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四年級學童解二步驟乘除文字題的解題策略與錯誤類型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第二節 四年級學童解二步驟乘除文字題的解題策略與錯誤類型

的 4 倍,再正確的計算出答案;採用類型 (2) 的解題策略的學童有 2%,與類型 (1) 相

採用類型 (1) 的解題策略比率最高,有 50%的學童採用倍數法,先算出 35 雙襪子 是 7 雙襪子的 5 倍,所以 495 元也是 7 雙襪子價錢的 5 倍,以此計算出答案;採用類型 (2) 的解題策略的學童有 1%,先算出 1 雙襪子的價錢,再算出 7 雙襪子的價錢;採用 類型(3)的解題策略的學童只有 1 位,從晤談中可知,所採用的解題策略是先算出 1 雙襪 子的價錢,但是除完卻發現有餘數,於是先拿商數 14 乘以 7 雙算出 98 元,但是由於該 學童尚未學習商為小數的除法,所以不會繼續除下去,於是就先將餘數 5 乘以 7 雙,算 出的 35 剛好可以被之前的 35 整除,所以除完後再加回去,算出 99 元的答案。

综上所述,受試學童解決量數同構-最初量未知問題時,多數學童仍然是透過倍數 概念來解題。

(四) 基準量未知問題 (題號 12) 的解題類型如下:

(1) 216÷18=12 72÷12=6 答:6 個

(2) 216÷72=3 18÷3=6 答:6 個

採用類型 (1) 的解題策略比率最高,有 64%的學童先算出 1 顆金沙巧克力的價錢,

再計算 72 元可以買到幾顆;採用類型 (2) 的解題策略的學童有 3%的學童,先算出 216 元是 72 元的 3 倍,所以 18 顆金沙巧克力是哥哥的金沙巧克力數量的 3 倍,所以 18÷3

=6,算出 6 顆金沙巧克力。

综上所述,受試學童解決量數同構-基準量未知問題時,多數學童透過單價法來解 題,因為採用單價法時剛好可以整除,而少數學童才以倍數法解題。

二、錯誤類型分析

(一) 對已知條件的敘述不暸解

解題時,因對題目中的某些字句意思不瞭解,以致採用錯誤的解題策略。如例一的 學童對於「495 元買了 35 雙襪子」的意思不太瞭解,無法從字面上知道 35 雙襪子的價 錢就是 495 元,回答採用 495×35 的理由,只能覆述題目中的字句,且把 495 元當作一 雙襪子的錢,便認為 495×35 所產生的答案 1495 是 35 雙襪子的錢。

例一 (題號 8)

解題記錄: 495×35=1495

1495÷7=213…4 答:213 元

晤談摘要:

S16:7 雙襪子的錢

T:你先說為什麼寫 1000-250=750

S17:用 1000 元去買 250 元的泡芙,所以剩下 750 個泡芙。

99

T:什麼東西再加 10

題則是除法計算時,1000÷250 的商數位置要寫在個位,該學童將商數位置錯放至十位

題策略及其錯誤類型如下:

有 53%的學童能依照題意,先將 3440 顆水蜜桃分裝成每盒 8 顆,分裝完畢得到的

每一盒有 48 支粉筆,每一箱又有 12 盒粉筆中的支、盒和箱的關係不太清楚,因此對於

晤談摘要:

例六

晤談摘要 1:

人要施工幾公尺,計算出平均每 1 人工作 7 天要施工 56 公尺,再計算平均一天要施工 幾公尺;採用類型 (2) 的解題策略比率略低於前者,有 31%的學童先計算 336 公尺的 道路平均一天要施工幾公尺,計算出平均 6 個工人平均工作 1 天共施工 48 公尺,再計 算平均每一人要施工幾公尺;採用類型 (3) 的學童有 6%,但是在晤談的過程中,學童 實際上並不瞭解為何先算 6×7,對於所算出的答案 42,也無法解釋。

(三) 變換量未知問題 (題號 6) 的解題類型如下:

(1) 2×4=8 48÷8=6 答:6 天。

(2) 48÷4=12 12÷2=6 答:6 天。

採用類型 (1) 的解題策略比率最高,有 75%的學童先計算 4 個人 1 天的飲用水量,

算出 4 人 1 天的飲水量是 8 公升,全部有 48 公升的水,把 4 人 1 天當成一個新的集聚 單位,再計算 48 公升的水可以讓人飲用幾天;採用類型 (2) 的解題策略比率的有 11%

的學童,則先計算出 48 公升的水平均可以讓每一人飲用幾公升,計算出每一人需要 12 公升,而 1 人 1 天的飲用水是 2 公升,透過除法策略算出 12 公升可以喝幾天。

二、錯誤類型分析

(一) 受最近解題經驗影響而對題意誤解

解題時,受到最近的解題經驗的影響而誤解題意,導致解題失敗。如例一的學童因 為之前的解題經驗,因此讀題後就把「小丸子一家 6 人」誤解為「小丸子和 6 位家人」,

沒有真正讀懂題目的意思,所以導致答案錯誤。

例一 (題號 5) 解題記錄:

6+1=7 7×8=56

2500×56=140000 答:140000 元

晤談摘要

T:為什麼要 6+1?

S10:因為還要再加上小丸子 1 人?

T:你之前有做過類似的問題嗎?

S10:有?

T:那 7×8=56 代表什麼意思呢?

