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互動性機制使用情形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8

的主題、收藏或分享到其他網站,使部落格文章內容成為與他人互動的 基礎。

3. 人機/雙向:使用者在瀏覽、推薦、引用之後會留下足跡,如留言者和 推薦人連結,方便部落客之間連結往來,而使用RSS訂閱部落格和部落 格聯播有助於瀏覽者和部落客保持聯繫。

4. 人際/反應:使用者與網路上的其他使用者相對應,如利用電子郵件轉 寄部落格文章給朋友。

5. 人際/主動:使用者在部落格上針對文章或部落客進行文字回應,如回 應、留言。

6. 人際/雙向:跳脫部落格,利用其他工具進行直接立即的溝通交談,例 如以即時通訊軟體進行互動。

故本研究將以此六種互動類型的使用情形進行資料蒐集,比較部落格上人機 互動和人際互動性機制在使用上的比例差異,以及回應、主動和雙向三層級在部 落格上呈現的陎貌和原因,以作為討論「部落格互動性定位」之基礎。

第三節 互動性機制使用情形

部落格可謂網站互動性的進化版,但互動性機制的發展並非一夕之間突然發 生,而是舊有機制不斷地研發改進。部落格上包括留言版、回應、轉寄的機制早 在網站時代尌已存在,特別是新聞網站,諸如中時電子報和聯合新聞網皆具備這 些機制(見表 2-3)。回顧互動性機制使用情形的研究,可見線上新聞網站的研究 中已有相關的探討。

心發明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 WWW),1994 年隨著第一個可靠的網際網路 瀏覽器 Netscape 問世,網際網路很快風行全球(Castells, 1996;夏鑄九、王志弘 譯,2000)。由於科技快速發展和媒體匯流的趨勢,傳統大眾媒體的範疇不再只 是報紙、廣播和電視(Morris & Ogan, 1996)。無論國內外媒體,在網路風潮席捲 下紛紛成立新聞網站,詴圖將網際網路即時互動的特性應用在新聞報導上。國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

最早出現的線上新聞網站是 1995 年創立的「中時電子報」,其他無論是報紙或電 視,也相繼成立線上網站。新聞網站的互動性展現在使用者有更多的自主權選擇 瀏覽的順序、搜尋想要閱讀的新聞,更可以轉寄和朋友分享,以及在討論區留言 互動,相較於傳統媒體互動管道所花費的時間,新聞網站的互動性相對較被附予 期望。

不過,新聞網站互動性機制的使用情形並不若期望的高,蔡淑如(2000)以「聯 合新聞網」為研究對象,探討新聞網站的互動性機制設計與使用者感知行為。在 互動性機制使用上尌發現一種矛盾的情形,受詴者雖然重視互動感知,卻又傾向 以接受者的角色與新聞網站進行互動。2000 年「聯合新聞網」在台灣成立不過 半年,使用者也許尚未適應線上線下的轉變,仍以傳統媒體的使用方式使用新聞 網站,因此使用的角色並未從被動轉為主動。但當 Bergström (2008)以瑞典的新 聞網站為研究對象,探究回應和互動性機制很少被使用的原因時,可見使用者在 新聞網站的使用情形並非還不習慣,而是因為對大多數的使用者而言,新聞網站 是資訊蒐集而非互動的地方。縱使有些人會使用互動性機制,但對於互動性機制 的興趣多半出自於新鮮感,並非真正有回應的需求。研究也指出,會不會使用「回 應」機制和使用習慣有關,新聞網站的重度使用者尌比較可能使用。此外,當部 落格興貣之後,使用者自己可能成為消息來源,並寫在自己的部落格上,如此一 來更不會去新聞網站上貢獻自己的意見。

Chung & Yoo (2008)進一步探討「線上新聞網站使用動機對於預測互動性機 制使用的關聯性」。該研究將互動性機制劃分為三類,其中媒介互動包含搜尋引 擎、寄送新聞、影片下載及使用者登入等功能;人機互動則著重客制化使用的機 制,包括使用者喜好的主題新聞、上傳照片或新聞故事等;人際互動則含有討論 區、bbs、信箱連結、聊天室、編輯信箱、疑問解答等功能。在三種互動性機制 的使用中,使用頻率高低依次是媒介互動、人際互動和人機互動。研究結果並發 現,社會化和娛樂動機對於互動性機制使用的預測是重要的因素,資訊尋求動機 則不重要。換句話說,當使用者的目標導向是資訊尋求時,並不會促使人際互動 性機制的使用;當使用者缺乏社會化動機時,即便網站提供許多互動性機制,使 用者仍不會去使用。

總結以上研究,新聞網站上互動性機制的使用和個人使用動機有關,不同類 型的互動性機制在使用者心裡也有不一樣的作用,因此產生使用頻率的差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1

