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人格特質之相關理論與研究

「人格」是指一個人從行為模式中表現出心理特性的整體,構建著 人內在的心理特徵。本節茲就人格的定義談起,進而說明人格特質的理 論,再探討人格特質中的「人格五大因素特質論」與校園霸凌行為之相 關研究。

一、 人格的定義

對於人格(personality)一詞的解釋有眾多的說法,而最初是源自 於拉丁文中的「persona」,指的是戲劇中演員所戴的面具,表示演員戴 上面具後,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有著不同的特質、思想、習慣、說話、

動作等方式,後來衍生為人格。關於人格的定義,古今中外,對人格的 探討非常多,但各家說法不一,大多因自身的觀點與所觀察的面向,而 對人格下不同的定義。以 Allport(1937)來說,他為最早集結眾家學者 的觀點,加以整合歸納,認為人格為個體內部心理、物理系統的動力組 織,也顯現出一個人在行為和思想上的獨特,與 Allport 想法類似的是 Libert 和 Libert(1998),認為人格是個體身心之動力組織,並影響個人 對社會與環境的行為與反應。此外,Cattell(1950)認為一個人的人格 具有預測力,能反映出個體在不同情形下的行為和反應。Eysenck(1970)

對人格下的定義則為反應在個人的性格、氣質、智力、體格等各方面穩 定持久的組織。Scot 和 Michell(1972)更表示人格是每個人心理成長與 發展的一種過程。Pervin 和 John(1997)定義人格是指形成個體情感、

思想及行為經常形式的特性。

以國內學者研究而言,葛樹人(1988)認為人格基本上可被界定為 個體所具有的獨特且持久之特性,這些特性決定個體在環境(包含物理 和社會的)適應上的行為模式。陳仲庚、張雨新在 1990 也提出了類似的 觀點,表示人格是人的特點的一種組織,也是一種心理現象,以一個異 於他人的特質模式,表現出一定的傾向性。楊國樞(1994)則認為人格

21

是一種思想和行為型態,具有組織和獨特性,使人能以特有及持久的適 應方式表現於所生存的社會中。張春興(1995)對人格也下了這樣的定 義,他認為人格是個體在其生活過程中,對周遭的人、事、物及環境所 表現的獨特個性,此一獨特個性乃是個體在其遺傳、環境、成熟、學習 等因素交互作用下,表現於需求、動機、興趣、能力、性向、態度、氣 質、價值觀念、生活習慣等多方面的身心特質所組成,且這些特質具有 相當的統整性與持久性。洪光原、鄭慧玲(1995)亦表示人格是代表個 人對情境做出反應時的結構性質和動態性質。莊耀嘉、李雯娣(2001)

也提出人格是個體內在行為的傾向性,表現出一個人在不斷變化中的全 體和綜合,是具有動力一致性和連續性的自我,也是人在社會化過程中 形成具特色的身心組織。

由於每位學者對於人格所切入的觀點不同,因此呈現了各種定義,

為了便於歸納與比較,茲將各學者對於人格的定義整理成表 2-5,並說 明於後。

表 2-5 人格的定義彙整表

學者 時間 人格的定義

Allport 1937 認為人格是個體內部心理、物理系統的動力組織,

它決定一個人行為和思想上的獨特性。

Cattell 1950 人格能預測個體在特定情境下的行為、反應。

Eysenck 1970 人格是個人的性格、氣質、智力和體格的相對穩定 而久的組織,決定了他對於環境獨特的適應。

Scot 、

Michell 1972 人格是每個人心理成長與發展的一種過程。

葛樹人 1988 人格基本上可被界定為個體所具有的獨特且持久之 特性,這些特性決定個體在環境適應上的行為模式。

陳仲庚、

張雨新 1990

人格是人的特點的一種組織。人格也是一種心理現 象,人有表現於外的、給人印象的特點,也有外部 未必顯露、可以間接測得和驗證的特點。這些穩定 而 異 於 他 人 的 特 質 模 式 , 給 人 行 為 以 一 定 的 傾 向 性,他表現了一個由表及裏的、包括心身在內的真

22

23

Pavlov Skinner Bandura

個體由於刺激與環境的影響,透過學習過程而逐 漸形成了人格。

人本論 學派

Rogers Maslow

認 為 個人 的責 任與 自我 接受 感是 造成 人 格特 質 的主要因素,意即可由個人的意志來控制,是不 同於精神分析學派的人格觀。

特質理論 學派

Allport Cattell Eysenck

特質是指廣泛、持久、相對穩定地用來推測和解 論在人格心理學界的地位(黃希庭,1998;Pervin & Jonn, 1997)。近年 來,特質論中的五因素人格模式(Five Factor Model, FFM),由於不斷 有後繼的學者加以深入探討,且藉由多向度的理論模式,對人格作統整 的描述以及表達出人際個別差異,加上對於各種行為及心理疾病具有實 徵性的預測能力,而受到學界重視(Digman, 1997; Goldberg, 1990;

Wiebe & Smith,1997)。五因素人格特質論源自於 Allport、Cattell 及

24

Eysenck 的特質論。Pervin(1993)表示特質論並不是將人區分為特定 的類型,而是利用特質將人格分為幾個連續的向度,因此我們可以藉由 特定的行為反應模式來描述一個人。

以下將分別針對相關學者之觀點進行探究:

(一)Allport 的特質論

美國心理學家 Allport 是首位在人格特質論中提出論點的學者。對他 而言,人的人格是包括各種特質的動力組織,這些特質決定了個體適應 的獨特性。在個人特質部份,Allport 更進一步區分為首要特質(cardinal trait)、主要特質(central trait)、及次要特質(central dispositions)