S10:不知道。

(二) 對「每人每天……」與「每天……」的兩者的混淆

對「每人每天」這個集聚單位的概念無法充分理解,而解題失敗。如例二的學童將

「每人每一天的花費都是 2500 元」當作「每一天的花費都是 2500 元」,忽略「人數」

解題時,雖已經知道題目中的已知條件與解題目標,但是卻無法將問題中所陳述的

T:你寫 336÷7=48,為什麼要這樣算呢?

S7:因為 6 個人玩了 8 天。

是 130 元,再利用已知條件莉莉存的錢是美美的 2 倍,算出美美的存款,如:390÷3÷2

=130÷2=65,得知美美的存款為 65 元;有 1%的學童則是先算出佳佳的錢是美美的幾 倍,從佳佳的存的錢是莉莉的 3 倍,莉莉存的錢是美美的 2 倍,得知佳佳的錢是美美的 6 倍,佳佳有 390 元,再計算出美美的存款,如:390÷(3×2)=390÷6=65。

二、錯誤類型分析

(一) 對於關係語句敘述不瞭解

學童解題時,面對基準量未知類型問題中的關係語句,容易與比較量未知類型問題 中的關係語句混淆,從表 4-2-4 可看出,四年級學童在解倍數比較類型文字題時,比較 量未知類型的通過率高達.90,但基準量未知類型通過率就降到.67,學童善於解決比較 量未知類型的問題,對於其關係語句敘述也較易理解,因此造成在解決基準量未知類型 時也以同樣的解題策略解題而造成解題失敗。如例一的學童將「佳佳的存的錢是莉莉的 3 倍,而莉莉存的錢又是美美的 2 倍」的敘述直接看成「莉莉的存的錢是佳佳的 3 倍,

而美美存的錢又是莉莉的 2 倍」,因此以 390×3×2=()來表徵問題,即使研究者已直接指 出該學童的敘述與題目不同時,該學童當下仍找到適當的解題策略來解決問題。而例二 的學童亦是如此,即使已經讀過題目多次,但是仍將「小夫的零用錢是靜香的 2 倍」看 作「靜香的零用錢是小夫的 2 倍」而以 1500×2 來算出靜香的錢,直到研究者重覆發問 多次,才察覺「小夫的零用錢是靜香的 2 倍」與「靜香的零用錢是小夫的 2 倍」這兩句 話的不同,最後依據關係語句的敘述,判斷小夫的零用錢較多,因此決定使用除法策略 算出靜香的錢。

例一 (題號 11) 解題記錄:

390×3=1170

1170×2=2340 答:2340 元。

晤談摘要

T:為什麼 390×3?

S16:因為是佳佳的 3 倍

T:你算出來的 1170 代表什麼意思?

S16:莉莉的錢。

T:接下來為什麼要乘以 2。

S16:因為美美的錢是莉莉的 2 倍。

例二 (題號 7) 解題記錄:

1500×2=3000

3000÷250=12 答:12 倍。

晤談摘要

T:你是怎麼算出答案的?

S15:因為 1500 是小夫的錢,然後靜香的錢是小夫的 2 倍所以乘以 2,算出是 3000 元,然後它又問靜香 的錢是大雄的幾倍,所以 3000÷250=12。

T:你說靜香的錢是小夫的 2 倍,在題目中的哪裡,你指出來。然後唸出來。 T:390×3=1170,1170 是誰的錢?

S13:莉莉。然後莉莉的錢是美美的 2 倍,所以我認為要再乘以 2,

例四 (題號 5)

依據 Mayer and Wittrock (2006)的解題歷程理論所提的解題歷程理論,將上述紙筆測

驗蒐集資料與訪談紀錄中的錯誤類型分析、統整後整理如表 21,並分述如下:

一、問題轉譯

學童因為缺乏事實知識以及語意理解力的不足,對於題意中已知條件、關係語句、

數量關係的敘述無法通盤暸解,而且會從題目末一、兩的文句敘述或出現的數字、單位 作為判斷解題目標的依據。

二、問題整合

學童雖然能確實找出題目中的已知條件與解題目標,但是卻無法將問題中所陳述的 句子加以整合而成連貫的問題表徵,因此常造成解題者並不清楚自己所寫的算式有何意 義,而辨認題目類型時容易受情境因素或關鍵字影響。

三、計畫與監控

學童在確定解題計畫後,會嘗試思考該運用何種策略知識來得到答案,但是會受關 鍵字影響而採用直接轉譯策略,當該策略無法順利解題或是解題者心中有所疑惑時,常 會算一半就放棄或以自己的方式猜測接下來的運算方式,以求得一個答案,但是對於答 案是否符合題目需求,通常不會加以審視,因此造成解題失敗。

四、執行

因為學童程序性知識不足,在乘法部分為九九乘法、乘法直式計算方式及進位的不 熟練,除法部分為九九乘法不熟練、商數位置擺放的混淆以及計算上的錯誤,因此學童 即使在使用正確的解題策略下,也會因為執行過程中計算的錯誤而導致答案錯誤。

五、自我調整

學童在解題過程中或算出答案時,沒有思考或重新審視所列算式或是答案之合理 性,是否符合題目需求,因而無法發現錯誤而再加以修正。

表 21

二步驟乘除文字題解題錯誤類型

解題歷程步驟 知識類型 錯誤類型

表徵 問題 轉譯

事實知識 語文知識

1. 對已知條件的敘述不暸解 2. 對於平分對象的混淆

3. 對單位量詞「支」、「盒」、「箱」的混淆 4. 對於關係語句敘述不瞭解

5. 根據題目最後出現的關鍵字句來決定解題目標 (續下頁)

解題歷程步驟 知識類型 錯誤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