是不是有當好媽媽的能力,常常反省自己是不是 給孩子太大壓力,也覺得自己很自私,會產生壓力、被迫害的感覺,有時候後悔生下 小孩,但是並不是真的後悔。

(五) 子女在青春期

陳思穎(2002)以質性研究方法研究已婚國中女教師的親職壓力與因應策略,結果發 現已婚國中女教師的親職壓力主要來自母親本身觀念與特質、小孩身心發展、小系統 教養觀不一致、傳統角色分工之影響、及職業的影響,覺得親職壓力的經驗主要有生 活步調打亂、對小孩身心發展的關注、職業造成的親職壓力經驗、及壓力堆積;至於 親職壓力的感受則有自我迷失、疲累、忙亂、挫折、擔心、與愧疚。

高淑清、廖昭銘(2004)用現象詮釋的方法,以家有青春期子女的父母為對象,

探討父母親職的經驗。結果發現四個主題:深刻體驗孩子的成長;積極努力於關係的 再建;導航是其責無旁貸的責任以及;父母雙方的角色是分工與互補的。在深刻體驗 孩子的成長方面,父母深刻體驗到疏離、無奈、擔心與不捨。

洪佩綺(2006)以 913 位國中學生的父母親進行問卷調查,探討國中生父母之資源、

44

親職壓力與婚姻滿意間的關係,研究發現:父母支持來源,以配偶為主要支持者,子 女學校教師其次;父母知覺親職壓力程度略高;父母的教育年數與親職壓力有顯著相 關;父母之「子女教養」構面的困境知覺會因為就業狀況不同而有差異;低壓組的支 持滿意不僅能減緩親職壓力,甚至會減緩親職壓力對婚姻滿意的負面影響,高壓組的 支持滿意僅能正向影響婚姻滿意,卻對親職壓力毫無作用;親職壓力對婚姻滿意不具 影響力,對低壓而言,影響婚姻滿意的因素最主要是配偶全職就業與支持滿意;影響

親職壓力與婚姻滿意間的關係,研究發現:父母支持來源,以配偶為主要支持者,子 女學校教師其次;父母知覺親職壓力程度略高;父母的教育年數與親職壓力有顯著相 關;父母之「子女教養」構面的困境知覺會因為就業狀況不同而有差異;低壓組的支 持滿意不僅能減緩親職壓力,甚至會減緩親職壓力對婚姻滿意的負面影響,高壓組的 支持滿意僅能正向影響婚姻滿意,卻對親職壓力毫無作用;親職壓力對婚姻滿意不具 影響力,對低壓而言,影響婚姻滿意的因素最主要是配偶全職就業與支持滿意;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