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研究方法

(一)文獻資料的蒐集與回顧

根據研究目的蒐集之文獻分成兩個主要類別,一為國內外關於人口學的論 述與人口研究的期刊論文,另一個則是研究區域─善化區歷年來史料與地方 誌。閱讀人口學的專書探尋本研究立論基礎,了解此領域之研究面向以及常用 之人口分析技術;回顧國內外期刊篇章,知其研究趨勢,再將焦點置於人口成 長與分布情形之論文,關注使用的研究方法、過程以及結果,為設計本研究時 之參考依據。整理記載善化區的相關資料,如地方誌、區域研究論文、行政區 域圖……等等,以對當地歷史、文化及風土民情有更深層的了解,提供分析人 口成長與分布變遷因素時有著更精闢的見解。

(二)研究區域戶籍人口資料的分析

臺灣自日治時期才進行有依據且有制度的全區人口統計調查,為了確保使 用資料具有準確度,以日治時期的 1905 年為起點,終於本研究結束時間的 2014 年,囊括逾百年的善化區人口戶籍資料來源為二,一為日治時期的「臺灣現住 人口統計」,二次戰後的資料則是由善化區戶政事務所提供的人口統計資料。歷 年日治時期的資料有整體人口數,出生人數、死亡人數、遷出人數以及各個街 庄(後期改稱大字)的人口數;然而,各街庄的人口資料隨著年份的不同,記載 方式會有些出入,如大正 10 年(1921)至昭和 6 年(1931)間統計書中並無各街庄 (後改稱大字)的人口數。戰後的人口統計資料甚為詳細,除了上述提及的基本 人口統計資料外,更有豐富的人口結構組成資料能加以比較解析,如年齡層、

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加深本研究討論的厚實性。

再接軌文獻回顧與研究架構,將人口基本統計資料加以運用與計算,賦予 更多生命力,為本研究增添色彩,以下即陳述分析的方式:

1.人口數量之相關運算 (1)人口成長

由人口數量算出歷年來的人口成長指數與年增加率;每十年切分為一時 期,求出各時期的年平均增加率,觀察各空間人口成長幅度。並由各里別與善 化區做比較,將 21 個里劃分成三種人口成長類型─顯增型、緩增型與減少型,

找出內部人口成長的主要動力區。

(2)人口成長指標與各項人口結構比例

人口成長指標包括出生率、死亡率、遷出率、遷入率,社會增加率與自然 增加率;人口結構比例在本研究使用的層面相當廣,包括:性別比例、年齡比 例、婚姻狀況比例、教育程度比例。性別方面可看出男女比例為平衡或失調,

各年齡層的人口比例顯示社會人口狀態,婚姻狀況比例與教育程度比例說明該 面向之社會現象。

(3)人口密度與人口分布比例

善化區與其下各里別的人數與空間面積之關係可由計算人口密度來說明,

以顯示善化區不同空間在各個時期之人口集散程度;再從計算各里別所佔之人 口比例,解釋歷年來善化區人口主要分布空間區域的變遷。

(4)簡單迴歸統計分析

使用在自然增加率與社會增加率兩者之間對於人口成長率之影響程度的消 長,以及印證教育程度與生育率之間的關聯程度,以說明自變數依變數間的相 關程度。

2.運用人口轉型理論解釋人口成長階段與繪製人口金字塔圖

檢視善化區長期的出生率與死亡率之變化情況,對照 Blacker 人口轉型理 論,是否依循理論的五階段前進。此外,根據善化區戶政事務所提供的五歲組 性別年齡人口數繪製人口金字塔,了解各時期的人口型態,從人口成長的過程 中觀察人口結構的改變。

3.繪製人口資料統計圖表,討論其中浮現的訊息,進行解釋並做出結論。

人口統計量是原始的數字資料,經過比率方程式計算,如成長率、出生

率、性別比……等等,讓人口數字轉換更多意義,進而相互對照比較,適時透 過圖表呈現關鍵處,有助於找到討論的方向並加以佐證,支撐起本研究之骨 幹。

三、研究步驟

(一)閱讀與本研究領域相關之文獻,找尋合宜的研究方法與具參考性的論 述。

(二)蒐集善化區日治時期以來的人口統計資料,整理成有系統性的表格與圖 表,忠實呈現本研究區的人口成長與分布情形。

(三)解析善化區人口成長與分布情形的特徵,解釋時間流轉下該空間的人口 變遷之因素。

(四)發展本研究之論點,加以歸納做成結論,撰寫於報告中。

四、研究流程

選定研究題目與研究目的後即展開一系列的研究序幕,由始至終可分成幾 個階段,茲將研究流程呈現如下:

回顧人口研究相關文獻 界定研究的空間與時間範圍

選擇研究方法與研究步驟

整理人口統 計資料

蒐集研究區域的 相關資料

繪製人口資料圖表

分析與討論

確定研究題目與研究目的

結論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