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善化區的地理環境

第二節 人文環境背景

一、地名由來與建置沿革 (一)善化地名之由來

善化區過去為平埔族的西拉雅系聚集之目加溜灣社,目加溜灣(BAKLOUN)之 名為平埔族語,原意係為「刣牛厝」,荷人佔臺後便以羅馬拼音為 Bakloun、

Baccloan、Bacclouangh 等,以荷語發音之,再譯為臺音,則為目加溜灣。明鄭 時期由於鄭成功巡視至此,以為「善早開化」(很早開化之意),因而改名為善 化。康熙 23 年(1684)清領臺灣後,因與鄭氏政權對立之關係,不用善化之名,

康熙 35 年(1696)高拱乾《台灣府志》稱作「目加溜灣社」,此志卷二〈規制•

衛署〉載:

……學署:在目加溜灣學宮內,廨舍未建。典史署:在善化里之目加溜灣 街,去縣治二十里。

其後,因「目加溜灣社」名稱太長,乃以此地位處「灣裡溪」畔而改稱

「灣裡社」,隸屬「諸羅縣善化里」,康熙 56 年(1717)周鍾瑄《諸羅縣志》即 載:

……灣裡溪街、灣裡社街(俱屬善化里)……

日治時期明治 28 年(1895)10 月北白川宮殿下進軍麻豆,途中宿於灣裡,同 月將之劃入曾文兵站司令部管轄,設置善化里東堡和善化里西堡管理地方事 務,東勢寮蘇養宅充當地方事務所;明治 29 年(1896)3 月改歸於曾文憲兵屯所 管轄,同年 10 月實施民政改為臺南縣灣裡辨務署之轄區;明治 31 年(1898)12 月編入大目降辨務署,改為灣裡辨務支署;明治 34 年(1901)11 月隸屬臺南廳灣 裡支廳。大正 9 年(1920)10 月重新調整行政區域,置善化庄役場;昭和 15 年 (1940)升格為善化街,設街役場。二次戰後,政府即沿用善化之名,將善化街 改鎮(新化郡役所,1929;黃文博,1998;施添福等,2002)。

(二)建置沿革

荷治時期,本區為目加溜灣社生活場域;鄭成功來台後設承天府名東都,

下設天興、萬年兩縣,當時目加溜灣屬天興縣善化里。鄭氏政權實施營盤田 制,為鎮營軍隊開墾所駐之地,寓兵於農,以求自給自足。屯田地點在善化里 之「何庄」、「小新營」、「大新營」、「左營」、「右先鋒」、「西衛」(林秀容,

2007)。

康熙 22 年(1683),臺灣收歸於清朝版圖,翌年,清廷設一府三縣,地方設 保,保下置街庄,平埔族部落設「社」。此時,本區由諸羅縣善化里及目加溜灣 社管轄。道光 17 年(1837)善化里東保、善化里西保改歸臺灣縣之範圍。胡厝藔 於當時劃歸於安定里東保,善化里西保管轄區囊括竹仔腳、下藔尾、檨仔腳、

木柵莊、港仔莊、左營莊、大溝墘、埤腳、灣裡街、灰窰埔、田藔仔、六分 藔、溪尾、東勢宅;善化里東保內則有溪洲、和莊、小營、坐駕莊、埔姜林、

瓦窰仔、灣裡街頭、牛庄、大竹圍、糖莊後、二坎、茄拔莊、東勢藔、土虱 窟、零仔林、埤仔尾與三塊藔(劉寧顏,1991)。

日治時期行政區歷經多次變革,明治 33 年(1900)街庄社長管轄區域進行改 正,善化區轄域於當時分屬於三個區:善化東區、灣裡區與安定里東區(臺南 縣,1900)。明治 43 年(1910)出版的《街庄社名》中本區隸屬於臺南廳灣裡支 廳,分屬三區管轄,位於灣裡區之街庄有灣裡街、六分寮庄與曾文庄,區長役 場位於灣裡街;善化里東區下有茄拔庄、東勢寮庄、北仔店庄、小新營庄與坐 駕庄,區長役場設於東勢寮,加上屬安定里東區的胡厝寮庄大致抵定為現今善 化區輪廓(圖 2-2-1)(臺灣總督府,1910)。大正 9 年(1920)臺灣總督府改制全臺 行政區為 5 州 2 廳,州下設郡及市,本區隸屬於臺南州新化郡善化庄,爾後於 昭和 15 年(1940)升格為臺南州新化郡善化街,下轄八個大字,善化、曾文、六 分寮、東勢寮、北仔店、茄拔、小新營與坐駕,胡厝寮當時依然劃分於安定 庄。

