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的研究報告預計共五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者的母職實踐生活經驗、

提出問題,並說明研究現象、研究意義與研究目的;第二章「文獻探討」說明研究者 對研究現象的先前理解,探討範圍包括過去相關研究的研究成果及研究者採用的理論,

第三章「研究方法」說明本研究之典範、方法與研究設計;第四章「生命故事的描述 與分析」,研究者盡量將訪談稿匯聚成一篇篇以第三人稱書寫的臺灣中年母親母職實踐 歷程的生命故事;第五章「結論與建議」探討本篇研究之價值與限制,及研究者在整 個研究過程的自我反思與對外的建議。

66

第五節 研究的可信度、有效性與研究倫理

質性敘說取向的研究,係透過研究者主觀性的體驗與視界,嘗試詮釋研究參與者 主觀的生命經驗及其對社會環境所存有的主觀性感受與反應,為了避免研究者的主觀 過度偏頗而影響研究結果的可信度與有效性,資料收集及資料分析、詮釋的適當性必 須被嚴謹地加以考量。

一、 研究的可信度

在質性分析之驗檢和實證過程中發生作用的三角測定基本上有四種形式:其一,

採用不同資料搜集的方法以檢驗研究發現的一致性,其二,在同一方法中檢驗不同資 料來源的一致性;其三,使用多個分析者重新審查研究發現;其四,使用多種觀點和 理論詮釋資料。本研究基於研究資源的限制,預期進行第二及第三種,具體作法如下:

(一) 來源的三角測定

本研究以訪談蒐集的資料包括研究參與者訪談的敘說資料、生命圖表、與研究者 的訪談札記。資料分析過程中,研究者會隨時檢核不同來源資料的一致性,及不同時 間敘說資料的一致性,如果發現相互矛盾與不一致的地方,除了委請研究參與者再行 敘說之外,研究者也會預設不同種類的資料可能獲得不一樣的東西,探究和理解產生 分歧的原因,並設法提出合理的解釋。

(二) 分析者的三角測定

本研究在研究過程將邀請對本研究的研究主題有基本經驗,且具備質性研究能力 的碩、博士同學與前輩擔任協同研究者,共同參與資料轉錄與分析的工作。在資料轉 錄部分,研究者隨機抽取三~五頁的逐字稿,請協同研究者與研究者分別進行事件的 歸類,在就歸類不一致的地方進行討論,直到雙方對歸類標準達成共識。在資料分析 部分,研究者將資料分析的結果提出來與指導教授及協同研究者進行意見交換與討論,

討論時若意見衝突,就不同的意見找原始文本做進一步的確認,以確定訪談資料所代 表的真正意義。至於資料分析之後撰寫的生命故事,研究者會請研究參與者閱讀,並 以口頭或書面方式提供修改、補充或增刪等意見。

二、 研究的有效性

Riessman(1993/2003)曾提出探究敘說分析有效性的四個方式,包括說服性、符 合度、連貫性、及實用性,分別說明其內涵及本研究的作法於下:

(一) 說服力(persuasiveness)

本研究將透過半結構訪談收集資料。為了重新建構中年職業婦女母職生活經驗的 生命故事,研究者除了研究參與者的敘說資料之外,也在訪談時對研究參與者進行觀 察,將觀察所得寫入「訪談札記」,試著從不同的資料中理解研究參與者的生活經驗,

並且在其生命故事的描述過程中引述大量研究參與者的原始敘說內容,以供讀者檢視

67

本研究的說明與解釋是否能夠得到研究參與者敘說的支持與證明。

(二) 符合度(correspondence)

為了使本研究重構的生命故事能夠符合研究參與者的真實生活經驗,研究者會將 撰寫完成的生命故事,透過電子郵件或郵寄的方式,請研究參與者撥空閱讀故事內容 並針對內容提出修改意見,或直接將其生命故事修改成符合其個人生活經驗的生命故 事,並請研究參與者確定其身份有適當地掩飾,而且其描述方式是研究參與者可以接 受,其內容是研究參與者同意且願意讓別人知道的部分。此外,研究者針對重大議題,

將進行訪談敘說、生命圖表與訪談隨想的比對,或是在不同時間重複確認,以作為交 叉驗證,確保資料的敘說真實的一致性。

(三) 連貫性(coherence)