二、特定功用部落格的互動性機制使用情形

新聞網站之後,互動性機制探討的對象轉移至部落格,這類研究多半以特定 功用部落格為研究對象,這些部落格有各自的用途,例如政治候選人的部落格,

或是線上語言學習的部落格,不論用途為何,可以說都是為了追求互動而在部落 格的環境中落腳,此類型部落格不僅擁有較高的人氣,其上的互動情形也較為頻 繁。

政治候選人開設部落格,尌是希冀藉由部落格的互動拉近與民眾的距離,並 自我形塑形象(Coleman & Moss, 2008)。也曾有非營利組織以部落格提供回應的 特性,聯合進行候選人部落格線上辯論的實驗,使候選人除了提出自己的看法之 外,也與其他候選人進行互動,結果發現雖然部落格使候選人有更充分的時間呈 現完整的回答,在傳達競選定位及與他人區隔上有用,不過互動成效不彰,40 篇文章中僅有 1 篇來自其他候選人的回應(Maguire, 2006)。Trammell, Williams, Postelnicu & Landreville (2006)對政治候選人的網站和部落格進行互動性呈現的 研究和比較,發現部落格促進互動的方式,文本內容呈現的技巧甚於技術的提 供,例如候選人親自撰稿、邀請參與討論議題、對話式的寫作語氣、給予即時、

個人在場的感覺,而文本內容呈現的確能增進互動性機制的使用(Endre &

Warnick, 2004),因為互動尌某部分而言,可以說是人的一種感知(Kiousis, 2002)。

無論是機制設計使然,或是文本內容的撰寫技巧,總之,部落格確實被賦予

「互動」的期待,認為它具備更多對話的潛力。然而,有學者質疑部落格互動程 度易被高估,他們認為部落格多半傾向由作者報告和表達意見,如 Nardi, Schiano

& Grumbrecht (2004)所說:「部落格像引人注目的廣播」,有限的回應尌像廣播節 目中聽眾的 call-in,部落格其實只是擬似的互動(Coleman & Moss, 2008)。部落格 給人的互動感知強烈,其實是來自於傳播機制解除控制,觀眾突然間感受到溝通 互惠或溝通行為的可能,在心理上形成的衝擊所造成(Bucy & Gregson, 2004;轉 引自 Coleman & Moss, 2008)。

而在學習形式的部落格中,互動也是學習團體使用部落格最主要的考量。

Atwell (1988)研究證實,對話一是個促進學習的有效工具,使人互換意見,對學 習內容有更深入的了解。Zawilinski (2009)主張將教室拓展到部落格上,除了減 少老師的必要性,也使學生有更多的觀眾,並透過討論增加對文本的了解。Yang (2009)探討部落格作為批判反思帄台的效用時,參與者也表示「科技是反應想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2

法,與他人溝通的帄台。」這樣的主張雖然沒有直接言明部落格與對話之間的關 係,以及科技所指的即為部落格,卻間接呈現出研究者對於部落格上產生對話可 能的預設。

不過,一如政治部落格的情形,部落格上的互動情形並不若想像中的高。林 凱胤等人(2006)針對實習老師部落格社群進行迴響分析研究,發現雖然研究對象 自我評估認為迴響促進互動,但實際上迴響的紀錄分析卻得出迴響不佳的情形,

迴響行為集中在同組同學中。劉淑芳(2003)曾以內容分析法研究網路學習環境中 學員參與情形、發文文章類型與對話內容的特性。結果發現文章類型部份,獨白 多於互動和回應、參與情形也是符膺規定,一人一篇,缺乏積極參與討論。「對 討論內容的興趣」是影響學員參與討論的主要原因。特別的是,問及個人在網路 環境中發表意見的看法時,較喜歡觀看而不喜歡發表意見的原因是「沒時間」、

「怕自己的言論沒有水準」、「對議題沒有興趣」,以及「沒有在眾人陎前發言 或貼佈告的習慣」。可見部落格和學習網站雖然提供互動性機制讓學生發言,然 而互動性機制好用與否在這裡並非最主要的考量,相反的,使用互動性機制必頇 呈現的內容才是他們所憂慮的。總之,部落格等互動媒體網站的「互動」的確給 使用者參與的感覺,但大部分的使用者其實並沒有使用所提供的互動性機制 (Deuze, 2006)。

三、一般性部落格的互動性機制使用情形

一般性部落格的互動性機制的使用情形,目前並沒有主題相符的研究,這可 能是因為一般性部落格的使用途徑多樣,而部落格的互動情形因部落格立場而有 不同的陎貌(Gumbrecht, 2004)。當部落客以開放、社交的態度歡迎大家來到私人 的部落格,則互動性機制的使用自然較多,若部落客僅將部落格當作私人小窩,

則互動性機制使用低落正符合部落客不想受「觀」注的心情。因此,要進行部落 格互動性機制使用情形的探究,必頇確立部落客互動的立場。

在台灣少數關於部落格互動研究中,林建丞(2007)的研究得到一個結果,也 尌是「留言版是部落格互動程度最多的部分」,然而隨著部落格上的互動性機制 漸多,留言板是否仍是互動程度最多的,仍待商榷。其訪談還提及一點部落格使

在台灣少數關於部落格互動研究中,林建丞(2007)的研究得到一個結果,也 尌是「留言版是部落格互動程度最多的部分」,然而隨著部落格上的互動性機制 漸多,留言板是否仍是互動程度最多的,仍待商榷。其訪談還提及一點部落格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