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研究時間年度至民國 103 年(2014)止,距民國 85 年(1996)南科設立已有 十餘年時間,但從研究中發現南科影響善化區人口發展是從民國 90 年代中期過 後開始,十年的觀察期本研究只能稍微勾勒出南科對於善化區人口成長的影響 程度,加上民國 99 年底(2010)縣市合併,善化區為大臺南地區的地理中心,在 臺南市政府的規劃下民國 103 年(2014)善化火車站前廣場改造成臺南市公車轉 運中心,善化區在本研究時間後,尚有諸多資源陸續注入,建議後續可再延續 研究時間,值得繼續觀察本區的人口成長與分布之情形。此外,本文中探討之 人口轉型階段顯示善化區尚未進入人口負成長的第五階段,研究時間的延長或 許也可讓善化區的人口轉型階段能有更全盤的檢視。

受限於研究人力,本研究中有許多數據尚缺漏,尤其是日治時期,因胡厝 寮屬安定里管轄,讓多年的善化區少了一街庄的人口數,以及人口結構資料多 為二次戰後,日治時期較少,希望後續能補足此區塊。

最後,有關小區域的人口研究日益增多,若有後續研究者能針對小區域的 人口研究進行分析比較,歸納出其間的人口通則,或許能對小區域人口學提供 更深層的發現或貢獻。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土屋重雄(1897)。臺灣事情一班。2014 年 3 月 12 日,取自

http://stfb.nt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wUFS.W/main?db=book&menuid=book#XXXXX 王冠棠(1997)。臺南科學園區設立對高科技與關聯產業人口空間分布影響之研

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學系碩士論文。

王桂新、沈續雷(2008)。上海市人口遷移與人口再分布之研究。人口研究,

32(1),58-69。

王鑫、鄭曉昀(2009)。曾文溪。2014 年 1 月 26 日,取自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490#

市區改正 不日興工(1936,12 月 31 日)。臺灣日日新報。

江樹生(譯)(1999)。熱蘭遮城日誌。臺南市:臺南市政府。

江日昇(1995)。臺灣外記。臺北市:大通。

許賢瑤(譯) (2000)。村上直次郎著。荷蘭人的番社教化。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 分館館刊,6(5),86-94。

李瑞麟、錢學陶、張德偉(1991)。臺灣地區人口成長與分布變遷之研究─民國 40 年~民國 78 年。都市與計畫,18(1),125-142。

李雄揮(中譯)(2003)。甘為霖英譯。荷據下的福爾摩莎。臺北市:前衛。

李百勳(2010)。南瀛牛墟誌。臺南縣:臺南縣文化局。

吳密察、許賢瑤(譯) (1994)。中村孝志著。荷蘭時代的臺灣番社戶口表。臺灣 風物,44(1),197-234。

孟靜(1982)。台北市人口分布與成長之空間變化。師大地理研究報告,8(8),

220-232。

周俊霖、許永河(2007)。南瀛鐵道誌。臺南縣:臺南縣政府。

周俊霖、許永河(2009)。南瀛糖業誌。臺南縣:臺南縣政府。

周鍾瑄(1993)。諸羅縣志。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周國屏(1995)。嘉義市人口之成長與分布。中國地理學會會刊,23,73-110。

周國屏(2000)。台灣三大都市(台北、高雄、台中)人口遷移之比較研究。國科 會專題計劃報告(編號:NSC86-2415-H-018-002-SSS),未出版。

周國屏、林曉雯、蘇高弘(2011)。南投市人口成長之研究(民國 39 年~民國 99 年)。區域與社會發展研究,2,283-327。

林偉盛(2001)。荷據時期教會工作史料選譯(五)。臺灣文獻,52(4),177-218。

林秀容(2007)。西拉雅族目加溜灣社史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 士論文。

南部的製糖事業(下)臺南製糖會社。(1907,02 月 02 日)。臺灣日日新報。

郁永河(1996)。裨海記遊。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凃肇慶(編譯)(1990)。人口學。臺北市:桂冠。

施添福(1979)。台灣人口成長及其空間集中過程。師大地理研究報告,5(8),

160-181。

施添福(編)(2002)。臺灣地名辭書。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洪毓駿(2010)。高雄縣岡山鎮人口成長與分布之研究(西元 1905 年~2010 年)。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

高拱乾(1993)。台灣府志。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高梅珍(2007)。彰化縣和美鎮人口成長與聚落發展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徐茂炫、陳建亨、黃彥豪(2010)。逾百年臺灣縣市人口興衰之轉折。人口學 刊,43,109-135。

連橫(1920)。臺灣通史。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郭先盛(2000,7 月 19 日)。安定交流道,昨舉行通車典禮。聯合報。

陳富美(1988)。臺灣近年來的人口成長和都市發展。師大地理研究報告,

14(5),110-121。

陳仁德、李知己(1996)。臺灣臺南縣小新營李氏族譜。臺南市:一源。

陳建任(2002,1 月 16 日)。迎春節,省道國道加緊趕工。民生報,CR2 版。

陳莉菁(2004)。雲林縣斗六市人口成長與分布的研究(西元 1905~2000 年)。國 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泳瑞(2007)。八卦台地人口成長與遷移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碩士論文。

