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人際關係之相關理論與研究

人際關係(interpersonal relations),是指在社會情境中,個體之間 互動的過程,無論是在思想、情感還是行為上,只要產生相互關係即是。

人無法離群索居,在人生的各個階段中,總不斷地與他人發生交互的人 際關係,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存在人際關係,如:師生關係、親戚關 係、鄰居關係、同儕關係…等,簡而言之,人際關係除了是一種人與人 相處的情況,還會經由模仿、認同與社會增強…等社會化的過程,逐漸 形成個體的行為模式。

因此,個體的人際關係良好或不良會影響個體的人格特質與發展,

人際關係的無所不在更顯現其重要性。在本節中,研究者茲就人際關係 的定義進行探討、進而說明人際關係相關理論以及針對人際關係與校園 霸凌行為之相關研究加以探究。

一、 人際關係的定義

人際關係是指人與人之間(兩人或以上)連續多次的溝通,所發展 出來的關係,人際關係良好可以幫助個體自我瞭解與成長,反之,人際 關係不良則會造成生活的不適應(邱瓊瑩,2003)。此一觀點,Heiman

(2000)也有類似的看法,其提出人際關係是奠基在有意義情感的交流,

並且願意表達彼此之間的想法。而蔡培村(2000)有著更清楚的說明,

他指出人際關係是將思想、情感,透過各種語言或非語言的行為方式,

加以知覺、評鑑及反應,彼此產生交互作用相互影響的歷程。此外,王 淑俐(2001)則提出了人際關係是指自我與別人之間的關聯。熊淑君

(2004)亦指出人際關係是兩個互相熟識的個體間的一連串互動關係,

在個體互動之外,加上了情感的條件。由此可知,部份學者認為人際關 係除了人們之間的關係,還藉由認知與情感等元素相互傳遞,作為人與 人之間在情感上的心理性連結之內涵與基礎。

36

人際關係與個人情感脫離不了關係,因此張春興(2002)即指出人 際關係(interpersonal relations)除了是指人與人之間的交互關係,更提 出其和諧與否繫於個人處事待人的心理因素與能力,所以可以得知人際

37

由表 2-9 各學者研究可得知每位學者對於人際關係的定義大同小 異,綜合言之,人際關係可說是人與人之間透過溝通、行為、情感等相 互交流、互動所形成的關係,其包含了對同儕、同事、親人、朋友、師 生間的互動。而本研究的人際關係是指個人在家與家人、手足的互動;

在學校裡與同儕、師生的互動、交往等相處情形。

二、 人際關係相關理論

人際關係是個體在社會生活中重要的一環,關於人際關係的理論許 多學者紛紛提出見解,研究者僅就 Schutz 的人際關係三向度理論

(Three-Dimensional Theory)、Sullivan 的人格人際關係理論、

Kelley 與 Thibaut 的社會交換論(Social Exchange Theory)三個重要的人 際關係理論進行探究:

(一) Schutz 的人際關係三向度理論(Three-Dimensional Theory)

心理學家 Schutz 是最早提出人際關係三向度的學者。他認為每個人 都有人際關係的需求,而人際關係的需求可以分為三類,包含歸屬、控 制和情感(Schutz, 1958),以下分別介紹三種需求(吳錦鳳、許秀源、

何素珍、王碧蓮、魏渭堂,1986;林砡琝,2008):

1、歸屬(inclusion)

歸屬需求是指在團體中被接受與關愛的感覺與期望,在團體中如果 能被接納將不會感到孤單。歸屬需求較少的個體,其個性傾於內向、畏 縮,容易與人產生隔閡;歸屬需求過多的個體,則是到處去尋找朋友,

想要引起別人注意。這兩者歸屬需求均屬於極端的類型,其共通特性是 希望引起別人的注意去關懷他。

38

2、控制(control)

控制需求是希望能夠去支配週遭的人或事,控制需求較高的個體在 人際關係中容易產生競爭性;控制需求較低的個體容易服從權威,比較 不願意去承擔責任。因此,控制需求的高低會影響個體在人際關係中扮 演的角色與地位,過與不及對於個體在人際互動中都會產生不好的影響。

3、情感(affection)

情感需求是表達與接受愛的慾望,情感需求低的個體在互動中常會 避開人群,對於自己的情感比較沒有信心,處於比較被動的狀態;情感 需求強度高的個體,希望藉著對他人表示親密以減低內心的焦慮感,屬 於主動出擊。其實,這兩種類型的潛意識中都有很強的情感需求,只是 需求強度的不同,個體表現的行為模式也不同,唯有情感需求合宜的個 體才能在人際互動中有效與人溝通並且感滿意。

Schutz 將上述三種人際關係需求的行為表現分為主動表現者

(expressed,以 E 表示)、被動期待別人的行為者(wanted,以 W 表示),

依照不同層次進而衍生出六種類型的「基本人際關係取向」,如表 2-10 所示。

表 2-10 Schutz 基本人際關係取向

行為表現

人際表現 主動(E) 被動(W)

歸屬(i) 主動與他人交往 期待別人接納自己 控制(c) 支配他人 期待別人引導自己

情感(a) 對他人表示親密 期待別人對自己表示親密 資料來源:心理與心理衛生(頁 274),吳錦鳳、許秀源、何素珍、王碧 蓮、魏渭堂(1986),高雄:復文。

由表 2-10 可知,人際需求理論強調人際關係是人類的基本需求,在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中可以察覺這些需求(情感、歸屬、控制)以動態的

