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

第三節 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 壹、情緒管理的相關研究

國內外有關情緒管理的相關研究頗多,茲將與學生情緒管理相關的實證研究 加以歸納整理:分別從性別、年級、家中排行、家庭結構、通學方式、特殊教育 需求學生、教養方式等幾個變項來看相關研究結果。

一、就性別而言

國內外許多學者研究顯示不同性別與情緒管理有顯著差異。Kristin,Eileen, 和 Catherin(2002)在「國小學生之社會與情緒學習計畫」中國小學生 7-12 歲的女 生情緒智力的表現優於男生。Morris, Silk, Steinberg, Sonya & Robinson(2007)

在家庭關係之情緒調適發展中的角色研究裡,女孩的情緒調節比男孩佳。陳弦希

(2002)研究台北市國小男女學童情緒智力差異,結果發現國小女童的整體智力 表現較男童佳。戴美雲 (2004) 情緒智力與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發現性別和年 級不同的兒童在情緒智力有顯著的差異。黃鈺程(2004)研究國民小學高年級學 生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高年級女生的情緒管理能力比男生優良。林玉萍(2005)

研究高年級兒童情緒能力,發現女生的情緒能力高於男生。黃伶如(2006)研究 國中學生在情緒管理,發現不同性別之上有顯著差異。薛靜如(2006)研究兒童 情緒管理,發現在整體「情緒管理」上,女生顯著優於男生。王心怡(2007)學生 的情緒智力差異研究,顯示女學童在兒童情緒智力量表之各分量表上的反應分數

30

皆顯著高於男學童。林怡君(2007) 研究國小中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女生在整 體情緒智力和認識自己情緒、認識他人情緒、自我激勵、妥善管理情緒、人際關 係處理等能力上,比男生表現優秀。張文琪(2007)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之相關 研究,顯示情緒智力會因性別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相反地,也有研究顯示性別與情緒管理無顯著差異。Carroll 與 Steward(1984)

對兒童進行五種情感的測驗,其中對「多重情緒」的理解,在性別上並無顯著差 異。Donaldson 與 Westerman(1986)利用故事情境,測試兒童對故事主角所感 受到的情緒為何,兒童對於同時存在之對立情緒的理解能力,在性別上無顯著差 異。呂有仁(2005)青少年休閒參與及情緒智力之相關研究,顯示在情緒智力上 男女無差異。

綜合以上研究結果,發現情緒管理與性別的關係,大部分達到顯著差異,而 且女生的情緒管理能力優於男生,其中少部分沒有顯著差異。根據以上研究結果 之差異,研究者欲再進一步探討。

二、就年級而言

以下研究顯示不同年級與情緒管理有顯著差異。Janice, Michael, Carisa, 和 Sheri(2006)探討兒童的情緒調節,結果顯示高年級學生對情緒的認識、調節優 於低年級學生。陳弦希 (2002) 研究,發現中年級學生情緒智力優於低高年級,

而低年級學生優於高年級。吳堃豪 (2003) 研究國小高年級學童,發現不同性別、

年級、家庭結構的國小高年級學童之情緒適應行為平均得分不同。胡秋萍 (2004) 國小資優生家庭環境及情緒智力相關之研究,以年級而言,在「自我激勵」層面 上則六年級優於三年級。林怡君 (2007) 研究顯示,六年級學童其認識自己情緒 的能力表現較四年級學童佳。

反之,也有研究結果發現年級與情緒管理無顯著差異。黃悅菁 (2003) 國小中 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研究,顯示四年級與六年級的國小學童之情緒智力並無顯著 差異。呂有仁 (2005) 青少年休閒參與及情緒智力之研究,不同年級在情緒智力 方面沒有差異。薛靜如 (2006) 兒童情緒管理與人際問題解決態度研究,整體「情 緒管理」上,在年級間無顯著差異。

綜合以上研究顯示,情緒管理與年級的關係,有些研究結果達顯著差異,有 些則沒有任何差異,因此針對年級與情緒管理需進一步探討。

31

三、就家中排行而言

以下為國外顯示不同家中排行與情緒管理有顯著差異的研究。Hurlock(1974)

認為,父母對老大的期望較高,要求也較多,因此,老大承受較大的壓力,較易 產生焦慮。Jiao 與 Jing (1986) 進行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間的比較研究,發現 獨生子女在行為的持續及控制上,均較非獨生子女差。

相反,有的研究無差異。黃鈺程(2004)研究,發現學生整體情緒管理不因 出生序、父母婚姻狀況的不同而有所差異。許嘉尹(2003)探討兒童焦慮的相關 因素發現,出生序不同的兒童,焦慮程度沒有顯著差異。黃伶如(2006)研究國 中學生情緒管理,不同出生序及父母婚姻狀況之國中學生在情緒管理上並無顯著 差異。

綜合以上所述,有些研究顯示家中排行會影響學生的情緒管理,有些研究未 達顯著差異,可見學生的家中排行與其情緒管理有待進一步研究。

四、就家庭結構而言

國 內 外研 究 不同 家 庭結 構與 情 緒管 理有 差 異的 研 究如 下: Morris, Silk, Steinberg, Sonya & Robinson (2007)家庭關係在情緒調適之發展中的角色,情 緒調適受家庭氣氛影響,如教養方式、情感關係、婚姻關係。張高賓(1998)研 究國小高年級學生發現,學生主要的依親對象,與其情緒穩定與否有關係存在。

