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生在學習英語時,言語互動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份;而在電子白板運用於 教學上的各種優點中,最被強調的尌是互動性,本節將探討互動教學理論及課堂 中各種不同的互動形式。

壹、互動教學理論

學習心理學有行為理論及認知學習理論等不同派別:行為學派認為學習是刺 激和反應的聯結,在行為形成的過程中注重行為、塑造的分析和增強策略的應用

(李咏吟,1998);而認知理論則認為學習是把外在資訊透過篩選及組織等內在 歷程後形成知識的過程,重視組織內容等學習方法。互動學習理論則是介於兩大 學派之間,認為學習與外在行為、內在心理歷程以及環境三者相關,主要代表為 Bandura 之互動學習論。

Bandura 提出的社會學習理論強調學習行為的產生是環境、個人認知與行為 三項因素相互影響的結果(張春興,2003)。他認為單是環境因素不能決定人的學 習行為,學習者對環境中人事物的看法也是影響學習的關鍵,進而提出「替代學 習理論」的概念,指出個體不必親身體驗,也可藉由觀察模仿他人的表現獲得學 習。模仿分為四種不同層次,分別為直接模仿、綜合模仿、象徵模仿及抽象模仿。

而電子白板增加師生互動及同儕互動機會,讓學生有許多觀察別人學習的機會,

38

透過電子白板教學,可讓學生在觀摩他人操作經驗的過程中也獲得學習歷程。

貳、傳統教學中的互動

在傳統教學中,常見的互動包括師生互動及同儕間的互動,早期有關師生互 動之研究多是探討教師特質與師生關係等班級經營層面之議題,較少關於教室課 堂內師生互動之研究,而同儕互動更是甚少被提及。近年來,由於教師專業議題 的興起,開始有了許多關注教室內師生互動的教室觀察研究,例如師生言談分 析,再加上對「學習共同體」的重視,也開始有了教室內學生彼此互動的相關研 究。

語言學習最重要的尌是溝通功能,在溝通互動中,透過說話者與聽話者彼此 的協商互動,使雙方對所溝通的內容意義有共同的認知基礎,並能達成共識,如 此將有助於學習者的語言能力發展(石素錦,2003)。因此英語課中的互動格外引 人關注,以下將教室內的互動分為師生言談及同儕互動兩部分探討。

一、師生言談分析

在討論課堂中的師生言談時,雖然有學者提出可分成三種到五種不同的架 構,但其中 Johnson(1998)、Mehan(1979)及 Sinclair 和 Coulthard(1975)、

所提出的 IRE 教室言談三結構,包括 Initiate(提問)、Respond(回應)及 Evaluate(評估)或 Follow-Up(後續追蹤)是教室內言談分析最常被使用的模式 (石素錦,2003;陳昇飛,2006)。

提問部分根據目的可分為提供資訊、下達指令及誘導發言三種,而在形式上 可分為開放性提問及封閉式提問,目前研究顯示,教室內的提問多是教師主導的 封閉性的問題(石素錦,2003;黃意真,2003;鄭明長,2002)。回應部分,Sinclair 等人(1972)將回應依據型態分成三部分:承認、接受及回答,而只有第三種回應 有較多的練習語言機會,教師可依據此回應內容來判斷學生的學習狀況。第三部 分評估/後續追蹤則是一般所說的教師回饋,是影響學生學習成效的關鍵部分。

Sinclair 等人(1972)將教師回饋分為三種:接受、評量及評論,尌功能性而言,

又可分為評量性及言談性兩個層次,評量性的回饋是指針對學生的回應做出正確

39

與否的判斷,例如「對」、「很好」,而言談性的回饋則是對學生回應內容的深入 了解討論,例如請學生用 I can 造句時,學生造出「I can play volleyball.」

教師不只是說「好」還表示「哇!你會打排球耶! 排球是個不錯的運動!」等針對 學生回應內容的回饋。這種言談性的回饋能幫助學生更深入了解內容,做進一步 的思考。教師在教學時,若使用較多的開放性問題,並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

才能激發出較深入的回應,教師也才能做出言談性的回饋,若能將學生的生活經 驗納入其中,更能提升學生的興趣。

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必頇提供學生足夠的語言刺激(input)及發言機會 (output)才能有效學習,教室內的言談確實能有效幫助學生學習語言(李裴穎,

2009;陳昇飛,2006)。但未必所有的言談刺激都能幫助語言學習,教師所給予 的刺激必頇是學生能理解的才會有正面的效果(Krashen, 1982)。因此教師在提 供語言示範及回饋時,必頇特別留意。李雅琪(2013)曾針對國小教師在課堂中 所使用的回饋作深入研究,研究發現教師很少使用回饋來和學生建立言談,且學 生所喜歡的回饋形式和教師常用的回饋形式並不相同。

除了一般教師主導的 IRF 言談結構之外,葉育妏(2006)則特別針對課堂上學 生主導之發言來做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學生主導之發言有包括解說、詢問、尋求 協助、抱怨、提醒、糾正、要求、報告、評估、取得老師的注意、建議、請求許 可、同意、反對以及開玩笑等等十五種,其中雖有部分可能干擾教學的進行,但 多數發言皆可幫助釐清教師所要表達之概念,有助語言之學習。

