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步驟乘除文字題的教材分析與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二步驟乘除文字題的教材分析與相關研究

第三節 二步驟乘除文字題的教材分析與相關研究

壹、二步驟文字題教材分析

依據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課程綱要 (教育部,2008) ,將九 年國民教育區分為四個階段,國小一到六年級分為三個學習階段,國中一到三年級為第 四階段。學習內容分為「數與量」、「幾何」、「代數」、「統計與機率」、「連結」,前四項 主題的能力指標編碼,分別以 N、S、A、D 表示,以 1、2、3、4 表示第一、二、三、

四階段習,最後一碼為流水編號。在小學階段有關乘除法與二步驟問題的能力指標如下:

第一階段(一、二年級):

N-1-04 能理解乘法的意義,解決生活中簡單整數倍的問題。

N-1-05 能在具體情境中,進行分裝與平分的活動。

N-1-06 能理解九九乘法。

N-1-07 能在具體情境中,解決加、減、乘之兩步驟問題(不含連乘)。

第二階段(三、四年級):

N-2-04 能理解除法的意義,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並理解整除、商與餘數的概念。

N-2-05 能理解乘、除直式計算。

N-2-06 能在具體情境中,解決兩步驟問題(含除法步驟)。

N-2-07 能做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理解併式,並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A-2-01 能理解乘除互逆,並運用於驗算與解題。

A-2-02 能在具體情境中,理解乘法結合律,並運用於簡化計算。

第三階段(五、六年級):

N-3-01 能熟練整數乘、除的直式計算。

N-3-02 能熟練整數四則混合運算,並解決生活中的三步驟問題。

A-3-01 能在具體情境中,理解乘法對加法的分配律與其他乘除混合計算之性質,並運用

於簡化計算。

根據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領域分年能力指標中,將有關乘除法與二步驟文字題的 內容整理成表 3。

第一階段的學童在二年級時開始正式接觸乘法的概念,並以連加,幾個一數的活動 作為乘法的前置活動,從認識「倍」的意義開始進行乘法的學習,例如:每一個盤子裡 都放了 3 顆頻果,2 個盤子共放了幾顆頻果?3 有 2 個,可以記成 3×2=6,3×2 表示 3 的 2 倍,學童從中認識乘法算式中被乘數 (單位量) 、乘數 (單位數) 以及積 (總和) 的 意義,從乘數較小的乘法開始練習,練習過程中,學童會透過平分、包裝的操作活動與 乘法關連,雖是屬於除法的前置活動,但並不引入除號,例如:「12 個小朋友搭空中纜 車,每一個車廂最多坐 4 人,12 個小朋友可以坐滿幾個車廂?」進行操作活動後,同時 進行「每一個車廂最多坐 4 人,3 個車廂可以坐滿幾個人?」的解題活動,將除法與乘 法的關係連結起來。九九乘法的理解剛開始應著重於讓學童認識乘法的意義、「倍」的 使用,認識不同乘數在乘法表中的模式差異,透過陣列類型的問題情境,認識乘法交換 律,能理解 4×3 和 3×4 的結果一樣。在第二階段三年級的學童開始正式接觸除法的教學,

學童已經透過分東西瞭解等分除與包含除的區別後,就開始進行除法列式教學,而且必 須處理餘數問題。四年級學童繼續乘、除法的教學,但是計算的數值增大,原則上,乘 法以四位數與一位數相乘,三位數與二位數相乘為上限,除法以四位數除以一位數、三 位數除以二位數為上限。

而二步驟文字題的課程是由簡單的加、減二步驟問題開始,再延伸至加、減與乘的 二步驟問題。第一階段二年級學童能在具體情境中解決二步驟文字題,主要從日常生活 情境中引入問題,此時,只需將各步驟分開記錄,不必處理併式問題,例如:「一盒巧 克力糖有 8 粒,我拿到了 3 盒又 2 粒,一共有多少粒巧克力糖?」一開始,先引導學童 讀懂題意,分段解決這個問題,如先算 3 盒有幾粒,記錄成 8×3,再將計算的結果加上

