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的發現與結論,提出一些具體建議,以供教育單 位、教師、家長、社會大眾及未來研究之參考。茲將具體建議分述如下:

一、 對教育單位的建議

(一)提供教師相關輔導研習課程,增進教師危機處理能力

由研究結果可得知,國小高年級學生的人格特質、人際關係、校園 霸凌行為的構面中呈現部份顯著差異及相關。人格特質方面,女生人格 特質表現比男生好,五年級人格特質表現優於六年級,人際關係越佳;

人際關係方面,女生人際關係普遍優於男生,五年級人際關係表現也優 於六年級;校園霸凌方面,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受到言語、肢體霸凌。基 於此,便可瞭解在年級、性別對於人格特質、人際關係、校園霸凌行為 有很大的關聯性,國小高年級學生是一個正面臨青春期的到來,身心理 有很大轉變的階段,使得孩子對於面對事情,比以往叛逆,也容易與人 起衝突,因此,學校應為這群在第一線需面對、處理這些衝突、突發狀 況的教師提供相關的人際關係、校園霸凌輔導機制的研習課程,使教師 能彼此分享、增進相關知能,並運用於班級經營中。

(二)將人際關係、反霸凌之議題併入課程綱要之中

從本研究可發現,以國小高年級學生而言,現階段「同儕」對他們 來說是重要他人,常會以同儕的意見為意見,對於父母、師長的指導,

不一定能全盤接受。基於如此,學校應強化學生與他人溝通的能力,進 而使學生瞭解、學習兩性間的正確互動,並提供預防、反霸凌的教育課 程,使學生在面臨這些人際、霸凌行為衝突時,得以清楚知道該如何因 應。

159

(三

)加強學校的輔導與管理機制,建立友善校園學習環境

學校,就像是個微型的社會,學校生活,不應只有學習,更是為了 未來出社會做準備,因此應讓學生瞭解社會法制的觀念,透過班級公約、

學校規範的訂定,避免強欺弱、眾暴寡的情況發生。此外,不管是霸凌 學生或被霸凌學生,學校更應有相關危機處理應變能力與輔導機制,透 過小團體課程、一對一訪談或是擔任小社工、更甚者可以透過後送至中 介單位等方式,導正學生偏差行為,讓霸凌同學重新學習如何與人相處、

如何正確地排解衝突、如何對待較弱勢的學生以及採取霸凌行為所應負 的相關刑責。此外,學校應更積極地塑造友善校園環境,透過隱惡揚善,

公開表揚學生優良事蹟,使學校呈現一個正向學習環境的氛圍。

二、 對教師的建議

(一)提昇教師專業知能

現今社會,瞬息萬變,在這資訊爆炸的當下,稚齡的學童無法對所 獲得的資訊給予正確的理解,致使有著不當行為或觀念的產生,因此對 於身處於第一線的教師,在現下的社會,不應以舊時教師權威的態度去 面對學生彼此間種種不同以往的問題,而是應該即時的給予正確的回饋 及處理,並懂得利用身邊之資源給予學生最大的幫助及保護,而具備此 能力乃是需要教師除了懂得瞭解社會潮流之外,更應時時精進自身的專 業知能,例如利用設計問題情境,讓學生得以練習、操作正確的人際交 流、衝突應對方式。

(二)強化班級經營,建立友善氛圍,落實品德教育

由研究結果發現,以往被霸凌學生將事情告訴師長,結果常是無效,

更甚者遭受更嚴重的霸凌行為。因此,教師可透過良好的班級經營策略,

使學生能在一個友善正向的學習環境中上課,藉此正向氛圍消融孩子不

160

當的暴戾之氣,例如:共同擬定班級公約,使學生對班級有向心力;時 時落實品德教育,使「品德」不再是口號,不再只是課程,而是能夠在 平日的灑掃進退中得以身體力行;實施正向管教,教師懂得傾聽,而不 一味的打罵、遏止,才能真正從事情的發源、根本去解決問題。

(三)強化師生、親師正向溝通,建立三贏局面

從本研究發現,人際關係中的與父母、師長、手足的關係,與校園 霸凌行為都有直接的關聯性。以往,教師總是威權的象徵,師生間常有 一道無形的隔閡,使老師聽不到孩子的心聲,往往總不能確實、明確地 處理學生間的衝突,因此,現今的教師,應傾聽孩子的心聲,恩威並施,

建立良好的師生溝通;此外,保持一個良好、密切的親師溝通,透過雙 方的直接對話,才能真正瞭解孩子所面臨的問題及需給予的幫助,反之,

若是不良的親師關係,彼此對立、猜疑、不信任,最無辜的孩子無疑成 了夾心餅乾,他們不是學會見風轉舵,要不就無所適從,這些對於孩子 都是最不利的教育方式,由此可知,暢通師生、親師之間的溝通管道,

才能塑造學生、教師、家長三贏的局面。

三、 對家長的建議

(一)培養孩子良好的人格特質並引導其建立優質的人際關係

由第二章的文獻探討可得知,「人格」是個體在生活中表現在周遭 的人、事、時、地、物不同於他人的獨特思想和行為,且具備相當程度 的統整性與持久性,人格的養成,又與孩子的經驗、學習脫離不了關係;