陳桂蘭、王朝賜(2009)。南瀛市場誌。臺南縣:臺南縣政府。

陳鈺昇、吳連賞、鄭春發(2011)。1971 年以來大臺南製造業發展與人口變遷。

人口學刊,43,137-173。

陳信木、林佳瑩(2010)。臺灣生育率的變遷對於人口成長的慣性作用。人口學 刊,40,1-39。

梁瓈尹(2005)。日治時期臺灣公共衛生史研究回顧與展望。史耘,11,117-134。

張鈿富(2004)。臺灣高等教育擴張與衍生的問題。師友月刊,446,0-3。

張勝彥(主編)(2010)。善化鎮志。臺南縣:臺南縣善化鎮公所。

許嘉珍(2013)。臺灣社會婚姻趨勢研究。家庭教育雙月刊,43,24-30。

黃叔璥(1722)。臺海使槎錄。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黃文博(1998)。南瀛地名誌〈新化區卷〉。臺南縣:南縣文化。

黃文博(2004)。南瀛探索─臺南地區發展史。臺南縣:臺南縣政府。

黃建忠、Irwin Garfinkel、韓文瑞(2000)。臺灣離婚與分居母親增加的因素:

經濟獨立假設的檢定。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4(1),45-76。

不著撰者(1927)。事業沿革之概要。臺灣製糖株式會社:臺灣製糖株式會社。

善化街昇格祝賀式(1940,06 月 20 日)。臺灣日日新報。

新興的善化街(1940,06 月 23 日)。臺灣日日新報。

曾鼎甲(2006)。戰後臺灣鄉鎮人口變遷之研究─以臺中各鄉鎮為例。興大歷史 學報,17,125-175。

曾至聖(2012)。臺中市東勢區人口成長與分布之研究(1905~2012)。國立臺中教 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

新化郡役所(1929)。新化郡概況(昭和四年版)。

新化郡役所(1934)。新化郡概況(昭和九年版) 道路改正(1929,07 月 14 日)。臺灣日日新報。

楊長青(2004)。新竹科學園區的設置對新竹地區空間結構之影響--以竹北市為 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塗淑怡(2006)。日治時期善化市街的興起與成長。國立臺南大學社會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臺南縣(1900)。臺南縣公文。臺南縣:臺南縣。

臺南通信臺南製糖會社設立計畫(1904,03 月 27 日)。臺灣日日新報。

臺灣總督官房統計課(1907~1934)。臺灣現住人口統計。臺北:臺灣總督府。

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1935~1942)。臺灣常住戶口統計。臺北:臺灣總督府。

臺灣總督府(1910)。街庄社名竝區長役場ノ位置

臺灣省立中興大學農學院土壤學系(1969)。臺南縣土壤調查報告。2014 年 1 月 26 日,取自

http://taiwansoil.tari.gov.tw/Web.Net2008/index_3/main3-1.aspx#

廖正宏(1985)。人口遷移。臺北市:三民。

蔡宏進(2010)。人口學。臺北市:三民。

蔡宏進、廖正宏(1987)。人口學。臺北市:巨流。

劉寧顏(1991)。重修臺灣省通志。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劉翠溶、劉士永(1997)。台灣歷史上的疾病與死亡。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

4(2),89-132。

劉君雅、鄧志松、唐代彪(2009)。臺灣低生育率之空間分析。人口學刊,39,

119-155。

劉一龍(2012)。臺灣區域人口遷徙的再分析:「遷移轉型」概念之運用。人口 學刊,45,35-75。

(二)西文部份

Hanson, Gordon H., and McIntosh, Craig. (2009). The Demography of Mexican Migration to the United Stat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9(2), 22-27.

Kirk, Dudley (1996). Demographic Transition Theory. Population Studies, 50(3), 361-387.

Kipnis, Andrew B. (2013). Urbanization in Between : Rural Traces in a Rapidly Growing and Industrialising Country City. China Perspectives, 2013(3), 5-12.

Liu, Shenglong and Hu, Angang. (2013). Demographic Change and Economic Growth: 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China. Economic Modelling, 35, 71-77.

Rodrigo, R. Soares. (2007). Fertility in "Post-Demographic Transition" Countries.

Pharmaceuticals Policy and Law, 9 (1/2), 15-27.

Salvati, Luca. (2014).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Urban Growth in Southern Italy, 1871-2011:Emergent Polycentrism or Path-Dependent Monocentricity? Urban

Geography, 35(3), 440-453.

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Fund (n.d.). Population Trends. Retrieved January 6, 2014, from http://www.unfpa.org/pds/trends.htm

(三)網站部份

中央氣象局南部氣象服務,http://south.cwb.gov.tw/index1.php 中央氣象局農業網月資料,

http://www.cwb.gov.tw/V7/climate/agri/agri_month.htm

水利署地理資訊倉儲中心 http://gic.wra.gov.tw/gic/HomePage/Index.aspx 全國法規資料庫都市計畫法,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70001 行政院主計處統計地區標準分類,

http://www.dgbas.gov.tw/ct_view.asp?xItem=27078&ctNode=3378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地質資料整合查詢,

http://gis.moeacgs.gov.tw/gwh/gsb97-1/sys8/index.cfm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台灣的活動斷層,

http://fault.moeacgs.gov.tw/MGFault/Default.aspx 臺南市政府主計處,

http://database.tainan.gov.tw/pxweb2007/dialog/statfile9L.asp 臺灣鐵路管理局善化車站

http://www.railway.gov.tw/Shanhua/CP.aspx?SN=11421 臺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

http://www.taisugar.com.tw/Sugar/CP.aspx?s=132&n=10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