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人際關係評量之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五節 人際關係評量之研究

本節主要在探討人際關係評量方式,共分三部分探討,分別敘述人 際關係相關理論及人際互動模式,進而討論人際關係之評量:

壹、 人際關係相關理論

一、人際關係理論

人際關係理論是由美國精神醫學家 Sullivan 於 1953 年所提出 的,他強調正常人格發展的決定因素,不在於個人的體質或生理因素,

而在於他的社會環境和人際關係。亦即個體的人格發展會因人際關係的 改變而改變(張春興,2004)。Sullivan 主張人格研究的單位是人際關 係,而人格之研究必須依附具有人際關係的社會情境(Corey,1982)。

因此,在人生各階段擁有和諧的人際關係,對個體的人格發展是有正面 的影響。Sullivan(1998)也曾提到同儕關係中所包含的不同成分,在 各年齡層具有不同的重要性,特別是對青少年而言,在同儕團體中能否 得到相同於他人的待遇,是十分重要的。

二、人際關係需求理論(Interpersonal Needs Theory)

Schutz(1973)最早提出人際關係需求理論,亦即人際關係三向度 理論(Three-Dimensional Theory)。他認為影響自我概念的重要 因素是人際關係的滿足與否,而人際關係的需求是人人都有的。至 於人際關係的需求,Schutz 將它分成三類:接納(inclusion)、控 制(control)及情感(affection)三方面的需求,而對於不同需 求類型的人,會發展成不同的人際反應特質(石培欣,2000;吳亞 紘,2004;黃淑玲,1995;蔡其螢,2004)。簡述三類需求如下:

(一)接納

「接納」亦即指被團體所接受。Schutz 認為被團體接納的需求即是 歸屬的需求,是在團體中的存在慾望,個人在團體中會覺得被愛、被需 求、被關懷並有價值感,若個體被團體接納時,較少產生孤獨感,反之,

較少接納需求的人則顯得較為內向、退縮。因此對青少年而言,在同儕 團體中被接納並進一步建立親密的友誼,是很重要的發展任務(石培欣,

2000;蔡其螢,2004;Bagwell, Bukowski, Newcomb, & Schmidt,2001)。

(二)控制

「控制」的需求是指個人影響其他人、事、物的慾望,是個人在人 際影響力與權力上做決定的過程。個體在團體中得到配合與支持才能滿 足控制的需求,但每個人的控制需求是有所差異的。控制需求低的人,

其服從權威但規避責任,不作決定也不願承擔責任;控制需求高的人,

其競爭性強,但須要時時駕馭別人,否則會焦慮不安,無法負擔作決定 的責任。因此,唯有控制需求適當,否則在受控制者與控制者間易失去 平衡,所以要隨時調整自己扮演的角色,才能發揮最大的效果。

(三)情感

「情感」即指一個人接受與表達愛的慾望,其代表人際間的親近感 覺。情感需求高的人會強烈表現出需要他人喜愛的態度,且需藉由他人 的喜歡來減輕自己的焦慮;而情感需求低的人常避開人群,往往讓人感 覺冷淡,不善表達與接受他人的情感。因此,唯有情感需求適中的人,

才能在情感的接納與表達間取得適當平衡時,也才會滿意自己的人際關 係。

三、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

美國心理學界著名學者 Albert Bandura 以客觀的實證方法,以學 習心理學為基礎,研究人類社會行為的形成和變化,提出社會學習論。

Bandurau 稱自己的理論為「交互決定論」(reciprocal determinism)

其主張社會行為是由個人內在因素、環境因素和行為因素等三方面的交 互作用而產生,是個體藉由社會歷程,經由社會增強、認同與模仿的學 習歷程而形成(周淑娟,1998)。

行為表現個體在人際互動中,不須靠直接的親身經驗,只要憑藉自

己的觀察、思惟、判斷等能力,照樣可獲得學習,且主張新行為的學習 乃是透過觀察歷程,故稱之為觀察學習。在日常生活中,即使在沒有增 強的情形下,只需觀察社會楷模諸如父母、師長或友伴的行為,學習也 會發生(張春興,1994)。

社會學習論學者認為個人從同儕團體受到的影響,與從父母、老師 及社會中學習到的技巧同樣重要。同儕是一種良好的示範者,利用團體 中較有吸引力者,經由行為的示範作用以幫助社會適應欠佳者。對青少 年而言,同儕也是一個指導者,更是青少年社會比較的主要對象,因為 青少年間有許多行為會成為彼此相互比較、評估與學習的依據,使自己 的行為更能符合社會規則。

四、認知發展理論(cognitive-development theory)

Jean Piaget(1952)的認知發展論認為個體是一個建構者

(constructivist),是根據認知發展的層次來建構現實世界。他認為 每個個體認知的發展是以階段式的方式進行的,各個發展階段的順序是 固定不變的,而不同的認知發展階段,對應到不同的結構整體。Piaget 認為同儕經由嘗試去處理相互之間在解決問題上發生的歧見,有助於各 自的認知功能發展。Piaget(1965)認為良好的同儕關係,對個體未來 的認知能力、社會能力、性別角色及道德發展理論都有相當大的裨益。