也知曉 Sullivan(1953)以社會心理學的觀點出發,提出「人格人際論」

( interpersonal theory of personality),強調人格乃是人際交互作用的結 果,人格絕不能脫離人際關係的社會情境。再從第四章的研究結果發現,

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校園霸凌行為三者有密切的相關性。我們常言道

161

「家」是孩子第一個學習社會化的場所,因此,「家庭教育」對於孩子 人格的培養、人際關係的交流益發顯得重要,父母應強化並扮演好自己 的家庭角色,給予孩子正向的學習楷模,並引導、培養孩子良好的人格 特質、人際關係與正確的價值觀。

(二)暢通親子溝通管道,建立健全校園生活

在本研究的校園霸凌量表中的複選題可發現,當霸凌行為發生時,多 數的孩子處理方式都是告訴老師,鮮少是告訴父母,此外,我們也常從 新聞媒體中得知,父母常是孩子遭遇校園霸凌行為時最後被告知的,因 此可以很清楚地瞭解,親子間的溝通出了很大的問題。但由本研究結果 可發現,學生與父母關係良好的話,可以有效減少校園霸凌行為之產生,

基於此,父母應該給予孩子更多的愛與關心,重質不重量的溝通內容,

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及瞭解孩子的生活,建立親子間優質的溝通管道,

使孩子的學校生活,能有更正向的態度去面對。

(三)參加親職講座,強化親職知能

對於與孩子的溝通,很多家長的問題是出於「心有餘而力不足」,瞭 解該改善,也想改善親子關係,可是卻苦無方法。因此,建議父母可多 多參加學校、社區所舉辦的親職教育講座,藉由活動的主題,加強、導 正父母親職教育的觀念,也藉由講座,使父母能從多個角度,去瞭解孩 子,以藉此改善親子關係。

四、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因時間、經費與人力因素的限制,研究範圍僅係以高雄市國 民小學共 30 所,747 位學生為問卷調查的對象,因此,研究結果推論有 所限制,研究結果不足以推論至台灣其他地區。因此,建議後續的研究

162

向上可以延伸至國中、高中、高職及大專院校;橫向可以以其他縣市的 各級學校為樣本進行研究,使研究更加深入、廣泛,以建立更完整的實 證資料。

(二)研究變項方面

影響學生校園霸凌行為的因素很多,本研究在背景變項僅針對學校 規模、學童性別、年級及家庭結構等變項進行討論,若是未來可針對父 母社經地位、父母管教方式、個人學業成就及自我概念等進行探討,屆 時應有更多不一樣、值得深入探究的研究結果。

(三)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為了解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校園霸凌行為之相關,故採用 問卷調查法來獲取所需資料,但是在蒐集的過程中,有許多無法掌握的 變數,都會影響到研究的結果與正確性,如題意無法瞭解、受試者對題 意的認知與出題者不同,受試者因情緒而影響作答等,研究者建議未來 研究者可選取更多樣化的研究方式,例如質性的深度訪談、個案研究等 方式進行,亦可質量統合同時進行,使資料的蒐集能質、量並重,使研 究結果能更具客觀性。

163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TVBS(2012)。校園霸凌!13 打 1 國 3 生腦震盪、肋骨斷。2012 年 5 月 18 日取自:

http://tw.news.yahoo.com/%E7%8D%A8%E5%AE%B6 -%E6%A0%A1

%E5%9C%92%E9%9C%B8%E5%87%8C-13%E6%89%931-%E5%9C

%8B3%E7%94%9F%E8%85%A6%E9%9C%87%E7%9B%AA-%E8%8 2%8B%E9%AA%A8%E6%96%B7-102854879.html

尤誌章(2006)。青少年人格特質、社交技巧、社會支持與焦慮之相關 研究。私立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縣。

王文科(1983)。認知發展理論與教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王盈惠(2002)。國中生電子遊戲經驗與學習參與、人際關係、偏差行 為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雄市。

王淑俐(2001)。人際關係與溝通。台北:三民

井上智鶴(2012)。國小輔導教師針對高年級學童霸凌現象實施輔導策 略之研究-以原高雄市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高雄市。

李茂興、余伯泉譯(1995)。Aronson, Elliot, Timothy D. Wilson and Robin M. Akert 原著。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台北:揚智。

朱美慧(2000)。我國大專學生個人特性、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關 係之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李雯娣(2000)。國小兒童性格特質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164

呂俊甫(1987)。發展心理與教育。台北:台灣商務。

沈慶鴻(2001)。缺角的童年—關懷婚姻暴力下的目賭兒童。律師雜誌,267,

36-48。

林天德(2000)。生活背景對小學生人關技能之影響。教育資料與研究,32,

62-65。

林水見(2009)。高中職學生幽默風格、嘲笑風格與五大人格特質之相 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 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生傳(2002)。教育社會學。台北:巨流。

林杏足(2003)。高危險群學生輔導-攻擊行為與暴力 。2012 年 7 月 4 日,取自 http://highrisk.heart.net.tw/fight.htm

林宗鴻譯(1997)。人格心理學。台北:揚智。

林欣玫(1998)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學業成就之 調查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欣玫(1998)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學業成就之 調查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