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人格特質理論

一、人格的定義

人格(personality)一辭源自於拉丁語 persona,其意義有二:一指舞臺上演 員的面具,作為個人身份的表徵;二指個人真正的自我,包括一個人的內在動機、

情緒、習慣與思想等(詹益統,1996)。Allport 被視為第一位為人格下定義的學 者,他曾將自古希臘時代所有與人格相關的概念整理出五十種不同的定義,並歸 納出總括性、綜合性、等級性、適應性、個別性以及代表性這六大類人格定義,

並提出「人格是個體心理與生理系統中決定他對環境獨特適應之動力組織」

(Allport, 1937)。他又於 1961 年將人格的定義進一步修改為「人格是個體心理 與生理系統中決定他特有的行為和想法之動力組織」(Allport, 1961)。爾後不同 學者針對人格此一概念亦各有其定義,張春興(1991)綜合各學者理念,將人格 一詞界定為:人格是在遺傳與環境交互作用下,由逐漸發展的心理特徵所構成,

為個體在對人、對己及對一切環境中事物適應時所顯示異於他人之性格,且當其 心理特徵表現於行為時,具有相當的統合性與持久性。其將人格綜合歸納出以下 三項特點:

(一)人格是由行為來定義的

個人為因應外在環境,勢必會產生一些適應行為,人格的定義即是由這些適 應環境的行為反應而來,故對於人格的觀察,必須設計情境來引發個人對周遭環 境有所反應,在此情境下才能進行人格研究。

(二)人格具有統合性與持久性

在不同環境與時間下所展現出個人適應環境的行為模式都有一定的脈絡存 在,即各種人格特質都具有相當的統合性與持久性。雖然人格特質也可能因個人 年齡或情境不同而有所改變,但改變也是些微且漸進的。

(三)人格的組成來自於多種特質

人格並不是由單一特質所造成,而是由多種特質所構成,這些特質統稱為人 格特質。

二、特質取向的人格理論

心理學主要的人格理論觀點可大略分為四類:心理分析或心理動力觀點、現 象學觀點、特質論,以及社會認知論。不同的人格理論針對其感興趣的某一層面 人類行為提出一組有系統的觀念或假設,並利用這些建構(construct)來描述其 所關心的人類行為現象。因此,各種取向的人格理論均有其限制與其適用的焦點 範圍,不同理論所發展的工具亦針對不同的功能所設計。其中,特質取向的人格 理論有別於臨床治療,主要係用於描述個別差異,預測個人在環境中的表現。

Richard M. Steers(1997)認為特質取向的人格理論比較能夠普遍應用於組織中 之員工行為預測,原因有三:

(一) 特質理論與以非正常行為為研究對象的精神分析取向出發點不同。特質理論 主要研究正常的健康成人,試圖透過對人的具體特性分析來達到對人的全 面認識。

(二) 在研究人的工作行為時,還須討論員工的可靠性,情感穩定性,或者是理解 綜合力,一旦把這些特點有機組合起來,就能一目了然地瞭解每一個人。

(三) 特質取向的人格理論及研究法所定義的人格特質不僅可以區分,可以檢測,

而且是相對穩定的。

人格特質的觀念最早可追溯自 Galton(1884)提出語詞假說(Lexical hypothesis),即用人格特質特徵(Personality traits)來描述人,共找出包含一千 餘個表示人格特質特徵的字。而後 Allport & Odbert(1936)延續 Galton 的方式,

由韋氏新國際辭典(Webster´s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inary)中挑出一萬七千多 個描述人格特質和個人行為的詞彙。Allport 相信特質是性格的基本單位,根據 他的觀點,特質實際存在且奠基於神經系統中,並認為特質代表人們一般的性格 傾向,並解釋了人們在不同情境與時間下功能運作的規律性。Allport 將特質區

分為「首要特質」(cardinal traits)、「中心特質」(central traits)、「次級的內在行 動傾向」(secondary dispositions)。首要特質指個人在生活當中普遍與突出的行為 傾向,幾乎所有行為都可追溯自他的影響;中心特質的性格傾向涵括情境範圍較 首要特質小;次級內在行為傾向則涵括那些最不顯著、最不具概括性、最不穩定 的內在行為傾向。相較於其他特質論者,Allport 並未堅持特質的穩定性必須排 除與情境之間的關係。他認為特質和情境的概念對於了解行為都是重要的,特質 在特定情境中會被喚起,因此人們並非在所有情境中都會表現一樣的行為,特質 可以說明行為的穩定性,但也需要情境解釋行為的多變性。此外,Allport 強調 特則取向的研究作為量化分析的基礎,他重視個人所擁有的特質類型與組織,而 非個人在個特質變項上相對於他人的位置。與 Allport 的分類類似,Cattell 將性 格分為「表面特質」(surface traits)與「深源特質」(source traits)兩類以呈現特 質分析的不同層級。表面特質為一些表面上能夠觀察得到的行為傾向;深源特質 則用以說明與表面特質間有所關聯來源或潛在成因之內在心理結構。不同的是,