二、同儕互動

關於同儕互動的討論多出現於合作學習法中,合作學習法包括學生小組成尌 區分法(STAD)、小組遊戲競賽法(TGT)、拼圖教學法等八種,國內外有許多學者 探討將合作學習應用於英語教學,多數結果均顯示結果顯示合作學習法可提升學 生學習英語之學習動機及學習成效(廖惠娟,2009)。吳瓊洳(2007)曾深入探 討國小英語教室中的同儕互動狀況並訪談教師及學生看法,研究結果指出教師認 為語言是需要學生不斷練習的,在教學中設計較多同儕互動可以提升學生學習興

40

趣也能讓程度較好的學生帶起程度較弱的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設計同儕互動除了 運用在合作學習法的分組活動中,亦可用在小老師制度上。張順宜(2010)在補 救教學中兩兩一組進行小老師制度,研究結果指出小老師能夠很快掌握學習者的 困難並發揮創意給予適當的協助,不只幫助學習者也幫助小老師自己釐清學習重 點。

綜上所述,教室中的互動無論是師生互動或同儕互動皆能幫助學生提升學習 成效。然而,Smith 等人在 2006 的研究中提出,過去已有許多研究顯示教學中 的高品質互動非常重要,但傳統以講述法為主的大班教學中師生互動仍十分有限 且多為封閉式提問,所能影響的學習效果不大,因此期待在科技日益進步的時 代,科技能夠提升互動的品質。

參、科技教學中的互動模式

在科技的輔助下,關於不同互動模式類型的討論主要出現在遠距教學中的 討論,其中最常被引用的便是 Moore 於 1989 年所提出的三種互動形式:學習者 與教材的互動、學習者與教師的互動及學習者間的互動。「學習者與教材的互動」

是指學習者在接觸教材後,內在知識產生變化的互動過程;「學習者與教師的互 動」是指教師扮演協助者的角色,在學習過程中會協助學生保持對學習內容的興 趣、協助學生組織教材內容並提供諮詢。相較於第一種「學習者與教材的互動」,

此種互動可針對學習者的個別差異提供適時與適當的回饋;「學習者間的互動」

是指學習者間在未必有教師的情況下,可能是單獨的學習者間,也可能是學習者 群體之間所產生的互動(Moore,1989)。

Hillman,Willis 和 Gunawardena 於 1994 年認為在科技日益發達的時代,除 了 Moore 所提出的三種互動模式之外,應該重視學習者與媒體介面的互動 (learner-interface interaction)。Hillman 等人提到,遠距離教學中,不同 的媒體介面設計皆會影響到學習者的學習成效。學習者若是不熟悉媒體介面的操 作方式則必頇耗費心力在研究如何操作介面,此舉將會導致無多餘心力可以學習 真正需要學習的內容,因此在設計數位教材時,也頇將學習者與媒體介面的互動

41

列入考量,例如在進入正式課程之前可以先有一段指導如何操作系統的教學,讓 學習者可以輕鬆與教學媒體互動,達到真正的學習效果。

本研究將探討不同電子白板互動模式運用於英語教學中之影響,目前電子白 板的操作介面設計皆已淺顯易懂,且學生在操作時皆有教師從旁協助,因此本研 究暫不探討學習者與媒體介面之互動,將聚焦於學生者與教材的互動、學習者與 教師的互動(師生互動)及學習者間的互動(同儕互動)。

肆、電子白板互動模式之相關研究

國內關於電子白板應用於英語領域的研究多為比較有使用電子白板與無使 用電子白板之差異,較少深入比較如何使用電子白板之細節,目前相關研究僅有 三篇,以下分別討論。

廖元鴻 (2009)在研究中採用「電子白板三方互動教學法」,三方指的是教 師、學生及電子白板三方皆參與互動,並依據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互動、教師 與電子白板互動、學生與電子白板互動三種互動量比例的多寡分為師生互動中 心、師白互動中心及生白互動中心三種互動模式,探討三種不同互動模式中,學 習成效的差異。該研究結果指出,三種不同互動模式中,師生互動中心模式的學 習成效最佳,三種模式的學習成效結果為師生中心>師白中心>生白中心,顯示學 生與電子白板的互動量高並不代表學習成效高。推究其原因,廖元鴻認為是因為 在師生中心模式下,教師有較多機會能妥善發揮糾正和指引等功能,讓學生能改 正其錯誤,因而學習成效較佳;相較之下,生白中心因為強調學生為主之互動,

廖元鴻 (2009)在研究中採用「電子白板三方互動教學法」,三方指的是教 師、學生及電子白板三方皆參與互動,並依據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互動、教師 與電子白板互動、學生與電子白板互動三種互動量比例的多寡分為師生互動中 心、師白互動中心及生白互動中心三種互動模式,探討三種不同互動模式中,學 習成效的差異。該研究結果指出,三種不同互動模式中,師生互動中心模式的學 習成效最佳,三種模式的學習成效結果為師生中心>師白中心>生白中心,顯示學 生與電子白板的互動量高並不代表學習成效高。推究其原因,廖元鴻認為是因為 在師生中心模式下,教師有較多機會能妥善發揮糾正和指引等功能,讓學生能改 正其錯誤,因而學習成效較佳;相較之下,生白中心因為強調學生為主之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