吳堃豪(2003)研究國小高年級學童的情緒適應行為發現,不同家庭結構的學童,

在情緒適應行為上平均得分不同。黃鈺程(2004)的研究指出,雙親家庭的國小 學生在「覺察自己的情緒」、「管理自己的情緒」上得分顯著高於來自單親家庭 的學生

謝順吉(2006)的研究發現,雙親家庭的國中生較單親母監護之國中生 有較佳的情緒智力。

反之,也有研究顯示無顯著差異。胡秀娟(2006)的研究發現,不同家庭結 構的高中職學生,在情緒管理上並無顯著差異。張文琪(2007)的研究發現,不 同家庭結構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情緒智力上並無顯著差異。

綜上所述,相關的實證研究顯示,有大部份研究顯示家庭結構或父母婚姻狀 況與學生情緒管理有顯著差異,少部份沒有顯著差異。因此兒童之情緒智力與家 庭因素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父母的婚姻狀況,也會反應兒童情緒經驗的正負向;

32

而家庭結構的不同,也可能間接影響學生情緒的管理。本研究乃以家庭結構與情 緒管理之間作進一步探討。

五、就教養方式而言

許多研究顯示不同教養方式與情緒管理有顯著差異。張高賓(1998)單親兒 童父母教養方式與情緒穩定之研究,發現父母教養方式及家庭環境與國小學童的 情緒穩定有關係存在。柯佳美(2004)高中生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情緒智力研究,

發現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情緒智力全量表及分量表皆有顯著相關。父母採「開明 權威」教養方式其情緒智力得分較高,以「忽視冷漠」及「不一致」教養方式情 緒智力得分較低。林玉萍(2005)研究結果發現國小高年級學童的情緒能力、父 母管教方式與利社會行為有顯著的相關,而且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能力、父母管 教方式對利社會行為表現具有良好的預測力。謝順吉(2006)研究中發現雙親管 教方式與國中生情緒智力達顯著差異。

綜合以上研究顯示,情緒管理與父母教養方式的關係,都達顯著差異,因此 父母教養方式與學生情緒管理有很大的關連性,在此進一步研究驗證。

六、就特殊需求學生而言

國內外有研究及文章指出特殊需求學生與情緒管理能力有很大相關。林美吟

(2001)如何幫助憂鬱症兒童一文章裡,提到根據 Muse 和 Stark(1990)的有關 憂鬱症兒童的資料,顯示憂鬱症兒童有憂鬱情緒,這些兒童多數看起來悲傷、鬱 悶不樂,易焦慮及情緒不穩定。事實上嚴重憂鬱症的兒童,不僅有情緒問題,也 對其人際關係、學校課業及日常生活造成重大影響。江鈺琪(2003)談特殊學生 社交技巧中情緒處理的課題一文提到,特殊學生情緒發展特徵囿於本身的障礙因 素,使得情緒發展偏向消極,又不易從日常生活中觀察、模仿,而需要特別教導 訓練。周家卉 (2007) 聽覺障礙者的情緒較欠成熟、固執而唯我中心、社會適應性 較差;肢障學生的腦性麻痺者的特性有情緒起伏不定、分心現象。學習障礙學生 常見特徵有注意力缺失、學習動機低落、記憶力缺損及情緒不穩定等;情緒障礙 學生通常有注意力不集中、好動及衝動等,易出現不守教室秩序,情緒激動或過 渡興奮或極端生氣的情況。鄭玉汶(2010)在亞斯伯格症學生焦慮情緒的成因與 介入一文中,提及亞斯伯格症學生較一般學生更容易產生焦慮,研究發現可能和 其本身症狀特質相關。例如特殊敏感的知覺反應特質易引起他們焦慮及負面情緒

33

出現;還有固著、僵化及缺乏彈性思考的特質,使得他們當環境突然改變或出現 無法預期的情境時,就會感到不安和焦慮 (曾瓊祺,2005)。

綜上研究及文章顯示,特殊學生(大部分特殊學生)都具有情緒不穩定、焦慮 的問題,進而影響其學習表現及社交技巧的學習,值得作為本研究進一步研究的 對象。

七、就通學方式而言

國內外對於學童上下學的不同通學方式,與情緒管理之相關研究很少。對於 學生通學研究大部分著重於,學生步行通學步道之軟硬體設施之探討。李興志

(2006)歸納國外許多政策鼓勵學童步行通學益處,透過與家長或同儕一起上下 學過程,可以培養彼此感情。陳韻如(2010)學齡兒童通學步行行為分析,本研 究結合馬斯洛需求階層理論,探求學童通學步行行為各層面之需求,將通學步行 行為需求分為生存需求、社會需求以及成長需求。研究結果顯示,生存需求為學 童最重要的基本需求,而陪伴通學可滿足此需求。

(2006)歸納國外許多政策鼓勵學童步行通學益處,透過與家長或同儕一起上下 學過程,可以培養彼此感情。陳韻如(2010)學齡兒童通學步行行為分析,本研 究結合馬斯洛需求階層理論,探求學童通學步行行為各層面之需求,將通學步行 行為需求分為生存需求、社會需求以及成長需求。研究結果顯示,生存需求為學 童最重要的基本需求,而陪伴通學可滿足此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