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人際關係的意涵與理論

(三) 情緒調適

運用認知、分析、激勵及同理等方式調適自己及他人的情緒,並正向激勵 自我及掌控情緒,以確實的行動積極朝目標去努力。使身心處於平衡和諧的狀 態,進而維持利己利人的良好人際關係之發展。

第二節 人際關係的意涵與理論

「有關係就沒關係,沒關係就有關係」,看似繞口令的一段話卻深富意涵。

在人類組成的社會裡,從一出生開始就與周遭人、事、物發生關係,人們透過關 係以獲取最大利益 (馮淑惠,2011)。因此人際關係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普遍 受到大眾的重視與關注,培養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人一生要面對的重要課題之一。

壹、人際關係的意涵

人際關係有許多不同的定義與說法,國內外學者的看法如下:

國內學者朱敬先(1992)認為,人際關係是指人與人之間的心理關係和心理 距離,反映了個人或團體尋求滿足其社會需求的心理狀態。張春興 (1989) 指出 人際關係是人與人之間的交互關係,人際關係的和諧與否在於個人處事待人的態 度與能力。陳皎眉 (1995) 認為人際關係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包括親情、友

22

情、愛情、同事之誼與朋友之義等。另外陳文昌、鍾玉英、奉春梅、周瑾、嚴炯 (2004) 則表示人際關係是人們在社會活動中所建立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心理關 係。

國外學者對人際關係的研究作定義(引自葉合倩,2007),Schutz(1973)認 為,人際關係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體,為了某種目的而產生的交互作用。Mayall

(1994),認為人際關係是社會互動的形式,是為了達到某種社會目的而形成的關 係。Argyle(1996)認為人際關係是在某一段時間裡與某人經常保持的社會接觸 (引自羅大峯,2010)。通常這種接觸不包含一些較表面的接觸,而是可能會存著一 種「依附」或「連結」的感覺。Heiman(2000),認為有意義的人際關係是奠定在 情感的交流,有意願分享彼此的想法、祕密、坦誠、開放的心和親密感的基礎上。

就個體需求角度來看,Maslow 指出人們有生理、安全、隸屬與愛、尊重及自我實 現等需求階段;而人際關係是指人們在基本的生理及安全需求得到滿足後,會進 而尋求愛與隸屬的需求,透過與人交往及良好親密互動之人際關係等方式來滿足 此需求(引自黃堅厚,1999)。社會學家 Cooley 認為個人是直接生活於群體中,

且與群體成員(家人、朋友等)有充分交往和親密的關係,這些自然的人際交往 即為人際關係(陳文昌等,2004)。

綜合以上國內外學者的說法,人際關係是 ⑴ 人與人(親人、朋友、同事 等)之間的關係。⑵ 人們為達某種目的,而彼此接觸互動的社會心理關係。⑶ 個人待人處事的能力與態度。⑷ 人與人之間之認知、情感、深入和親密的心理 交流。

貳、人際關係的重要性

人類是無法離群索居,當我們進入不同環境,與他人互動接觸時就會產生各 種不同的人際關係。而這些關係對人類的生活有正面也有負面的影響。影響層面 大的可至全體,層面小的則影響個人生命的成長。以下將「人際關係」的重要性 分述如下(王淑俐,2000;陳季綢,2009):

一、人際關係能增加生存機會

人類的發展就是幼兒成長期特別長,所以出生的頭幾年裡需要重要他人悉心 照料,否則單靠自己無法生存。之後仍有相當漫長的歲月需要他人保護與引導,

23

才能避開危險,平安生存。當人生面臨特殊狀況或天災人禍,如生病、貧窮、失 業、年老仍需靠各種人們組成的團體之互動得著扶持與幫助。

二、人際關係能滿足情感需求

俗話說:「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人們需要與人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樂,

以滿足心理上情感的基本需求。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若不能與人分享,就無法快樂 加倍、痛苦減半。許多人需要透過人際互動的付出、奉獻與回饋得到幸福與滿 足。

在人們組成的團體中,人與人的接觸彼此分享生活點滴,可以減輕孤獨寂寞 感,增加親密與安全之良好關係。

三、人際關係能促進心理健康

人際關係對個人心理與生理健康的影響很大,人際關係適應不良的個體,經 常會有挫折、焦慮、沮喪的負面情緒,而長期處於非理性想法裡容易導致心理疾 病,甚至無法正常生活。Adler 也指出「一個人必須被他人認為有用、有功能、

否則自卑隨即產生,以致行為產生偏差」。因此培養積極的人際關係才能擁有安 全感、自信心進而自我接納,並能健康愉快地享受人生。

四、人際關係能增進自我了解

每個人都不能離群索居,必須與群眾共處。從自己與別人互動過程裡更加認 識自我,藉由探索及溝通的過程中,以及由他人的回饋中逐漸發展出更健康的自 我形象。經由各種關係的人際互動,人們會更了解自己而形成獨特的自我概念。

五、人際關係促進工作成效

在講求「分工」的社會裡,任何工作或事情的完成需要團體合作,大家貢獻 所長、集思廣益來完成。所謂「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因此若沒有良好 的人際互動,就會成為完成事情的阻力;若人際關係良好和睦,將會是工作或事 情成功的重要因素。

