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小高年級學生發展之相關理論與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國小高年級學生發展之相關理論與研究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是國小高年級學生,以台灣的學制劃分,國小高 年級學生的年齡多落在 11~12 歲間。為使研究結果能更加精確、完整,

故以國小高年級學生發展之研究為主題,分成身體發展、認知發展、情 緒發展、心理社會發展、道德發展五個面向進行探討。

一、國小高年級學生之身體發展

個體身體發展達到生理成熟階段,稱為青春期。而青春期所包括的 年齡,相當於國小高年級到高中這段時期,由於青春期內分泌作用的關 係,使得兒童身體內在體質改變,進而促使整個身體改變,也就是正處 於青春期的學童,他們的身高和體重會有顯著的長高、變重。而青春期 時間出現的早晚,卻會與性別差異有所關聯,性荷爾蒙的釋放會刺激腦 下垂體增加分泌生長激素,這就是所謂的「生長陡增」(Joan Littlefield Cook & Greg Cook,2009)一般說來,女生青春期出現的時間較早,約 在 11 至 14 歲間,而男生青春期出現的時間則較晚,約在 12 至 15 歲間。

在本研究中的研究對象,部份發展較快的男女學童已進入青春發育期,

有些則上處於兒童期,因此在身高、體重上有很大的不同。

12

二、國小高年級學生之認知發展

瑞士兒童心理學家 Piaget(Piaget,1896-1980)認為個體的認知發 展,在連續中呈現出階段性的特徵,呈現於表 2-1。(王文科,1983;張 春興,2001),因此以各個階段基模功能特徵的不同,劃分為四個年齡期,

13

表 2-1 Piaget 的認知發展期(續)

。 期別

(年齡) 基模功能特徵

形式運思期

(11 歲以上)

1.能作抽象思維。

2.能按照假設驗證的科學法則解決問題。

3.能按形式邏輯的法則思維問題。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一)具體運思期

7~11 歲的兒童屬於具體運思期階段,此時期兒童可以表現出真正 的心理運思,能夠解決守恆、階層集合的能力,但思考模式僅適用於真 實或容易想像的物體、情境和事件(游衡山,2001),仍然無法對於事 情有全面性的思考,抽象的概念也還未發展成熟。以下為具體運思期的 幾個重要的發展特色(詹棟樑,2007; Jean Piaget,1969):

1.兒童能將邏輯思考的歷程和方法運用於解決具體的問題上。

2.已有守恆的概念(即對長度、質量、體積、面積、重量等具有概念),

因此對物質世界的認識向前跨了一大步。

3.由籠統而至分化的思考。

4.由絕對而至相對的思考。

5.由靜態而至動態的思考。

(二)形式運思期

相較於具體運思期,進入形式運思期後,兒童能夠進行假設性、抽 象性、系統性的思考(游恆山,2001)。由於兒童能進行思考,因此其 發展特徵可歸納為下列幾點(詹棟樑,2007):

1.在觀念上認為事實的可能性優於真切的事實。

2.能預先構想各種可能性。

3.能同時以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式來思考。

4.智力的進展是各方面的。

14

5.具有應變的能力。

6.對於各項問題或看法具有綜合的能力。

從 Piaget 認知發展的分期,我們可得知,十一至十二歲的國小高年 級學生在認知發展上面臨一個轉捩點,發展較快者已開始從具體運思期 進入形式運思期,逐漸發展出假設、推理和問題解決的能力,也就是說 國小高年級兒童的思考開始具有邏輯性,也較能去判斷是非對錯,而本 研究欲探討高年級學生之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校園霸凌行為間之關聯 性,其先決條件是他們都必須能對霸凌行為事件的始末作一個完整的認 識,並會內化與統整於心,才能清楚表達出來。

三、國小高年級學童之情緒發展

兒童情緒的發展是經由個體與環境接觸後所發展的結果,與其他生 理上的發展一樣,大體上是受到「成熟」和「學習」兩個因素交互影響。

隨著兒童情緒的逐漸發展,可以看到在每個發展中,兒童情緒表達的呈 現和改變(柯慈姍,2006)。不同學者針對情緒表達的年齡、歷程有不 同的看法,本研究所研究的對象是國小高年級學生,今就節錄部份學者 針對國小高年級學生的情緒發展所表達的方式,說明於下:

