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五節,各節依序為研究動機與重要性、研究目的、研究問題、名 詞界定、研究範圍與限制等五部分。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情緒是自然存在的,感受沒有對錯只要是人,無論是學童、青少年、成年人 及老人都有情緒。情緒通常是指個人在受到生理、心理、認知或社會等層面之複 雜因素影響後,所散發出來的激動狀態與歷程 (劉泰一,2005)。張春興 (2000) 認為情緒係指個體受到某種刺激所產生的一種身心機動的狀態,情緒狀態之發生 雖為個體所能體驗,但其所引起的生理變化與行為反應,卻不易為個體本身所控 制,故對個體生活極具影響力。Goldman在他的書裡強調「情緒上的聰穎與情緒 控制關係不大,再聰明的人也可能因情緒失控或一時衝動犯下大錯。」(引自王 淑俐,1997)。2014年五月犯下捷運殺人事件的大二學生,造成乘客傷亡慘重,

案主陳述在小學階段因情感受挫而開始有殺人念頭,直到大學兩度被退學之際,

受挫的情緒沒能得到適度的宣洩,藉著隨機殺人表達自己對周遭人事物的不滿,

周圍親友對於他當時犯下此案感到錯愕與震驚。2015年某醫學院學生發生情殺事 件,起因於心儀的學妹和自己好友交往,情感受挫之際殺害好友,最後連自己也 同歸於盡的悲劇。近幾年美、日、台也相繼發生校園霸凌事件,芯福里情緒教育 推廣協會理事長楊俐容認為:「校園中的霸凌、衝突行為反映出孩子面對情緒時 的困境,一切問題行為的根源都來自情緒。」這些社會現象凸顯學生在面對負面 情緒,不知如何調節的困境。親子天下 (2014)為了探究國中小學童的情緒問 題,調查四到九年級學生,問卷結果發現:有情緒困擾的孩子越來越多,這些孩 子面對自己負面情緒大多不知如何有效調節。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孩子不只不知 如何處理情緒,也很少求助於身邊的大人。近年來研究者在教學現場裡,看到國

2

小學童越來越多被自己負面情緒轄制而失控的狀況。在這個社會變遷迅速的環境 裡,從家庭到學校,孩子面對的挑戰越來越多,要去處理的情緒課題也越來越複 雜,而做為父母、師長可以和孩子如何去因應呢?人的一生想法會不斷地改變,

但兒童時期是一個人價值觀和思考模式建立和穩固的重要時期,在此時期所建立 的思考架構會持續地影響人的一生 (顏正芳,2013)。因此,國小學生的情緒管理 情形,值得在此深入的研究。此為研究動機之一。

人際關係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每個人自出生後便開始處在人群之中,先 是父母、兄弟姊妹、親戚及鄰居關係,進入學校中的師長同學關係;踏入社會工 作又會有長官同事等關係,人一生都在這些關係中成長與生活。人既然生活在關 係之中,便無法脫離與人互動的機會。林淑華 (2002) 認為人際關係是人與人之 間的心理交會、情感溝通以及生命對話所形成的一種特殊關係,包括親情、友 情、師長、朋友、同學等等之間的互動與依存關係。人是感情的動物,具有相互 依附的關係,擁有和諧的人際關係能帶來許多益處,進而滿足各種需求。人際關 係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個人的學習、自我概念、生心理、家庭事業及生活等方面的 發展。人際關係學者指出人要成功,人際關係站80%,本身的能力次之(引自曾 月菊,輔導通訊69期)。另外,美國斯坦福研究中心曾對美國富豪做過抽樣調查 與跟蹤研究,發表報告:「一個人賺的錢,12.5%來自知識,87.5%來自關係」

(鍾美惠,2014)。由以上可見人際關係對個人一生的重要性,也是人生每一階 段都需要學習的重要課題。從Erikson心理社會發展論來看,學齡期(6~12歲)的 主要發展任務是在學校和同儕的相處─友誼,從中發展社交能力,亦是人際關係 發展的重要階段。在這階段與他人人際關係的好壞,會影響其人格健全發展,減 少依賴感,可使兒童感到安全、自尊與自信。但實際狀況兒童的人際關係如何 呢?根據親子天下雜誌(2014)在給學校輔導老師問卷中,向輔導室求助或諮詢 的學生,比率最多的是「人際或感情困擾」將近九成,這些學生人際困擾問題日 益增多的原因,許多專家認為是少子化和網路科技的影響,孩子們似乎普遍缺乏 人際互動的學習機會。兒福聯盟(2004)針對國小兒童的調查結果顯示,有40%

3

的兒童覺得自己不受歡迎。研究者在教學現場發現,人際關係好的學童在學校各 方面表現較為穩定,人際關係較弱的學童較易有學習及行為等問題。其實,兒童 正處於自我形象建立的過程,急需獲得他人肯定與認同,而好的關係可以使孩子 心情愉快,提升學習效能也可使孩子健康的成長。因此,國小學生的人際關係,