2 粒,記錄成 24+2,而獲得我拿到了 26 粒巧克力糖這個答案。在第一階段三年級則開 始學習解決加、減與除和連乘的二步驟文字題,且必須注意餘數的影響。例如:「四年 級男生 231 人,女生 229 人一起參加戶外教學,一輛遊覽車最多搭乘 43 人,最少需要 幾輛車?」,先算出總參加人數,記錄成 231+229=460,再算可以坐滿幾輛車,記錄成 460÷43=10…30,學童必須透過餘數 30 判斷出仍有 30 人沒有座位,所以要再多 1 輛車,

共需要 11 輛車。第二階段四年級學童則能在具體情境中解決乘除混合、連除二步驟文 字題,進行整數四則混合計算以及練習併式的記法與計算,還引入了括號的使用,例如:

「72 顆糖果平分給 6 小組,再平分給每一組的組員,若每一組都是 4 個人,請問每一位 組員分到幾顆糖果?」若學童先算 6 個小組共有多少人,記錄成 4×6=24,再將 72 顆 糖果平分給 24 個人,記錄成 72÷24=3,算式則合併成 72÷(4×6)=3。學童在此階段必 須瞭解初步的併式約定:有括號時,括號內的先計算;只有加減或乘除運算時,由左向 右逐步計算;先乘除後加減。但併式在解題過程並不具有必要性,所以在本研究中並不 強調學童必須使用併式。第三階段五年級學童承續四年級的能力指標,增加問題的複雜 度,主要為解決三步驟文字題,並熟練四則混合計算,這是小學對於整數四則運算課程 的總結,也包括加法、乘法的交換律、結合律與程法對加法的分配律。

(續下頁) 表 3

九年一貫數學領域-乘除法與二步驟問題之分年能力指標細目

編號 九年一貫數學領域分年能力指標細目 對照能力指標

2-n-06 能理解乘法的意義,使用×、=做橫式紀錄與直式紀錄,並解

決生活中的問題。 N-1-04、A-1-01

2-n-07 能在具體情境中進行分裝與平分的活動。 N-1-05、N-1-06

2-n-08 能理解九九乘法。 N-1-06、A-1-02

2-n-09 能在具體情境中,解決兩步驟問題(加與減,不含併式)。 N-1-07

2-n-10 能在具體情境中解決兩步驟問題(加、減與乘,不含併式)。 N-1-07

3-n-03 能用併式記錄加減兩步驟的問題。 N-2-06、N-2-07

3-n-04 能熟練三位數乘以一位數的直式計算。 N-2-05

易庭緯 (2011) 針對康軒版、南一版、翰林版、部編版四個版本的教科書中,有關 四則運算的教材進行內容分析,主要以單一步驟問題語意結構作為分類的依據,利用兩 種運算符號運算的二步驟問題,依照學生解題的順序來編列語意結構的先後順序,將兩 個單一步驟問題類型組合起來,其中與乘除法有關的二步驟問題,其語意結構統計及分 布情形整理如表 4。

其中屬於單一步驟乘法問題的語意結構分為:等組群、陣列、等量、乘法比較、乘 法改變、差積型、量數同構、鎖鍊、多重比例;單一步驟除法問題語意結構分為等分除 和包含除。再依照兩步驟問題的解題順序做排列組合應有 18 種語意結構型態,但在這 四個版本的課本與習作中只出現 15 種。根據 Greer (1992) 的整數乘除問題情境分類,

其中等值群組類型問題,若是群組數量和群組大小都已知,欲求出總數,屬於乘法問題,

若是總數確定,群組數量或群組大小未知,則屬於等分除或是包含除問題,與 Vergnaund (1988) 提出的量數同構類似。由此可知,這四個版本中的二步驟乘除問題大多以等值群 組的方式呈現,約佔了 97%,其次為多重比例、乘法比較和陣列型,差積或是組合型題 目不曾出現。因此,本研究的研究工具「二步驟乘除法文字題測驗」中二步驟整數乘除

