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互動行為分析

本節首先探討互動行為分析之內涵,再探討互動行為分析之方法。

壹、互動行為分析的內涵

師生互動是教室中非常重要的元素。Vygotsky 的社會建構論認為學習與認知 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個體思想的型式或心智技能並非自然生成而是由個體成長 時所處社會文化的經驗塑造而成;所有人類高層次心智活動,都是在社會與文化 的情境中產生(曾瑞蓮,2000)。許多學者認為師生或同儕間的言談可以成為一 種鷹架,來幫助學生學習社會行為的認知、責任、和內容,以及解決高層次問題 及建立思考策略的主要方式(林顯輝等學者,2006)。以下分別描述幾位學者所 提出的學生互動及師生互動內涵。

一、學生互動分析內涵

Bales(1950)發展出一套互動過程分析法(Interaction Process Analysis, IPA)

分析面對面小組之互動,他認為互動分析本質上是內容分析,但其重點應著重在 過程。其分析方法依照功能分為社會情感與任務領域,社會情感底下又分為正面 情感與負面情感,任務領域又分為回答及提問,各項後面依照行為過程又細分出 三項,共十二項類別,其分析系統內容如表2-2 所示。Fahy(2005)採用 Bales 的IPA 分類系統分析線上討論課程的小組互動,其結果發現線上小組的互動與面 對面互動大致相同,只有些許差異,如線上互動較面對面互動有較少的負面情緒 及壓力解除行為,其可能原因是線上合作學習較沒有壓力。

表2-2 Bales 的 IPA 分類系統

Staarman 等人(2005)分析三種不同合作學習情境下之學生互動行為,此三 種合作學習情境分別是面對面、透過電腦、及電腦輔助面對面互動,他們將學生 的互動行為分為認知(cognitive)、情意(affective)、調節(regulative)三類,

詳細內容如表2-3。結果發現三種情境下學生的互動以認知為主,但面對面互動 組有較多有益於學習的認知互動行為,使用電腦的兩個組別則有較多的調節行

為,其中電腦輔助面對面互動組有較多的情意行為,他們認為造成使用電腦的兩

二、師生互動分析內涵

Flanders(1970)發展出的師生互動分析表(Flanders’ Interaction Analysis Categories, FIAC)中將師生在課堂的互動行為分成 10 類,其中 1-7 類屬於教師 對話,8-9 類屬於學生對話,最後一類為沉默或混亂;在教師對話及學生對話部

Brown(1975)根據師生語意的互動和知識進行分類,修改 Flanders 的互動 分析系統,將原本的10 項類別簡化為 7 項,分別是:(1)教師授課;(2)教師 提問;(3)教師回應;(4)學生回應;(5)學生自願提供資訊;(6)沉默;(7)

其他。

Karasaccidis、Pieters、及 Plomp(2003)探討使用紙筆或電腦從事數學解題 時師生間互動的差異,他們將師生間的互動行為分成以任務為主(task-specific)、 一般問題(task-general)、及規範(regulatory)三個向度,再依照對話之對象分 出師生間的互動行為及學生間的互動行為,其詳細內容如表2-5 所示。結果發現 使用電腦學習的的學生有較多與任務相關的問題解決行為,且該班教師也提問較 多概念性和真實性的問題。

表2-5 Karasavvidis 等學者的互動分析向度

許佩棋(2007)修改 Karasavvidis 等學者(2003)的互動分析表,探討 PDA 支援專題學習的師生互動行為分析,其結果發現師生互動行為並未因為PDA 的 加入而有太大的變化,但由對話內容發現使用PDA 學習的班級有較高的學習興 趣,因此教師給予的情感支援較少。

Nathan 及 Knuth(2003)分析一位中學數學教師兩年之間教學的變化,其依 據互動中資訊的流向分為教師對學生、教師對全班、學生對教師、學生對學生/

全班等四類;接著依照其對話內容分為分析性(analytic)鷹架與社會性(social)

鷹架,詳細的互動分析表如表2-6 所示。結果發現教師第一年以教師對學生的對 話為主,佔71.7%,第二年學生與學生間的對話大為增加,佔 32.4%,且社會性 對話也增加了10%。

表2-6 Nathan 及 Knuth 的對話分析表

即解決問題的資源(Jordan & Henderson, 1995)。互動行為分析的方法眾多,大 致可分為量化分析與質性分析,量化分析的方法包括:系統性的觀察、社會語言

學、電腦化文字分析,主要以編碼方式進行分析;質性分析的方法有:人種誌、

對話分析、會話分析等(Mercer, Littleton, & Wegerif, 2004)。Karasavvidis 等學者

(2003)的研究中利用錄影及逐字稿的方式將完整的教學過程記錄下來,他們認 為這樣不僅可以將焦點著重在可觀察的行為,並可以配合對話記錄一併分析。

Mercer 等人(2004)更提出混合法(Combining methods),利用量化與質性整合 的方法進行分析。而Jordan 和 Henderson(1995)提出分析人類互動行為應包含 七個要點:(1)事件的結構,(2)活動的時序結構,(3)角色輪替,(4)參與架 構,(5)問題與修復,(6)活動的空間結構,(7)工具和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