值得作深入探討。此為研究動機之二。

綜上所述,高年級以上的在學學生開始接觸家庭以外的社會環境,其所需面 對的困擾也逐漸多元,因此求助行為比其他年級多。其主要求助問題包含個人因 素、情緒管理因素及人際因素等。此階段兒童正處於學習知識、價值觀及心理健 康建立的重要時期。且依據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27條規定:「所有兒童有爲其 身心、精神、道德以及社會之正常發展,獲得相當水準之生活的權利。」所以探 討此研究是非常重要且具有意義的。以往相關研究很少是以新北市三重區國小高 年級學生為對象,期待透過此研究了解學生情緒管理、人際關係現況及差異,提 供教育單位、教師、家長協助學生發展良好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建議。此為研 究動機之三。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主要探討新北市三重區國小高年級學生情緒管理 與人際關係之相關因素,研究目的分述如下:

ㄧ、了解研究對象的情緒管理、人際關係之現況。

二、了解研究對象之不同個人背景因素在情緒管理的差異情形。

三、了解研究對象之不同個人背景因素在人際關係的差異情形。

四、了解研究對象的情緒管理對人際關係的影響。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為了達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所要探討的問題如下:

ㄧ、探討研究對象之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現況為何﹖

二、探討研究對象(不同背景變項)在情緒管理的差異情形為何﹖

三、探討研究對象(不同背景變項)在人際關係的差異情形為何﹖

四、探討研究對象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的相關性為何?

五、探討研究對象其情緒管理變項對人際關係的預測力為何﹖

第四節 名詞界定

本研究的重要名詞界定如下:

一、情緒管理

顏淑惠 (2000) 指出情緒管理是能正確的覺察自己與他人的情緒狀態,能適 度地運用理性表達情緒即能在認知行為上調適負面情緒,使自己與他人身心勤於 和諧狀態的能力。本研究所稱之情緒管理是一種能力,係指能覺察自己與他人情 緒的存在,運用正面的認知調適自我的感受,採取合適的行為表達情緒,使身心 獲得平衡能力。其內涵分為情緒的覺察、情緒的表達、情緒的調適三個層面,茲 分述如下:

(一) 情緒的覺察:研究對象能透過心理或生理狀態、表情、行動反應來覺察 自己與他人的情緒,並瞭解引發自身情緒的原因。

(二) 情緒的表達:學生能適當的表達自己與他人心中的感受,並能同理瞭解 他人所顯現情緒的原因。

(三) 情緒的調適:學生能運用正向的策略,適當調整自身情緒的強度與持續 時間,達到身心的平衡。

二、人際關係

5

人際關係是指人與人互動時存在於之間的關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心理性 的,是對兩人或多人發生影響的一種心理性連結 (張春興,1991)。本研究所稱之 人際關係是人與人之間想法、期望、感受…….等交互而成的一中心理性的連結 關係。國小高年級學生活範圍普遍是家庭、學校。因此將人際關係分為四大層 面:與師長關係、父母關係、與同儕關係、與兄弟姊妹關係。

三、特殊需求學生

周家卉 (2007) 在一班普通班級中,最常接觸的特殊學生類型,主要包括智 能障礙、聽覺障礙、肢體障礙、學習障礙和情緒障礙(精神性、情感性、畏懼 性、焦慮性、注意力缺陷過動症、自閉症)學生。本研究之特殊需求學生即是指 以上五種特殊學生類型而也融合在普通班學習的高年級學生。

四、家庭結構

徐良熙與林忠正(1984)將家庭結構定義為家庭共組成員間,其親屬關係所 形成的各種類型之結構,其實就是家庭成員形成的組織結構。黃迺毓 (2001) 與 彭懷真(2001) 針對家庭組成人員加以分類,大致可分為單親家庭、雙親家庭、隔 代教養家庭、寄養家庭及領養家庭。本研究是以與學生同住的成員來分類。分 為:與父母同住、與父親或母親其中一方同住、與祖父母同或其他人同住。

五、教養方式

本研究之教養方式係指父母教養子女所持有的態度與觀念,分為以下三種教 養方式 (洪智倫、吳亭潔、陳心玲,2010):

(一) 民主開明方式:表示父母對子女的行為採取尊重,接納的方式。常與孩 子溝通,決定事情也會尊重並考量孩子的意見。

(二) 權威專制方式:父母對子女的行為表現較多拒絕的行為,對子女友較多 的要求及控制。事情決定以父母為主。

(三) 放任寬容方式:父母對子女的行為表現不管好或不好,有時給予反應、

有時不給予反應,管教標準不一,較少意願去控制孩子的行為。

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因人力、時間、經費等限制,故在作研究結果與推論時,宜有所限

本研究因人力、時間、經費等限制,故在作研究結果與推論時,宜有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