39

模式在影響人們彼此的關係,並且也維持一定的平衡。因此,人際關係 需求的表現可分為主動與被動的行為模式,而想要去支配他人的行為表 現與期待別人接納自己的被動狀態,都是對需求過與不及的行為,使個 體無法獲得滿足,所以只有適度的控制需求才能在人際互動中得到滿足。

(二)人格人際關係理論

美國精神醫學家 Sullivan(1953)以社會心理學的觀點出發,提出

「人格人際論」( interpersonal theory of personality),強調人格乃是人際 交互作用的結果,人格絕不能脫離人際關係的社會情境(王盈惠,2002), 並主張研究人格的基本單位是「人際關係」,人際關係的功用則是在助長 一個人的人格發展。另外,Sullivan 也相信,每個人都有獲得人際安全

(Interpersonal security)的衝動,當兒童的人際安全受到威脅的時候,

兒童便產生緊張、焦慮。個體從嬰兒期至成年期的人際交往歷程,對一 個人的人格形成極具影響(徐瑟茹,2008),因此,Sullivan 針對 Frued 的理論作修正提出人格發展的七個階段,如表 2-11 所示。

表 2-11 人格發展階段

階段 時期 發展特色

第一階段 嬰兒期

(0-1 歲) 出生

第二階段 幼兒期

(1~5 歲) 早期說話能力的獲得 第三階段 少年期

(6~8 歲) 需要玩伴 第四階段 青少年前期

(9~12 歲) 同性親密友伴的需求 第五階段 青少年期

(13~17 歲) 發育、性驅力與異性建立親密關係的需求 第六階段 青少年後期

(18~20 歲) 想發展長期性關係,關心經濟及事業問題 第七階段 成人期 事業奠定、成人間的友誼、長期的性關係 資料來源:人格心理學(頁 186),林宗鴻譯(1997),台北:揚智。

40

。 綜上所述,個體出生後與父母親之間的互動方式以及同儕之間的互 動關係,到結婚後與配偶建立起親密的關係,都是個體在成長中所必須 經歷的過程,個體若能在各階段發展出好的人際關係,對於個體的人格 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功能。

(三)社會交換論(Social Exchange Theory)

Kelley 與 Thibaut(1958)提出以經濟模式「成本-利潤」的觀念延 伸出社會交換理論。人們會知覺到自己在關係中所得到的正面酬賞和負 面成本,認為何種關係配得上他,以及是否能跟其他對象得到較佳的關 係,這些因素都會影響人們對目前關係的感受(引自李茂興、余伯泉譯,

1995)當個體與他人產生互動時即有酬賞與成本的進行,酬賞是指在人 際關係中可以讓我們感到滿足;而成本是為了維持關係的繼續所必須付 出的時間、金錢、精力等,把酬賞減去成本得到的結果即是決定雙方互 動關係的持續與否(郭啓瑞,2005)。

這個理論雖然容易為人們所理解與應用,但其取向過於現實,缺乏 對人情感的深入探討,不過對於解釋人際吸引的因素,倒是提供了相當 清楚的界定(張惟亮,2003)。

綜上所述,從 Schutz 的論點可得知,個體都有這三種人際上的需求;

此外,Sullivan(1953)更進一步地去探討人格與人際的關係,認為人際 關係為助長人格的基本單位,而在獲得人際關係的歷程中,人格乃至於 形成;但 Kelley 與 Thibaut(1958)則提出不同的見解,認為互動就是 一種酬賞與成本的進行,易言之,何種對象的人際關係中可以使其感到 滿足,為決定此互動持續與否的關鍵。

三、 人際關係的特性

由上節人際關係的相關理論中可得知,各個學者由不同的心理層

41

面、人際互動與社會行為等不同面向對人際關係議題深入探討,也因此 De Vito(1997:291-293)發現人際關係可有以下特性並提出說明之(引 自陳皎眉,2005):

(一) 階段性

人際關係的發展可分為六個階段,依序是接觸期(contact stage)開 始、涉入期(involvement stage)、親密期(intimacy stage)、惡化期

(deterioration)、修復期(repair stage)和最後的解體期

(dissolution stage)。

「接觸期」是人際關係的開始。雙方進行知覺和互動的接觸,形成 所謂的「第一印象」,如果第一印象不錯,就會進入「涉入期」,尋求更 進一步的認識;接著進入所謂的「親密期」,和對方有了進一步的承諾,

並把對方視為重要的人,但一旦雙方發生衝突、外在環境改變、彼此個 性不合……等因素,使得親密關係變質,便會進入「惡化期」,當雙方體 會到情況惡化,並願意付出心力修補關係時,這時就會進入「修補期」,

反之若更加惡化時,走到「解體期」,此時便終止雙方的關係。

(二) 有深度和廣度的不同

不同階段的人際關係,彼此談論的話題的深度、廣度就不同,關係 開始的初期,對話內容較侷限且表面,但隨著關係的逐漸進展,談話內 容較為廣泛,且越能表達內心的想法。

(三) 獨特且變動的

每一個人際關係都是獨特的,且隨著彼此互動的積極或疏離,會使 這一段關係趨於親密或疏離。

(四) 多向度的

人際關係是有不同的類型和層次。以類型來說,舉凡對父母或家人

人際關係是有不同的類型和層次。以類型來說,舉凡對父母或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