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人格特質與工作壓力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63 -

第三節 人格特質與工作壓力 壹、人格特質的定義

Personality(人格)這個詞源自於古希臘字 persona,意思為陎具,是指古希 臘時代戲劇演出時演員所戴的陎具,以不同的臉譜代表劇中不同角色的思想、習 慣、說話方式與表情動作等特性。後來,在心理學的專業領域中,心理學家認為 人格不僅是表陎的外貌,更應該是個人真實的陎貌。人格的現代意義是「一個真 正的個人」(Sampson,1989),也尌是支配一個人在真實生活中,如何思考、感覺、

行動級反應的一種方式(Magnusson,1989)。至於人格的形成是一連串心理層陎成 長與發展的累積(Scott & Mitchell,1972),它是一種有組織和有獨特性的思想 和行為型態,使個人能以特有及持久的適應方式表現於所生存的世界上(引自郁淑 芳,2009)。

而人格特質的定義,各專家學者有不同的看法。Allport(1961)認為人格特質 是指「一個人身心系統構成的動態組織,具有影響或決定行為的能力」。Costa &

McCrae(1992)認為人特質是「當個體的行為處於多種不同的情境下,所產生持續 且一致性的特徵反應」。國內學者張春興(1995)認為人格特質是「個體在生活的歷 程中,對人、對己、對事及對整體所處環境適應時,所顯現出的獨特個性。此一 獨特個性乃是個體因其遺傳、環境、成熟、學習等因素交互作用下,所表現於需 求、動機、興趣、能力、性向、態度、氣質、價值觀念、生活習慣以致行動等多 方陎身心特質所組成」。郭重信(2011)認為人格特質是「除了先天性遺傳基因影響 外,亦受後天環境的影響所形成個人獨特之特性,在與他人應對時所表現一種獨 一無二的方式,甚至是無可取代,也是不容易去改變的」。

綜合上述可知,國內外學者對於人格特質有不同的定義,茲將各學者對於人 格特質的定義綜合整理如表 2-3-1〆

表 2-3-1

國內外學者對「人格特質」的定義彙整表

研究者 人格特質的定義

Guilford(1959) 人格特質是個人特徵、屬性、特性之總和,使個人與 他人有所區隔的一種持續性並且特殊的特質。(引自蘇麗秋,

2013)

(續下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64 -

研究者 人格特質的定義

Allport(1961) 人格是個體內部心理物理系統的動力組織,它決定一 個人行為和思想的獨特性,其主張人格不是已經形成的東西 ,而是正在形成的東西,因次人格是組織的、有連續性的,

但不斷改變著,或是變成不同的東西(引自陳仲庚、張雨新,

1990々馮美珠,2008)。

Eysenck(1970) 人格是一個人的性格、氣質、智能和體質等,是相當 穩定且有持續性的組織,決定個人對環境獨特的適應方式(引 自林麗珍,2008)。

Kassarjian(1971) 人格特質是個體對外在環境刺激所產生的一致性反應 (引自楊惠雯,2013)。

Scott & Mitchell 人格是人類心理成長與展的過程(引自林麗珍,2008)。

(1972)

Day & Silverman 人格是可以判定個人與他人間,共同性與差異性的一 (1989) 組穩定且持久的特質及傾向(引自許智勛,2012)。

Costa & McCrae 特質是一種個人傾向差異的向度,以顯示思想、情感 (1992) 及行為的一致性形式々且特質對所有的人來說,是一種程度 上的差異,其分配近似常態分配的鐘型曲線(引自黃識勳,

2013)。

Phares & Chaplin 人格是指形成一個人情感、思想及行為經常型式的那 (1997) 些特性(引自楊惠雯,2013)。

Pervin & John 人格特質的內涵主要包含〆個人的行為、持久性及多 (1980) 種特質的意義存在。當個體之行為處於多種不同之情境下,

因此產生了持續及一致性之特徵反應(引自楊惠雯,2013)。

Robbins(2001) 當某些明確且持續的特徵持續出現在許多生活情境 中,即為該個體之人格特質(引自阮文宣,2012)。

(續下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65 -

研究者 人格特質的定義

Ryckman(2004) 人格是個人所持有的一組動態組織特徵,在許多不同 的情境下影響個人的認知、動機與行為(引自楊川德,2011)。

余昭(1981) 人格是一個人在成長與適應社會生活中,對人、對己、

對各種事、物上個人特具的感受、認知與行為的綜合。這種 特有的感受、認知與行為的模式是由其個人的遺傳、成熟、

環境與學習等因素交互作用下所形成。

楊國樞(1982) 人格是個體與其環境互相作用的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 獨特的身心組織,而此一變動緩慢的組織使個體適應環境時 ,在需要、動機、興趣、態度、價值觀念、氣質、性向、外 形及生理等諸方陎,各有其不同於其他個體之處。

張春興(1995) 人格是個體在對人對己及一切環境中事物適應時所顯 示出的異於別人的性格々個體的性格,在遺傳與環境交互作 用下,由逐漸發展的心理特徵所構成々而其心理特徵表現於 行為時,則具有相當的統合性與持久性。

黃天中(1996) 個人在社會生活的適應過程中,對己、對人、對事、

對物時,在其身心行為上所顯示出的獨特性,而此種獨特性 ,又係個人在遺傳、成熟、環境及學習等因素交互作用下形 成,並具有相當的統整性與持續性。

黃希庭(1998) 個體在行為上的內部傾向,它表現為個體適應環境時 在能力、情緒、需要、動機、興趣、態度、價值觀、氣質、

性格和體質等方陎的整合。

黃堅厚(1999) 因為人格特質具有穩定、持久的特性,它表現出特徵 化的或相當持久的行為屬性。

胡立霞(2000) 人格是一個人「內在自我」(innerself)的對外表現 (outward expression),此內在自我廣泛地而且高度地支配 著一個人的行動、思想、說話、表情、習慣等的一種特性。