(一) 呂俊甫(1987)將個體人生歷程分為六個階段,分別探討各階 段中的情緒型態(emotional patterns,又分為愉快的情緒和不愉快的情 緒)、情緒反應及因情緒所引發行為的特性。其中,兒童期及青少年期 的情緒反應與行為特性是繼續分化,表現在愉快方面是歡欣、得意、盼 望、親愛的;表現在不愉快方面是懼怕、焦慮、悲傷、嫉妒、失望、不 安等的。

(二) 黃天中(1990)也探討了不同階段的情緒發展,在研究中針對 不同年齡的兒童情緒進行探究與分析,呈現於表 2-2,並說明於後。

15

16

17

表 2-3 Erikson 之心理社會發展期(續)

期別

(年齡) 發展危機

心理特徵

發展順利者 發展障礙者

(老年期) 觀絕望

資料來源:教育心理學(頁 129),張春興,2001,台北:東華。

依 Erikson 的發展危機來看,發展危機也是發展轉機,沒有發展危 機,個體的自我就無法獲得充分的發展(張春興,2001),而十一歲開 始是社會化發展最重要的階段(黃天中,1990),此時期的國小高年級 學生正值 Erikson 之心理社會發展期中的第四期: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

學生在這階段中最重要的課題就是學習與同儕的相處、競爭,若是過程 中,所經驗到的是成功多於失敗,而學生則養成積極進取的個性;反之,

則難免養成自貶自悲的性格(張春興,2001)。

因此,培養孩子同理心及體察他人情意、想法的能力,更是顯而重 要。身為教學工作者應鼓勵學生團體合作、透過情境的練習,讓孩子瞭 解他人的觀點,接納不同的想法,以增進同理心的發展,使孩子能有更 符合社會期望的行為表現。

五、國小高年級學生之道德發展

此外,與學生霸凌行為相關的社會心理發展是個體的道德發展,其 中最常為人所探討的是 Piaget 的道德發展論和 Kohlberg 的三期六段論,

茲就本研究之研究對象高年級學生相關之部份說明如下:

(一) Piaget 的道德發展

認為人的道德發展除了幼時的無律階段,之後的發展可分為兩個階 段,每個階段對規則規範認知皆不同(林美珍,1987;張鳳燕,1996)。

1. 無律期(5 歲以前)

此時期兒童的行為只是一種感官的反應,無道德意識可言,且完全 的自我中心。

18

2. 他律期(5~8 歲)

此階段特徵認為規則是萬能不變的,在團體中服從權威指定的規 範,很少表示懷疑,對於行為對錯的判斷,只以行為的結果作為依據,

如:玩球打破玻璃和幫忙擦窗戶打破玻璃是一樣不好的行為,絲毫不考 慮行為動機或意向,所以又稱為「約制性的道德」。

3. 自律期(9 歲以上)

此階段認為規則或法則是經過協商制定的,他們不再盲目服從地接 受權威,也不再無條件遵守紀律,開始學習選擇及判斷規律的適切性與 可行性,並以互相尊重為基礎,故又稱為「合作的道德」。

就 Piaget 的理論而言,道德發展過程中是循序漸進。依道德發展階 段剛好符合學生在國小接受教育的時間,所以道德發展與法治觀念需由 國小教育做起,國小高年級學生剛好進入自律期,故在此階段需授予學 童正確的道德與法律觀念時,需透過討論與批判方式讓學生瞭解法規的 意義,幫助學童瞭解並遵守。

(二) Kohlberg 的道德發展

與其他認知發展理論相同,認為道德發展是循序漸進的,惟有在面 臨問題情境方面,柯爾柏格認為孩子的行為會依據社會文化和生活經驗 綜合考量而去行動。因此設計了道德兩難的問題情境(moral dilemmas),

將施測所得的結果分類,提出著名的三期六段道德發展理論,而以國小 高年級學生的年紀進行劃分,所處的階段是道德成規期,見表 2-4:

19 Kohlberg,1969。Chicago:Rand McNally。

由以上探究可知道德發展階段是漸進的不能躍升,要提昇道德層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