Cattell 運用因素分析檢驗一大群性格特質詞彙之間的相關型態,歸納出 40 組群 集的特質詞彙,再對這些表面特質發展出系統化的測量,由因素分析歸納出 16 組深源特質,並將這 16 組深源特質分為三類:能力特質(ability traits)、氣質特 質(temperament traits)與動力特質(dynamic traits),並視能力、氣質、動力三 者為構成性格穩定的重要成分。其中,能力特質與使人運作有效率的技巧與能力 有關,例如智力;氣質特質與人情緒生活及其行為特性有關,例如一個人行事快 或慢、冷靜或情緒化、深思而後行或容易衝動行事;動力特質則與人的奮鬥力量、

動機與自認重要的追求有關。Cattell 研究上最重要優勢在於他未限於單一的資料 基礎。根據 Cattell 對資料類型的說法,他認為資料來源可分為三種類型:L 資料、

Q 資料與 OT 資料。L 資料為生活記錄資料,包括對生活事件及同儕相處進行行 為次數計算、觀察與評量;Q 資料為問卷資料,包括自陳式資料或對問卷題目的 回答;OT 資料為客觀測驗資料,得自小型的行為模擬情境。Cattell 首先對 L 資 料進行因素分析,得到 15 項大多數可以解釋的性格因素,之後他同樣利用因素

分析法探究 Q 資料是否可以找到數量相當的因素,結果歸納出 16 種性格因素,

即眾所皆知的 16 PF 問卷。關於特質的穩定性,Cattell 另外提出心理狀態(state)

與角色(role)兩項概念解釋。心理狀態是指除了人格特質,受到特定情境觸動、

影響產生的情緒改變也會影響人在情境中的行為,換句話說,特質只能預測人在 一般情境中的穩定型態,但當人處在生氣、恐懼或其他心理狀態,則可能影響其 行為表現使其偏離預測;角色則是指人的某些行為與其扮演社會角色有所關聯,

人們可能因為在不同環境背景扮演不同角色而產生不同行為,例如人可能會在足 球場縱情喊叫,卻不會在教堂這麼做。Eysenck 除了和 Cattell 一樣在特質分析上 使用因素分析外,又再針對分析出來的因素進行次級因素分析,將之命名為「超 因素」(superfactor),包含 P、E、N 三項超因素,其中 P 為「神經病質」(psychoticism)

的縮寫;E 為「外向性」(extraversion)的縮寫;N 為「神經質」(neuroticism)

的縮寫。Eysenck 對性格特質的生物基礎相當重視,他認為若不了解特質的生物 基礎,對特質的解釋可能會陷入無意義的循環論證,原因是因為行為是推論特質 的基礎,而我們又用特質預測或解釋行為,這樣似乎是在同一個概念上一直繞圈 子,違反了科學論證的基本原則。在 Eysenck 所提出的特質之中,尤以「外向性」

的生物基礎得到最多的支持證據。例如,根據 Eysenck 的理論,內向或外向的個 別差異反映在人類大腦皮質的神經功能差別上。他認為內向者比外向者更容易因 各種事件經驗到大腦皮質的激發,因此,高度強烈的社會刺激(如吵鬧的派對)會 使他們感受到過度激發而想要逃避或處在感覺嫌惡的狀態;反之,外向者對相同 刺激經驗到的激發較少,故會傾向尋求更強烈的社會經驗。1963 年 Norman 使用 自然言語驗證 Cattell 的程序後,宣稱五因素模式是合理的人格分類模式。1981 年 Goldberg 將之正式命名為「Big Five」五大人格特質,而其中最廣被接受的是 Costa & McCras(1986)等人對五大人格特質之分類形容詞,其分類意義及典型 特徵說明如下:

(一)親和性(Agreeableness;A 因素)

指一個人對於他人所定下之規範的遵循程度。親和性高的人會替別人設想、

喜歡幫助別人、合作性強、親切、有禮貌、待人友善、容易相處。此外,親和性 高的人在團體中通常扮演順從的角色,避免衝突、攻擊性的話語。然而,即使一 般認定親和性高的人比不易順從的人在人際關係中來得受歡迎,但一個人過於順 從也可能顯得缺乏主見,對分析批判、辯證性的思維相對較弱。因此親和性的高 分與低分,並不能判定孰優孰劣,但從心理健康角度,在極端的情況下,A 因素 極度高分者,可能伴隨依賴性的人格違常;極度低分者,可能伴隨自我中心、反 社會及偏執的人格違常。

(二)謹慎性(Conscientiousness;C 因素)

指一個人對追求目標之專心、集中程度。謹慎性高的人認真負責、努力工作、

成就導向、意志堅強、不屈不撓,此外也意涵負責、守紀律、循規蹈矩、謹慎與 自我控制。C 因素高分就正面而言通常伴隨高度的成就,因此有學者把這個維度 稱作成就的意志(Will to Achieve);就負面而言 C 因素高分可能伴隨過度嚴謹、

一絲不苟或強迫性的 A 型人格。而 C 因素低分者,則比較不嚴格遵循規則以及 比較不目標導向,正面而言可以說是比較具有彈性,負面而言則可能在對自我的 控制以及對目標的堅持等方面較弱。

一絲不苟或強迫性的 A 型人格。而 C 因素低分者,則比較不嚴格遵循規則以及 比較不目標導向,正面而言可以說是比較具有彈性,負面而言則可能在對自我的 控制以及對目標的堅持等方面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