善化鎮志(2010)提到二次戰後善化街改稱善化鎮,將日治時期屬安定庄管 轄之胡厝里與胡家里納入善化版圖,民國 40 年(1951)善化鎮轄東關里、小新 里、北關里、文昌里、南關里、嘉南里、嘉北里、溪美里、胡家里、胡厝里、

東隆里、東昌里、坐駕里、西關里、田寮里、牛庄里、文正里、六德里、什乃 里及六分里,共 20 里。民國 70 年(1981)坐駕里戶數過多,分成坐駕、光文二 里;民國 78 年(1989)再度調整鄰里,將原牛庄里其中一鄰編入光文里,沿用至 今。臺南縣善化鎮於 2010 年 12 月的縣市合併中更名為臺南市善化區。

本研究經歷日治及二次戰後兩個時期,行政區域名稱多次異動,因此針對 本區 2014 年管轄的里別,繪製成表 2-2-1,一覽自日治時期善化區轄域之演 變。

圖2-2-1 臺南市善化區日治時期之輪廓 資料來源:臺灣堡圖

表 2-2-1 善化區轄域沿革表

二、開發歷史與產業變遷

四百多年前臺灣島上平埔族散居各地,荷蘭人佔領臺灣的第一個登陸地為 臺南安平,以此為據點幅射擴散收服各平埔族,西拉雅族因所處位置之關係,

成為最早與荷蘭接觸的族群,開啓具有詳細文字記載的歷史之扉,善化當時為 西拉雅族四大社之一─目加溜灣社所在地,因此本小節即從荷據時期開始敘寫 該地之發展史與變遷。

(一)荷據時期

西元 1624 年,荷蘭佔領臺灣南部,以此為對中國與日本貿易之據點,積極 於附近探勘合宜建造碉堡之處,以便固守且茁壯勢力,熱蘭遮城日誌提到荷人 長官面對府城各社原民威脅曾討論是否續蓋赤崁屋,考量此地收集鹿皮與燒磚 製灰的重要性後而無可推諉,並持續向臺灣平埔族傳播基督教。荷當局對臺灣 各社的統治剛柔並濟,對抵抗者以武,對臣服者以文。初期目加溜灣社與隔壁 的麻豆社武力抵抗荷人的出現,1629 年 10 月兩社之原住民聚集赤崁附近以箭與 標槍追擊荷官,1629 年 11 月荷決議反擊目加溜灣社,長官普特斯曼率其下多名 摧毀該社,多處村落毀於火舌中,此役後壓制下社民的反抗情緒,並透過新港 人送最好武器給荷,以視歸向(江樹生譯,2002)。

1636 年南北番社陸續歸順後,荷人在新港社開辦學校,傳授基督教教義,

同年六月目加溜灣社決定採納基督教,荷蘭當局著手蓋校舍開辦學校,為增加 社民之就學意願,自 1638 年 10 月起每三個月學生可獲得半皮丘的米,1639 年 就學兒童數為 87 名,約千名的社民中有 261 名受洗,1647 年就學者包括少年人 與成年人有 273 人,基督教已逐漸融入目加溜灣社 (許賢瑤譯,2000;李雄揮 譯,2003)。1644 年台灣領事召集歸順番社之長老,宣布分南北二路番社之治理 方式,實施贌社制度,每年五月初二願承贌之社商集於公所,承應而呼後登錄 於冊,再至各社貿易,番民以耕獵之物換取日用之物,皆經贌商之手(黃叔璥,

1722;連橫,1920)。

荷人每年舉行的北區地方會議,目加溜灣社從 1644 年起皆有派任長老參 與,向官方報告村落狀況之際,同時也進行戶口數與人口數的調查。中村孝志 (1994)整理出荷蘭時代臺灣番社戶口表,記載 1647 年、1648 年、1650 年、

