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節乃根據研究結果與討論,分別就教育與實務及未來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壹、教育與實務工作的建議

一、學校結合社區資源實施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相關課程

本研究顯示男女生在在情緒管理之「情緒調適」層面現況較差,人際關係之

「與師長關係」及「與弟兄姊妹關係」層面稍差。由此可見高年級學生在情緒管 理能力及人際關係經營,都有需要加強和學習的層面,而且是當務之急的課題。

雖然97課綱已將情緒和人際相關能力指標列入課程,但在教材內容呈現仍嫌不足,

因此在學校方面應全面實施情緒教育與人際技巧相關課程,將此類課程有系統而 確實地融入健體領域、綜合領域中,並循序漸進來教導國小學生情緒覺察的能力、

適當的情緒表達方式、有效的情緒調適方法。透過正式課程編排、繪本教學、情 境討論、實作練習、桌遊及專題講座等多元方式,深入淺出培養學童情緒管理能 力及人際相處之技巧。另外學校應結合社區資源(例如:芯福里情緒教育推廣協 會、彩虹生命教育基金會),透過這群受訓過的熱心志工們進入班級推廣兒童的 EQ教育與生命教育,活潑生動教材設計提供學生學習多元化的管道。期盼整合學 校與社區資源,共同培養出學生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進而增進國小學生生活中 各種人際關係的和諧。

二、加強情緒表達與情緒調適教育

本研究結果發現,情緒表達及情緒調適能有效預測學生的人際關係各層面。

每個人都有情緒,情緒本身並不是問題,但過度壓抑與毫無拘束的表達都不恰當。

要適時適所的用適當方式對適當對象恰如其分表現出來,才是重要的課題。適當 的表達情緒可以讓彼此了解想法與立場,亦可促使人際互動與他人關係更良好。

家庭及學校教育都需要教導學生情緒表達的方法,透過生活情境及繪本故事一同 討論適當的情緒表達技巧,而父母和師長的以身作則是最有效的學習楷模。另外 情緒調適是一種運用認知、分析、同理等方式調適自己及他人情緒,使身心處於

89

和諧之狀態。對於高年級學生成長及發展歷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學習課題。情緒 調適之能力的培養可以從自我了解、省察及接納情緒開始,進而發展有益身心之 興趣與嗜好(運動、旅遊、音樂等)帶來正向愉快情感反應;並建立自己的社會支持 網絡(親人、同儕、支持性團體)以提供安慰、支持與建議等;同時情緒調適技巧與 方法的教導也是必要的,透過實作練習可以幫助學生運用於真實生活中。以上所 述之加強情緒表達、情緒調適能力之方法,希望能協助學生具有更好的情緒管理 能力,以營造各種良好之人際關係。

三、落實情緒教育與人際技巧於家庭教育中

本研究結果,發現父母的教養方式民主開明,以及家庭結構是與父母同住的 學生,有較佳的情緒管理能力和人際關係表現。由此可見學生的父母親,是影響 學生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的關鍵人物,也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學習楷模。父母採取 開明民主教養子女,給予尊重及合理的要求並提供一個支持涵容的環境給孩子,

讓孩子能感受情感的滿足及親子關係溫暖。反之,管教嚴格且過多要求子女或是 疏於關心子女的需要,皆會使得親子關係變得冷淡而疏離。另外與父母同住的家 庭,一方面可投入於子女的資源較多,另一方面在情感上、心理上及實質上彼此 分工扶持,也能給子女較多照顧(顱妍伶,2014),使得親子關係較為良好、情 緒調適能力也較佳。因此建議學校、社區能定期為家長舉辦親職講座、情緒管理 與人際相關課程,讓身為父母者常常更新正確教養子女的方式、培養良好的情緒 管理能力。並且透過自己的身教與言教落實於家庭教育當中,讓孩子在潛移默化 的家庭生活裡,長出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及優良的人際關係。

四、提供特殊生學習情緒與人際技巧的課程與團體

此研究顯示,特殊生在情緒管理整體與「情緒覺察」層面及人際關係大部分 層面較弱,這表示融合在普通班的特殊學生除了需要學習正規課程之外,情緒管 理及人際關係都需要列入教導與輔導之正式課程內容。特殊教育之相關單位需要 針對特殊學生研發適合的情緒管理與社交技巧訓練課程及教具,提供資源班老師 教導特殊學生的教學資源。並且每學期規劃適合特殊生參與的成長團體,由心理