在同儕團體中經由同儕間的接觸,會提供個體一個磨練社會認知技巧的 機會。因此同儕間的互動提供個人心智發展的基礎,個人在與社會互動 的過程中,逐漸發現舊的認知模式不足以解決現階段的事物,於是新的 能力便漸漸發展出來,個體開始慢慢以別人的觀點來看社會的事物,以 別人立場來考量事情(林清山,1990)。

貳、人際互動的模式

以上的三種觀點對人際關係的研究各有貢獻,雖然所持的理論觀點

各有不同,但也非互相排斥,各學派在所關心的重點影響人際關係之相 關因素有不同程度的關連,但對於人際關係如何產生很少著墨,近年來,

有些學者用人際互動歷程來探討人際關係產生與相關問題,如 Argyle 的

「社交技巧模式」(social skill model)和 Dodge 社會互動模式以瞭 解影響人際關係的整個歷程。

一、 Argyle 的「社交技巧模式」

Argyle 於 1967 年提出「社交技巧模式」可用來解釋人際互動的歷 程。Argyle 認為社會互動和動作技巧有許多類似之處,個人在社會互動 中所表現的一連串個別行為,可視為一種動作技能,因此,可用獲得動 作技巧的歷程來說明社交技巧的運作,他對人際互動的歷程指出下列重 點,分別敘述如下:

(一) 動機、目標

動機或目標是指個體在互動時,會設定某種目標並希望能夠達成。

Argyle 認為獲得與傳遞訊息、瞭解他人、改變對方的態度、行為、信念 或情緒狀態、引發喜歡的感覺、表現自己等可能都是個體的重要目標(蔡 麗芳,1992)。

(二) 知覺—轉譯

知覺—轉譯歷程為 Argyle 整個社交技巧模式的中央系統(Argyle, 1985)。個人為獲得必須的訊息,需選擇性的知覺某些線索,而轉譯歷 程通常在非口語化的歷程下運作,某些訊息剛開始的轉譯歷程可能是有 意識的運作,最後則成為自動化歷程。Pendleton 和 Furnham(1980)認 為轉譯通常包含複雜的認知結構、情境的規則和特徵、認知歷程的知識

(Argyle, 1985)。由此可知,經由知覺—轉譯的歷程,個體會形成各 種可能的行為反應,預測達成目標的可能性,並評估預期之後果,進行 選擇,並也依據外在的行為結果修正認知歷程(蔡麗芳,1992)。

(三) 動作反應—回饋

Argyle(1985)認為反應會隨著情境、文化與社會階級而有不同,

還包括個體有能力對行為作適當的修正。此模式強調回饋的歷程,認為 經由他人的回饋,個體可修正或改變自己的行為。而回饋需要知覺到他 人、觀看與聆聽他人。Argyle 社交技巧模式雖可看出人際互動歷程的模 式與人際關係失敗的可能原因,但 Argyle 仍較強調「動作反應」的部 分,Shepherd(1993)覺得 Argyle 對「知覺-轉譯」歷程的描述為籠統,

乃模式中美中不足之處。

二、 Dodge 社會互動模式

Dodge 提出一個社會互動的模式,從中我們可瞭解到社會互動的要 素,此模式主要在描述因應刺激呈現之後所發生的事情,共分為五個部 分,即問題任務、潛意識的影響、社會訊息處理、行為反應和他人的評 價,分述如下(Dodge, 1985; Dodge et al., 1986):

(一) 問題任務(problem tasks)

任務包括人際互動時的刺激、場所、情境等等,這些問題任務非常 複雜,因應不同的問題任務,孩子會有不同的反應。社會互動開始於社 會線索的呈現,即所謂的社會情境或工作。如面對同儕的挑釁或加入遊 戲。

(二) 潛意識的影響(unconscious influences)

Dodge 假設當孩子要處理事情時,先前的經驗可幫助孩子處理複雜 的工作。這些過去的經驗可能包含一個組型(set),如以特定的方式知 覺世界、有一套社會互動的目標、情緒或自我概念,稱之為潛意識的影 響,會影響孩子如何處理情境中呈現的社會線索。

(三) 社會訊息處理(processing of social information)

社會訊息處理為一系列的步驟,包括社會線索的編碼、心理徵象和 分析線索、搜尋可能的反應、反應評價(包括選擇最佳的反應與做出反 應),任何一步驟的不足或偏差都可能影響到行為的表現。

(四) 行為表現(behaviors displayed)

表現出行為是第三部分認知歷程的結果,Dodge 假設良好的

(skillful)認知歷程會產生勝任的行為,反之亦然。

(五) 他人的評價(evaluations by others)

環境中的他人會評價個體的行為反應,形成對其社會能力的層次或 行為的判斷,Dodge 認為他人對個體的行為反應也可視為他人對個體行 為之評價。Dodge 模式從刺激呈現之後,個體個人背景與過去經驗到社 會訊息的處理會影響個體如何對環境做出行為反應和他人對行為之評價 有清楚地描述。過去對社會訊息處理有較多的研究(Richard & Dodge, 1982; Dodge, 1986;Matthys, Cuperus & Van Engeland,1999)。

由上述人際互動模式得知人際關係是一連串複雜的歷程,人與人之 間互動往來訊息之多與繁複,由文獻得知視障學生因障礙之故對環境控

由上述人際互動模式得知人際關係是一連串複雜的歷程,人與人之 間互動往來訊息之多與繁複,由文獻得知視障學生因障礙之故對環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