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三節 師生互動行為

本節針對第三與第四個研究問題「教師介入學生討論時的對象有何差異」、

「教師介入學生討論時的話語內容有何差異」進行討論,根據課堂錄音資料,從 八個班級中各選一堂課,每節課15 分鐘共 120 分鐘的教師對話轉譯成逐字稿加 以分析,以下分別針對教師對話的對象及教師對話的內容加以說明。

壹、教師對話對象

根據兩組共120 分鐘的錄音資料,依照「教師與個人的對話」、「教師與小組 的對話」、「教師與全班的對話」進行分類,其結果如表4-4 所示。教師在兩組的 對話總數量差異不大,在實驗組的對話中與個人的對話最多,與小組的對話最 少,控制組是與個人的對話最多,與全班的對話最少。為比較教師在兩組對話對 象的百分比是否有所不同,因此進行百分比同質性考驗,其結果如表4-5 所示。

表4-4 教師對話對象百分比統計

對象 實驗組 控制組

百分比 (次數) 百分比 (次數)

全班 22.0% (27) 18.1% (21)

小組 13.8% (17) 33.6% (39)

個人 64.2% (79) 48.3% (56)

合計 100.0% (123) 100.0% (116)

表4-5 教師對話對象百分比同質性考驗

由表4-4 可以看出兩組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水準,表示教師在兩組對話的對象 分布有所不同。其中與小組的對話及與個人的對話部分差距較大,可能原因與上 一節中提到的互動模式有關,實驗組有較多時間能夠使用小筆電查閱資料,因此 教師介入時多以個人為單位,控制組因為是小組一起討論,教師在介入時則以小 組為單位;授課教師在訪談中也提到對於實驗組學生,他有更多機會針對個別學 生的問題給予指導。以下呈現教師訪談中問題五「使用小筆電教學,對於學生和 老師的互動有哪些影響」教師的回答。

…。用電腦有一個比較好的地方,就是我比較有時間去針對他們的問題個 別地解決,而以前都比較偏向有人提出問題就對全班講解。(教師訪談記 錄,問題五)

貳、教師對話內容

在教師對話的內容部分,由研究者與共同分析者將上述的教師對話分為認 知、情意、調節三類,認知的對話即是教師詢問或回應與學習內容相關的對話,

情意的對話則是教師表達正面或負面的情感,調節的對話則是教師監督學生的進 度、工作分配、及秩序的管理,在實驗組中教師與電腦操作相關的對話有三句,

為求表格呈現的一致性,故將實驗組中與電腦操作相關的對話併入調節性對話。

總共分析的對話數量為239 單位,其中彼此同意的話語數量為 202 單位,相互同 意度達0.85,信度達 0.92。對話內容的百分比統計及兩組的同質性考驗比較如表 4-6 及 4-7 所示。

表4-6 教師對話內容百分比統計

類別 實驗組 控制組

百分比 (次數) 百分比 (次數)

認知 42.3% (52) 54.3% (63)

情意 10.6% (13) 11.2% (13)

調節 47.1% (58) 34.5% (40)

合計 100.0% (123) 100.0% (116)

表4-7 教師對話內容百分比同質性考驗

數值 自由度 漸近顯著性(雙尾)

Pearson 卡方 4.157 2 .125

有效觀察個數 239

**p < .01

由表4-7 發現教師在兩組的對話內容沒有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水準,表示教師 對兩組的對話內容沒有不同。但是從表4-6 中可以看出在認知對話部分實驗組較 控制組少,在調節對話部分實驗組則較控制組多,推測其原因可能是實驗組學生 較能夠自主學習,因為實驗組學生使用小筆電查詢資料後可以自己找到答案,因 此問題量減少,所以教師的認知性對話較少;另一方面教師有更多時間關心學生 的進度,所以調節性的對話較多,在教師訪談記錄中教師也有提到學生問題量減 少,讓他有較多時間針對需要解釋的問題深入回答,以下呈現教師訪談的內容。

在使用小筆電的班級,對老師的提問會比較少,要他們開始做,他們就 做了,會馬上進入老師交代給他們的任務。在學習任務中,如果有遇到 問題再舉手發問,這時候題的問題就會比較切題,而老師給他們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