包括總體的連貫性、局部的連貫性、及主題的連貫性。本研究會以參與研究的中 年職業婦女們的生命推展軸線來敘說其關於母職生活經驗的生命故事,故事的主體皆 為中年職業婦女在所處時空背景脈絡下的生活經驗。在資料搜集與分析的過程中,研 究者會持續修改自己關於研究參與者信念與目的的假設,將反覆閱讀文本而浮現的關 於研究參與者意識與目的的假設,放回整個敘說文本再次閱讀,直到確定研究者關於 研究參與者意識與目的的假設能呼應整體文本,並以此啟發研究者理解研究參與者關 於特定敘說的結構(即在敘說過程運用什麼方式影響敘說本身),再依此啟發研究者 理解在敘說文本中反覆出現的主題。

(四) 實用性(pragmatic use)

本研究可以對子女已成年的中年職業婦女的母職生活經驗有較整體性而貫時性的 了解,這些結果對未來想以質性研究法繼續探討母職生活經驗相關研究議題,應該有 所啟發;對於想以量化研究驗證本研究的結果,應該也可以作為基礎,所以應該有其 實用性。

三、 研究倫理

在研究倫理方面,本研究預期的作法如下:

(一) 誠實告知

研究之初,最容易出現的倫理問題是「欺瞞」。面對這種倫理課題,研究者的方 法是把研究者是誰?研究者到底要邀請她們來做什麼?這次研究的目的為何?明白地 告訴研究參與者,並提出研究者的初步研究設計,讓研究參與者們可以在充分被告知 的情況下,自主選擇要不要參加這次的研究。同時,本研究也保留研究參與者中途因 為個人考量或其他因素而退出研究的權力。除此之外,在研究前,研究者也會很清楚 地跟研究參與者說明本研究所取得的資料,只供本研究使用,絕不外洩另做他用,並 請研究參與者簽署訪談同意書,待其同意之後才進行錄音與正式訪問。

68

(二) 平等相待

在質性研究中,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之間的平等意識是非常重要的倫理議題。因 此,本研究的方式是:首先,承認只要有人的互動,就有權力關係存在。只要有位置 上的差異,就可能產生權力的不平等。就像研究者站在研究者的位置上本身就具有權 力的優勢。因此,為了讓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能真正一起合作,成為相互批判、對話 的參與者,研究者在訪談過程會儘量維持一個讓彼此都能放心說真話的說話環境。即 使是研究者知道這樣的理想狀態並不容易達成,研究者也會隨時提醒自己,保持警覺 心,持續覺知自己的言行所可能帶來的無形暴力。

(三) 安全防護

為了達到嚴密的安全防護,研究者採取的措施是,任何研究資料的取得需獲得該 研究參與者同意,並對可能危及其身分保密的部分做匿名處理。另外,如果有部分錄 音檔研究者需要請他人代為轉譯為文字,研究者會慎重提醒轉譯者不得將轉譯內容外 洩。再者,所有的原始資料一律不外借,除非是研究參與者自己要使用,而在使用過 程,如果資料內容涉及彼此,例如訪談轉譯稿等資料,研究參與者也需告知研究者。

最後,在生命故事寫作時的取材方面,如果研究參與者認為某些材料會涉及其個人隱 私,或是會因為被揭露而感到不舒服,研究者會儘量避免使用,或是以另一種不傷害 的而研究者參與者同意的方式呈現。

(四) 磋商協調

「所有權」也是敘說探究的另一個重要的倫理課題,因此,研究者會與所有研究 參與者共同磋商與協調,設法讓彼此對所有權的問題達成共識。即使研究參與者把資 料與文本的所有權歸於研究者,研究者在十分感謝之餘,仍會告訴研究參與者,基於 平等互惠的原則,資料是共享的,他們也有使用這些材料的權利,並且研究者會簽使 用權限給研究參與者,讓她們清楚知道研究者所做的承諾。

(五) 關懷回饋

研究者除了非常感佩研究參與者的付出,也非常在乎研究參與者參與研究的收穫。

因此,訪談結束之後,研究者會在研究參與者同意的情況下,請研究參與者分享接受 訪談的心得與感想。與研究參與者建立的關係,如果研究參與者願意,研究者也會於 訪談結束之後延續彼此的關係。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