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互動式電子白板應用於教學的轉變歷程

互動式電子白板導入教室教學,教師必須經過一段時間使用的磨合 期。根據 Betcher 和 Lee(2009)研究指出,教師開始在教室運用互動式 電子白板,並開始思考 e 化教學理念,通常會經過三個的階段:適應基 本操作階段、開始熟練精通階段、進入高度互動階段,分述如下:

一、第一階段:適應基本操作階段

這個階段與 Miller 等人(2005) 所謂的支援階段(supported didactic)

意義相似,教師仍以舊的方式做舊事(doing old things in old ways)。換言 之,雖然教室有互動式電子白板,但是卻等於是傳統黑板的替代品而 已。這個階段的典型特徵包括:

(一) 教學時,註解及圖表仍然是以板書的方式寫在白板上。

(二) 課程的內容,主要包括 Word 文件或掃描的文字和圖表。

(三) 對於電子白板工具集(toolset)的使用很有限。

(四) 課程通常沒有事先做好準備。

(五) 課程並未利用互動式電子白板互動功能的優勢。

(六) 課堂結束後,課程並未被儲存起來。

(七) 教師備課時單打獨鬥,且不與他人分享資源。

在這個階段主要是教師「對互動式電子白板的認知與操作階段」。 也就是教師初步學習使用,只是把互動式電子白板當作傳統黑板教學的 方式,互動功能用的很少,教師只有操作互動式電子白板,在教學上並 沒有使用可以使整個概念開展的教學策略,頂多就是展現部分的現有的 教材,例如:Word 檔、PowerPoint、Excel 或是啟用互動式電子白板所 提供內建書寫、標註或圈選等功能,也做一些語文練習與數學的計算。

但是並未使用儲存功能記錄整個教學修正或註解過程。在教學上比較接 近傳統教學,並未使用互動式電子白板互動的功能,如讓學生上台做練

習,只是有問有答的形式,但是已具有以大型面板的視覺感可以吸引學 生的注意,以及當作展示教學的平台。

二、第二階段:開始熟練精通階段

開始懂技術,教師繼續做那些舊事,但以新的方式(doing old things, but in new ways)。教師開始覺得教室有電子白板,比他們原來可以得到 的更多,已進入 Miller 等人(2005) 所謂的互動階段(interactive)。這個 階段的典型特徵包括:

(一) 修改現有的紙本學習單和活動,變成使用電子白板來進行。

(二) 大量使用事先準備的翻頁型態的課程。

(三) 大量使用拖曳、物件圖層,並在螢幕上移動,揭示現有的文字 和分層物件。

(四) 比較依賴互動式電子白板的圖庫或網路上的資源。

(五) 有效地使用互動式電子白板的軟體。

(六) 儲存所有的課程,以供將來使用和重新利用。

(七) 課程與其他教師分享,以減輕個人的工作量。

(八) 明顯地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興趣。

在這個階段主要是教師「對互動式電子白板互動潛能的開發」。教 師開始熟練互動式電子白板的內建了數位互動相關之軟體功能,如:拖 曳、書寫、繪圖、拉幕、聚光燈、多頁面版、螢幕遮蔽、書寫辨識或語 音辨識等及素材資源庫等功能,可作為師生互動的學習平台,除了可以 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動機也可以刺激富有挑戰性的思考。並開始探 究內建功能的圖庫導入於PowerPoint 與 Excel 等軟體,除了美化教材工 具,並開始讓學生上台在互動式電子白板上書寫,教師和學生透過互動 式電子白板直接進行問答與對話,並且教師也可再透過學生在互動式電 子白板上的操作正確與否來了解其概念是否清楚,並可進行線上修改、

同步顯示、儲存與匯出教學資料。教師在教材內容相關教學資源的運用 上,也開始連上網際網路以取得更多相關所需資源,如更多的圖片、聲 音、影片等多媒體,或更多的網站資源。教學過程中使用過的檔案會被 儲存下來,以供事後瀏覽分享或複習用。基本上教師已經熟悉瞭解並大 量使用互動式電子白板的互動功能,但是操作技巧的成分偏高。

三、第三階段:進入高度互動階段

教師開始掌握這項技術,並逐漸開始嘗試新事物,而且以新的方式 (doing new things in new ways)。也就是將各項教學資源整合並進入 Miller 等人(2005) 所謂的高度互動階段(enhanced interactive),開始以 完全新的方式傳達課程概念給學生,例如:使用豐富的媒體,如視訊,

音訊,動畫和互動性。這個階段的典型特徵包括:

(一) 使用視訊或動畫短片來解釋課程,成效超過簡單圖表。

(二) 高解析度的照片,透過放大功能可檢視圖像局部細微的能力。

(三) 利用圖庫龐大的互動式學習物件並嵌入課程,使學生能夠容易 理解「如果怎樣」(what if)的可能性。

(四) 互動式電子白板軟體的使用,使學生更易了解如果一個可變因 素被改變了以後的變化並看到結果,透過操作而釐清觀念。

(五) 具有執行永遠不會在教室或實驗室,去做的練習或有危險性的 實驗的模擬(simulation)能力。

(六) 具有參與虛擬世界和模擬環境,以探索無法以任何方式探索的 可能性的能力。

(七) 增加互動和學生參與度,對經常不預期被提出的問題,所給予 的答案,提供更大的洞察力與更深入了解主題。

(八) 即時視訊與通訊軟體的使用,可促進班級間的合作,學生甚至 可在網頁上與客座演講者進行互動與提出問題。

(九) 利用課堂互動式投票系統,即時判斷學生對關鍵的概念是否理 解。

在這個階段主要是進入「對互動式電子白板外在資源的整合」的階 段,例如互動式電子白板也可連接其他附屬的產品,如平板電腦(電子 書包)、無線藍芽手寫板、IRS 即時反饋系統(陳惠邦,2006)。教師開 始對教材重新設計,成功地整合電子白板與各項多媒體與網路資源。

根據 Miller 等人(2005)研究來自 12 所學校的 71 位老師,其中 36 位是使用互動式電子白板的新手,35 位是至少使用互動式電子白板一年 以上的熟手,然後跟這35 位有一年使用經驗的教師做深度訪談,發現 教師應用互動式電子白板於教學的轉變歷程,可分為三個不同層次的階 段,而且在教學效果上是以階段越高越好。

高俊豐(2009)則研究指出互動式電子白板形成新的教學平台,教 師應用多媒體及各種型態的教學資源;學生在軟體的應用與在同儕之間 互相指導的行為上,均有明顯提升,如:加速學生ICT 能力的增長,學 生利用互動式電子白板製作及展示專題報告的質量也相對提高,進一步 影響個人的學習成效,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需能積極營造 一個「以學生為學習中心」的環境,且透過適當教學策略及互動式電子 白板特性的應用,對於學生的學習態度、動機等方面,皆能有所提昇;

但對於學生的學習成效上,都提及並非單方面倚賴互動式電子白板的使 用就能有所提升,配合教學策略及環境的建置,方能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