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探究國小高年級學生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 校園霸凌行為三者之間的關係,由第一章、第二章之研究動機、研究目 的、研究問題及相關的文獻分析所設計出的研究架構包括背景變項、學 生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校園霸凌行為四個部份,呈現於圖 3-1。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收集,將以自編之「國小學生日常 生活經驗調查表」包含「人格特質量表」、「人際關係量表」及「國小學 生校園霸凌行為量表」三分量表收集資料,進行分析探究。

今將研究架構圖中(圖 3-1)各要項說明於下:

一、 背景變項

包含學校規模、學生性別(男、女)、就讀年級及與誰同住(與父母 同住、與父或母同住、與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同住)四項,藉以分析國小 高年級學生之霸凌行為是否會因個人背景變項的不同而有差異。

二、 學生人格特質

將人格特質分為外向性、友善性、神經質性、嚴謹自律性以及開放

68

性等五個構面,依照國小高年級學生在人格特質上的得分情形,學生以 自評的方式填答其在人格特質表現之情形,藉以探討不同人格特質的學 生在校園霸凌行為上是否有顯著相關情形存在。

三、 學童人際關係

將人際關係分為父母、手足、同儕、師長四個構面,依照國小高年 級學生在人際關係上的得分情形,學生以自評的方式填答其在人際關係 表現之情形,在「人際關係」分量表中,受測學生所得分數愈高代表人 際關係越佳;反之,分數愈低則表示受測學生人際關係越差,之後,進 一步探討人際關係不同的學童在校園霸凌行為上是否有顯著相關情形存 在。

四、 國小學生校園霸凌行為

列「學生霸凌行為」為依變項,包含肢體霸凌、言語霸凌、關係霸 凌、性霸凌、網路霸凌等五個構面。學生以自評的方式填答其在受校園 霸凌行為之情形,在「國小學生校園霸凌行為量表」分量表中,受測學 生所得分數愈高代表發生霸凌行為的次數越多;反之,分數愈低則表示 受測學生發生霸凌行為的次數越少。

69

圖 3-1 研究架構圖

根據研究架構,將「背景變項」、「人格特質」、「人際關係」、「校園 霸凌行為」之間的關係以路徑 A、B、C、D 符號表示,各變項的關係說 明如下:

F

E D

C

B A 背景變項

學校規模 性別 年級 家庭結構

人格特質 外向性 友善性 神經質性 嚴謹自律性

開放性

人際關係 與父母的關係 與手足的關係 與師長的關係 與同儕的關係

校園霸凌 行為 肢體霸凌 言語霸凌 關係霸凌 性霸凌 網路霸凌 E

70

一、路徑 A: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高年級學生,其人格特質差異情形。

二、路徑 B: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高年級學生,其人際關係差異情形。

三、路徑 C: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高年級學生,其校園霸凌行為差異情 形。

四、路徑 D:國小高年級學生人格特質與人際關係的相關性。

五、路徑 E:國小高年級學生人際關係與校園霸凌行為的相關性。

六、路徑 F:國小高年級學生人格特質與校園霸凌行為的相關性。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