90

師與輔導人員帶領特殊生從中學習並確實實作練習,藉以提升特殊生情緒管理及 人際技巧之能力。當然要改善特殊生的情緒及人際關係,需要的是一個團隊(資 源班老師、心理師、專輔老師、導師及家長)彼此互相合作,同心為特殊生的成 長而努力;而這群特殊的孩子們還需要一段時間漸漸去孕育成熟並長大。只要團 隊成員們不放棄,持續願意付出與陪伴,這群慢飛天使將來也會有獨自飛翔的能 力。

五、提供友善的親子陪同通學的軟硬體環境

此研究結論顯示,學生通學方式由家人接送者,在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現況 都比其他通學方式佳。因此家人接送學生之通學方式,對學生的情緒與人際關係 是有益處的。因為家長陪伴學生上學,會和家人及社區其他人有聯繫,其孤立的 情況也會漸漸消失;而且透過家長或同儕一起上下學的過程中,可以培養彼此感 情。所以提供良好的家人陪同通學的環境,以及規劃安心通學的環境都是必要 的,例如:通學巷、通學步道的設計。另外增加家長接送空間與妥善規劃等候區 塊、定期維護通學步道及交通設施號誌檢修等硬體設施。而在學生通學路程中,

學校方面需要在學生上下學重要道路有導護志工參與、警察單位支援、及周邊愛 心商店協助,讓通學路線更安全而友善。如此一來,家人陪同學生通學環境會更 平安舒適,而同時也讓忙碌的雙薪家庭父母能藉此陪同的機會,和自己子女有一 段美好的精心時刻。不但可以使學生情緒更平靜安穩,更能增進親子關係及其他 人際關係的良好。

貳、未來研究上的建議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僅以新北市三重區四所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為樣本,故無法推論至其 他地區學生。因此未來進行相關研究時,可擴大至新北市學校高年級學生為研究 對象,並做新北市都市及偏遠學校之比較,可使研究結果更為周延。另外融合在 普通班之特殊學生,在此研究中取得之樣本數較少,未來建議增加施測之特殊生

91

樣本數,期盼讓研究更具參考價值。

二、研究變項

本研究之變項僅針對個人之性別、年級、家中排行、家庭結構、通學方式、

特殊需求學生、教養方式來探討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由於影響情緒管理 與人際關係之因素隨著時代變遷,應還有其他影響因素。因此建議可以增加其他 變項,或許可以對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有更深入的了解與剖析。

三、研究方法

因研究者受限於時間及經費有限情況下,此研究僅以問卷(量)的研究方法 為主,問卷研究受限於學生填答當下的心情、及對題目理解之誤差、或者為符合 社會期待而填答,以上皆有可能會稍微影響問卷答案之真實程度。因此若能輔以 老師及家長問卷調查,將會使本研究更貼切並確實的了解研究對象的情緒管理與 人際關係之真實狀況。

92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方吉正、毛萬儀、陳坤虎、曾仁美、蘇邦婕 (2002)。心理學。臺北市:永大。

王心怡 (2007)。高低情緒智力導師之國小班級學生的情緒智力差異研究 (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王佩如、吳玉成 (2006)。安全通學。健康城市學刊,4,46-51。

王受榮 (1992)。我國國民中小學教師效能感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之博士 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春展 (1999)。兒童情緒智力發展之研究 (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 學,臺北市。

王珏今 (2013)。台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態度、正向情緒與人際關係之 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王淑俐 (1997)。如何協助中小學生解除「心有千千結」的情緒困擾。台灣教育,

559,19-33。

王淑俐 (2000)。人際關係與溝通。臺北市:三民。

王勝賢 (1985)。國民中小學學生越區就學的效果及其相關問題之探討 (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意中 (1994)。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與同儕之遊戲行為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朱伊文 (2008)。國小高年級學生依附關係、人際關係與生命意義感相關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朱敬先 (1992)。健康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江文慈 (1997)。情緒智力(EQ)意涵的再解析。諮商與輔導,136,2-8。

江文慈 (1999)。情緒調整的發展軌跡與模式建構之研究 (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江鈺琪 (2003)。談特殊學生社交技巧中情緒處理的課題。屏師特殊教育,7,10-

93

16。

江嘉瑜 (2014)。家長對學童「走路上學」參與意願、參與障礙與健康認知之研 究—以基隆市國小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基隆 市。

江德怡 (2006)。國小學童家庭休閒活動、親子互動、及其人際關係之研究 (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余思潔 (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電視收視行為與其自我概念人際關係之相關研 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教育大學,高雄市。

吳明隆 (2000)。SPSS 統計應用實務。臺北市:松崗。

吳明隆 (2003)。SPSS 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北市:知

吳明隆 (2003)。SPSS 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北市: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