參、人際關係的理論

人際關係涵蓋範圍廣泛,包括心理學、社會學、教育界及職場人事管理等極 受重視。因著研究方向不同,形成多元及見解不同的詮釋。以下僅針對其中幾位

24

學者的理論整理歸納後,茲分為 Sullivan 人際關係人格理論 (Sullivan, 1953;

Zimbardo, 1985);Schutz 人際關係三向度理論(引自劉永元,1988);社會交換 理論(Thibaut&Kelley, 1959);平衡理論(Heider, 1958);客體關係理論(蔡順 良,2014);Selman 的兒童友誼發展五階段 Selman(1979)等理論說明如下:

一、人際關係人格理論(Interpersonal Theory of Personality)

美國精神醫療學家 Sullivan 從社會心理學的觀點,提出了「人際關係人格 理論 (Interpersonal Theory of Personality)」,強調人格的形成,乃是人際關係交互 作用的結果。個體自出生後,就有想要獲得「人際安全 (interpersonal security)」

的衝動,當人際關係的安危受到威脅,讓個體產生不安全感時,焦慮性的緊張於 是發生,這個焦慮,就是個體行為的主要動力來源。個體為了避免或減低焦慮,

會利用種種的人際策略,使得自己在人際關係中獲得安全感、尊重或自我價值,

這些人際策略,就是人格形成的基礎(Sullivan, 1953;Zimbardo, 1985)。

基於此,Sullivan 主張,若要研究人格,必須在具有人際關係的社會情境 中,所以人格的研究單位是人際關係,而非個人(Corey, 1991)。從 Sullivan 的 人際關係人格理論來看,人格發展正常或失常的決定性因素,不在於個體的生理 病因或個人體質,而是形成於個體在社會環境裡的人際關係中(張春興,

1995)。

Sullivan 是在研究人格的過程中,發現人際關係在人格形成中的重要性,而 個體人際關係的產生,乃在於獲得「人際安全」,可見人格的發展,是個體在其 生活環境中,與他人持續不斷的互動調適歷程,個體自出生至青年期的人格發 展,即仰賴與他人有著良性的人際互動。因此,個體在各個發展階段,若能保有 健全的人際關係,對個體的人格發展將有巨大的影響 (黃鈺程,2004)。父母是孩 子社會化的開始,個體早期階段之人際互動僅限於父母,隨後會逐漸增加同儕及 親密關係的重要性(李佩怡,1999)。

二、Schutz 的人際關係三向度理論(Three-Dimensional Theory)

Schutz(1973)提出人際關係三向度理論,他主張每個人都有人際關係的需 要,這些人際關係的需要可以分為三類;即接納、控制和情感。不同需求類型的 人,會發展成不同的人際反應特色,且會隨時間而改變(引自劉永元,1988)。 茲分別敘述以上三種人際間的需求,如下 :

25

(一) 接納

接納是一種覺得自身重要有價值且被愛被關心的感覺。個體如果能被團體接 納,較不會感到孤寂。通常較少接納需求的人,常傾向於內向與退縮,也會與 人保持距離。另外有一種極端的人,是過分尋求別人的接納,會形成心理的不 滿足。因此,接納需求過與不及的人,都無法在人群中快樂自在。

(二) 控制

控制指個人在權力人際間影響立即權威之間作決定的過程。控制需求是從想 控制他人到被他人控制之間的一連續性需求。在人際互動的過程中,控制的需求 高低扮演著主導的角色。控制需求較高的人,競爭性較強。反之,控制需求較低 的人,較容易服從權威,然而兩者都無法擔負責任。因此,只有控制需求適當的 人,才能恰如其分的調整自身的角色。

(三) 情感

情感代表兩人間親密的情緒感覺,尤其指不同程度愛與恨的感受。情感太少 或極端渴求情感需求者,對愛與不被愛存有強烈的焦慮。薄情的人,常少談感情 事,脫離群體,對感情缺乏信心。多情的人,常借助他人對自身的喜歡,來減緩 自己內心的孤寂。因此,只有情感需求合宜的人,才能接受情感與接受別人的拒 絕,更能妥善處理人際關係(林淑華,2002)。

人是群體的動物,人際互動像一杯裝滿水的杯子,人與他人相處需要以上三 向度呈現平衡狀態,若不平衡,水則會溢出,人際關係就會出現問題。此外,適 度的接納、控制需求與合宜地表達情感並維持平衡,才是維持良好人際關係的方 法(林芝妘,2013)。

三、社會交換理論 (Social Exchange Theory)

Thibaut 和 Kelley(1959)認為人際互動的關係中有酬賞與成本的交換。酬 賞包括物質性的酬賞及能滿足對方心理需求的活動,此活動包括語言與非語言;

成本則是為了維持繼續的關係所必頇付出的時間、金錢與精力等。交往的過程中 因酬賞與成本相抵而得到正或負的結果。一個人是否有意願與這對象繼續互動下 去, 除上述的正負結果外,還要看這對象的「比較水準」及「其他選擇的比較

成本則是為了維持繼續的關係所必頇付出的時間、金錢與精力等。交往的過程中 因酬賞與成本相抵而得到正或負的結果。一個人是否有意願與這對象繼續互動下 去, 除上述的正負結果外,還要看這對象的「比較水準」及「其他選擇的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