編號 九年一貫數學領域分年能力指標細目 對照能力指標

3-n-05 能理解除法的意義,運用÷、=做橫式紀錄(包括有餘數的情

況),並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N-2-04

3-n-06 能熟練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直式計算。 N-2-05

3-n-07 能在具體情境中,解決兩步驟問題(加、減與除,不含併式)。 N-2-06

3-n-08 能在具體情境中,解決兩步驟問題(連乘,不含併式)。 N-2-06

4-n-03 能熟練較大位數的乘除直式計算。 N-2-05

4-n-04 能在具體情境中,解決兩步驟問題,並學習併式的記法與計算。 N-2-06、N-2-07

4-n-05 能做整數四則混合計算(兩步驟)。 N-2-07

5-n-01 能熟練整數乘、除的直式計算。 N-3-01

5-n-02 能在具體情境中,解決三步驟問題,並能併式計算。 N-3-02、A-3-01

5-n-03 能熟練整數四則混合計算。 N-3-02、A-3-01

資料來源:修改自教育部國民教育司 (2008) 。國民中小學小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

作者。

文字題所採用的語意結構分類為量數同構 (3 的規則) 、等值群組、多重比例、倍數比 較四種類型,再依照未知數所在位置又分為乘法、除法。

表 4

四個版本的課本與習作兩步驟乘除問題語意結構統計表

語意結構(第一步驟+第二步驟) 康軒 南一 翰林 部編 總數

等組群 8 4 12

等分 15 4 12 1 32 等組群

包含 1 2 2 5

等量 1 2 3

等量 等分 1 1 2

陣列 等組群 1 1

乘法比較 乘法比較 1 1

多重比例 多重比例 1 1

等組群 11 3 7 21

等量 1 1

等分

等分 9 3 1 13

乘法比較 1 1

等組群 1 1

等分 2 2

包含

包含 2 2 4

兩步驟乘除情境題數量 48 11 33 7 99 兩步驟情境題數量 128 51 109 36 324 乘除情境題占情境題數量的百分率 30.6% 21.6% 30.3% 19.4% 30.1%

資料來源:修改自易庭緯 (2011) 。國小數學教科書內容分析-以「整數四則教材」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頁57) ,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貳、二步驟文字題相關研究

甯自強 (1993) 認為二步驟問題是經過兩次運算才能解決的問題,而學童解題的過 程中所產生的活動與二步驟文字題題意是有不同的,學童進行解題活動,會藉由解釋題 目的意思,自己建構出子目標,並且透過完成子目標,將產生的結果當作進行下一步驟 的起始條件,在經驗的累積下,子目標的出現是可以預期的結果,也就說子目標的建立 可以被視作解決二步驟問題的中介指標。

張再明 (1994) 研究國小兒童數學應用題問題結構的認知情形,研究工具採取自編 紙筆測驗,測驗以選擇題方式呈現,測試學童是否選擇出相同問題結構的題目,結果指

出學童在單步驟文字題上的認知表現優於二步驟文字題,顯示出問題越複雜,問題結構 認知能力越差;對於運算步驟較多的問題,學童在問題結構的認知方面表現亦較差。與 Mayer (1992) 在解題歷程所提到的「問題整合」部分相似,學童在問題轉譯後,會思考 是否曾做過類型題目,從眾多基模中選擇適合的解題策略進行解題。由此可知,問題結 構的複雜度,會影響學童在問題整合時的表現,而二步驟文字題的解題表現比單步驟文 字題的解題表現還差。

陳國維 (2006) 在探究國小四年級學童整數四則運算問題的解題表現中,有關解決

陳國維 (2006) 在探究國小四年級學童整數四則運算問題的解題表現中,有關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