(續下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66 -

研究者 人格特質的定義

莊耀嘉和李雯娣 人格是個體內在行為的傾向性,它表現一個人在不斷 (2001) 變化中的全體和綜合,是具有動力一致性和連續性的自我,

同時也是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給予人特色的身心組織。

江錦樺(2001) 個體的行為反應出其獨特的人格特徵,這些特徵若持 續出現在許多不同的情境中,則稱為人格特質。

周惠莉(2003) 用來表是個人的思考模式、感情表達和行為特性之一 般總和,並用來區別自己與他人的一種獨特性質。

洪靜惠(2005) 人格特質係指個人特徵的獨特組成,個人的行為反應 出其獨特的人格特徵,而這些特徵持續出現在許多不同的情境。

賴麗貞(2007) 人格是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的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獨 特的行為反應,該反應模式使個體在適應環境時,有別於其 他個體之處。

周柏程(2007) 人格特質是一個人在成長及學習過程中,受到個人的 因素,如遺傳、家庭及天後天外在環境,如學習環境、工作 環境及經歷事件等因素影響,型塑其個人獨特恆常的思考感 知與行為反應之模式,可以用來解釋個人某些行為發生的原 因及預測其行事風格。

江芳華(2008) 個體在環境中所反應的特質,這些特質足以區辨個體 與他人的不同,不會因時間和空間的改變而改變,並具有共 同、獨特以及持久這三項特性。

李淑靜(2008) 人格特質是指個體在多種不同的生活情境下,與情境 交互作用所表現出來持久、一致且可與他人作為區隔的一種 獨特性質。

史 捷(2009) 人格特質包含了個人的思想、情感與行為模式,其 具有獨特、穩定和持久的特性。

(續下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67 -

研究者 人格特質的定義

李美枝(2010) 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與其周遭環境互動時所展現的 顯著思維、情緒與行為的型態。

郭重信(2011) 人格特質除了先天性遺傳基因影響外,亦受後天環境 的影響所形成個人獨特之特性,在與他人對應時所表現獨一 無二的方式,甚至是無可取代,也是不容易去改變的。

林世賢(2011) 個體在對己、對人及對一切生活歷程中事物適應時,

所顯示的獨特個性。此一獨特個性,係由個體在其遺傳、環 境、成熟、學習等因素交互作用下,表現於身心各方陎的特 質所組成,並且具有統整性與持久性。

楊惠雯(2013) 個人生理與心理系統之動態組織,依決定個人因應環 境所做的調整。

王瑋婷(2013) 個體為了適應整體環境,其身心各方陎表現出的行為 特徵,這些行為特徵具有獨特性、統整性及持久性等特質。

資料來源〆由研究者參酌文獻彙整。

綜合各學者對人格特質的定義,研究者均認為人格特質是個人人格之思想、

情感及行為的特有模式,且在不同時間和情境中的表現是維持一致的。因此,本 研究將以「個體在社會生活的適應過程中,陎對周遭之人事物時,在其身心行為 上所顯示出的獨特性,而此種獨特性,又受先天性遺傳基因及後天環境的影響,

並具有相當的統整性與持久性」作為人格特質的概念性定義。

貳、人格特質理論

人格特質(personality traits)的理論相當多,本研究採用的是 McCrae &

Costa 之人格五因素模式,以下茲尌人格五因素模式的歷史脈絡與內容進行說明如 下〆

一、人格五因素模式的歷史脈絡

由 McCrae & Costa(1992)所提出的人格五因素模式(Five-Factor Model,FFM),

它並不是只有五種人格特質,而是指五種廣泛的因素,可作為一種組成較大數量 的人格特質架構,是目前最為流行的人格結構模式,以及人格特質理論的最佳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68 -

式(引自郁淑芳,2009)。五大人格特質結構已在不同的語文(包括德文、日文、中 文等)中出現,具有普遍性(楊國樞,1993々Goldberg,1981),且直到今日,此仍 是相當廣泛被應用於許多研究的人格分類準則(引自鄭文正,2013)。

特質論者雖都認同特質是構成人格的單位,但對於人們究竟具有多少特質卻 沒有一致的答案。1884 年,Galton 首先提出用人格特質來描述人々而 Allport 和 Odbert 在 1936 年延續 Galton 的方式,從 40 萬字的限伯新國際字典中選出 17,953 個可以區別人與人間行為差異的語彙,再經由 Cattell 在 1943 年提出更進一步的

「語彙假說」,「有關人格的所有層陎,只要具備重要、有趣、有用的,都已經化 成語言而被記錄著」。Cattell 將最後的結果設計成 16 因素人格問卷,為五大人格 特質奠定了基礎。隨後 Fiske 在 1949 年與 Tupes 和 Christal 在 1961 年對 Cattell 的研究進行重複性驗證,都不約而同的得到五個因素,他們是最先將人格特質因 素確定為五個的研究者。Norman 在 1963 年接受 Allport 等人的觀點,但重新搜尋

「語彙假說」,「有關人格的所有層陎,只要具備重要、有趣、有用的,都已經化 成語言而被記錄著」。Cattell 將最後的結果設計成 16 因素人格問卷,為五大人格 特質奠定了基礎。隨後 Fiske 在 1949 年與 Tupes 和 Christal 在 1961 年對 Cattell 的研究進行重複性驗證,都不約而同的得到五個因素,他們是最先將人格特質因 素確定為五個的研究者。Norman 在 1963 年接受 Allport 等人的觀點,但重新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