1654 年、1655 年與 1656 年目加溜灣社的戶口數與人口數變化,發現 1647 年至 1655 年間,目加溜灣社人口數量約 800~900 人,150 戶,卻於 1656 年驟降至 545 人,剩餘不到百戶的人口。推測原因應與傳染疾病流行以及後續的連帶效應 有關係,1653 年的瘧疾及麻疹等傳染病肆虐臺灣北部與南部,造成多人死亡,

並影響稻田生產的產能,導致人民受困於饑荒及營養匱乏 (林偉盛,2001;林秀 容,2007)。

(二)明鄭時期

1661 年 3 月鄭成功率軍來臺,同年 12 月荷蘭當局投降,目加溜灣社改服於 鄭氏王朝,《臺灣外記》記載:

自領何斌、馬信、楊祥、蕭拱宸等,帶銃手三百、牌手三百、弓箭手三 百、大刀手兩百,備具口糧十日,從新港、目加溜灣巡視。見其土地平坦膏 沃,土番各社俱羅列恭迎。成功錫以烟布,慰以好言,各跳躍歡舞。

鄭氏軍旅駐紮於善化里各處要地,行屯田之法,今區內仍遺留明鄭時期之 歷史遺跡。小新營李氏宗族開臺祖即隨鄭氏遷臺駐紮屯墾小新營,吳姓湯姓亦 明鄭時代之屯墾者,可推測小新營各姓非同鄉之開基先祖應同為鄭氏軍隊之成 員(陳仁德,李知己,1996)。大新營、小新營、坐駕與右先鋒為鄭氏部將屯田 練兵的聚落,瓦窯及糖廍是燒瓦製糖所在(李百勳,2010)。

此時漢人陸續進入小新營、北仔店、九間厝、牛庄等地開墾,甚或發展成 大家族,鄭氏部隊與漢人移民儼然成為當時一股很大的漢人勢力,逐漸壓迫目 加溜灣社的生活空間,導致其遷移。今六分里、小新里、坐駕里、溪美里、光 文里、西關里、嘉南里等地區,相繼建有不同祀神的漢人信仰寺廟,如泰安 宮、三代祖師廟、龍文廟、隆安宮、清水宮等,為當時漢人隨鄭氏來臺,迎奉

原鄉神明可視為漢人在此地落地生根開墾之佐證(《善化鎮志》,2010)。

明鄭時期對臺南建設相當重要,奠定之後發展根基,影響極鉅的為教育與 文化兩方面,鄭經重用陳永華推行教化,在各平埔族社設立學校,《裨海記 遊》記載:

是日過大洲溪,歷新港社、嘉溜灣社、麻豆社,雖皆番居,然嘉木陰森,

屋宇完潔,不減內地村落。余曰:「孰謂番人陋,人言寗足信乎」?顧君曰;

『新港、嘉溜灣、毆王、麻豆、於偽鄭時為四大社,令其子弟能就鄉塾讀書 者,蠲其徭役,以漸化之。四社番亦知勤稼穡,務蓄積,比戶殷富;又近郡 治,習見城市居處禮讓,故其俗於諸社為優。毆王近海,不當孔道,由富庶,

惜不得見,過此恐日遠日陋矣』

上文中對於當時臺南四社平埔族社教化成功頗為讚揚,足見目加溜灣社在

明鄭時期具有相當之教化程度。目加溜灣社民加速漢化與流寓自此的沈光文有 關,《臺灣府志》記載:

沈光文……飄泊至臺,不能返棹,遂寓居焉。及鄭大木掠有其地,斯菴以客 禮相見。鄭經嗣爵,多所變更,斯菴知經無能為,且以一賦寓譏諷,為忌者所 中,幾死于□。乃改服為僧,入山不出,於目加溜灣 番社傍教授生徒,兼以醫 藥濟人。

(三)清領時期

康熙 22 年(1683 年)清廷派遣施琅攻打台灣,鄭氏王國澎湖海戰失利,鄭克 塽迫於情勢,遂向滿清投降,臺地入於清廷之手,展開 210 餘年的統治。從康 熙年間編修的《臺灣府志》與《諸羅縣志》中可知目加溜灣於當時為官方機構

康熙 22 年(1683 年)清廷派遣施琅攻打台灣,鄭氏王國澎湖海戰失利,鄭克 塽迫於情勢,遂向滿清投降,臺地入於清廷之手,展開 210 餘年的統治。從康 熙年間編修的《臺灣府志》與《諸羅縣志》中可知目加溜灣於當時為官方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