(引自陳嬿竹,1992)。

1. 首要特質

是主導個體整個人格的特質傾向,最具普遍性與影響力,幾乎所 有行動皆可追溯到受此傾向的影響。

2. 主要特質

是能夠描述個體行為、構成個體獨特性的少數顯著特質,也是最 適合描述自己人格的五到十個特質。

3. 次要特質

代表那些最不顯著、最不具概化性與一致性的內在行為傾向。

(二)Cattell 的因素分析特質論

心理學家 Cattell 接受了 Allport 關於人格特質的概念,並以此為基 礎進行了進一步的發展。他認為人格是能使對於一個人在特定的情境 中的行為所做的預測。而特質(trait)是相當持久的反應傾向,是人 格基本結構的單位。

Cattell 從因素分析當中產生對特質的描述,並用三種方式來區分 特質(引自陳嬿竹,1992)。

1.第一種方式:將特質區分為一般特質和獨特特質兩種。

25

(1)一般特質(common traits)

Catell 認為一般特質普遍存在於個體上,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擁有這個 特質,只是程度上有所不同。

(2)獨特特質(unique traits)

有別於一般特質,是指只有少數人才擁有的某部分人格,而使人 們有所區隔。

2.第二種方式:將特質區分為能力特質、氣質特質和動態特質三種。

(1)能力特質(ability traits)

指的是個體如何有效的去完成目標,是一種講求使個體能夠有效 率運作的能力與技巧的特質。

(2)氣質特質(temperament traits)

氣質特質是遺傳而來,指的是普遍的作風和行為的情緒傾向,其 決定了個體對於環境刺激所產生的反應速度與情緒狀態,例如,我們 肯定、隨和或易怒的程度。

(3)動態特質(dynamic traits)

指行為的促發力量,代表著人們對於動機、抱負與興趣的特質。

3.第三種方式:將特質區分為表面特質和潛源特質兩種。

(1)表面特質(surface traits)

由幾種成份所構成,是屬於一些可歸結在一起的一系列特徵或行 為,這些特徵彼此有關,但並非是由單一的來源所決定的。如:焦慮、

優柔寡斷和不合理的恐懼等形成了神經症的表面特質,它們比較不穩 定,也不持久,因此在了解人格上也就較為不重要。

(2)潛源特質(source traits)

它是整體性的人格因素,較具穩定性與持久性,也是真正的人格 內涵。

26

(三)Eysenck 的特質論

Eysenck 在 1967 年曾主張人格心理學與實驗心理學應緊密結合

(黃希庭,1998),他同意 Cattell 對於人格是由特質或因素所組成以及 他們能從因素分析中導出的看法,因此他以因素分析法將人格特質歸列 於三個軸向,組成了 Eysenck 的精神病質-外向性-神經質(PEN)三項度 人格理論(Pervin et al., 2004/葉光輝譯,2005),今分別說明如下(張春 興,2002;黃堅厚,1999):

1. 精神病質(psychoticism)

高分精神質者常會以自我為中心、不關心別人、容易惹麻煩、不遵 守社會規範、缺乏同理心、對人存敵視態度、具攻擊性、易衝動等行為 特質。低分精神質者常有同情心,會關心別人,並且會遵守社會的規範,

具溫柔心腸的特點。

2. 外向性( extraversion)

是人類性格的基本類型,外向的人比較不會受到周圍環境影響,喜 好社交、愛變化及冒險富刺激性的活動,凡事採取樂觀的態度,隨遇而 安,但如果發起脾氣,就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情感。內向的人比較安靜,

很少主動和人交往,喜歡有秩序的生活,常會控制自己的感情,不容易 發脾氣,很少出現攻擊性的行為;對工作很認真。

3. 神經質(neuroticism)

這個向度說明從異常到正常的連續特徵。神經質的人容易陷入過度 擔心及焦慮的狀態,對壓力情境反應比較容易產生過度情緒,而且在經 歷情緒經驗後,不易回復到原始狀態。情緒穩定的人,情緒反應緩慢,

比較冷靜、脾氣平和、能控制情緒。

(四)五因素人格模式

「特質是人格結構的基本單位」這樣的觀點常被特質論的學者如 Allport、Cattell 和 Eysenck 所認同,其代表著人們會以特定方式反應

27

的一般傾向,但至於個體在哪些特質上有所不同,卻仍有存在著不少爭 議(李雯娣,2000)。

在特質理論的發展過程中,從 Cattell(1943)減少 Allport 和 Odbert 人格語詞的數量,利用因素分析進行研究,結果設計成「十六種 人格因素問卷」(Sixteen Personality FactorQuestion-naire),簡稱為

「16PF 量表」,到 Norman(1963)根據 Allport 和 Cattell 的資料去蒐 集大量成年人相互評定的結果作因素分析,得出五個主要的人格因素之 後,使進行相關研究的學者們看法漸趨一致地同意由五個基本特質向 度,可以有效地對人格做適當的闡述,這些向度即我們所稱的「五大因 素」(Big Five)特質模式(McCrae & Costa, 1990)。

在五大因素人格特質問卷中,最被廣泛採用的是 Costa 和 McCrae

(1985)所編製的「NEO 人格問卷」(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簡稱 NEO-PI)。此問卷是從不同的人格問卷中選出 181 個項目組成,利用五 點量尺上選出最能代表受試者在該項特性的程度選項,再進行因素分 析,原先問卷只注重神經質、外傾性與開放性三個因素,而後添加友善

(1985)所編製的「NEO 人格問卷」(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簡稱 NEO-PI)。此問卷是從不同的人格問卷中選出 181 個項目組成,利用五 點量尺上選出最能代表受試者在該項特性的程度選項,再進行因素分 析,原先問卷只注重神經質、外傾性與開放性三個因素,而後添加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