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北市視覺障礙學生於公私立高中職階段普通班級 中人際關係現況。本章共分三節,分別說明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待答 問題、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990 年代,美國一群重度身心障礙家長團體提出了「完全融合」

(full inclusion),「完全融合」是指將有特殊需求的學生完全融入 普通班中,特殊需求學生與一般學生不分彼此,同屬一個班級,讓所有 身心障礙的學生都得以在普通班中接受教育(蔡明富,1999)。我國在 1997 年頒發的特殊教育法第十三條規定:「各級學校應主動發掘學生特 質,透過適當鑑定,按身心發展狀況及學習需要,輔導其就讀適當特殊 學校(班),普通學校相當班級或其他適當場所,身心障礙學生之教育 安置,應以滿足學生學習需要為前提下,最少限制的環境為原則 」。根 據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之統計(http://www.set.edu.tw),九十八學 年度就讀台灣省公私立高中職以下之視覺障礙生人數共 1207 人,而大專 院校也有 675 人。由此觀之,視障生就讀普通學校人數日增,與普通學 生互動機會逐漸增加。視障生回歸普通班後,其人際關係究竟如何,值 得深入探討。而國內目前研究以身心障礙者之人際關係研究多在注意力 缺陷及過動學生、發展遲緩幼兒、身心障礙幼兒等(洪儷瑜

,1993;蔡淑妃,2000;鄒啟蓉,2000;蕭惠伶,2001)。洪儷瑜(1993) 研究發現 ADHD 學生的人際關係顯著較同校同齡的常模平均數低。鄒啟蓉 (2000)研究發現,發展遲緩幼兒個體內的差異、同儕、教師、家庭及安 置環境等各項因素,皆會影響發展遲緩兒的社會性功能表現。蔡淑妃 (2000)研究指出在不同的情境中,ADHD 學童、人際適應不佳之一般學童、

及人際適應良好學童的社會訊息處理歷程不盡相同,但在進入團體情境 中比在衝突情境中具有較高的相似性。蕭惠伶(2001)研究結果發現,障

礙類別是影響身心障礙幼兒之社交技能表現的因素,其中感官肢體障礙 的身心障礙幼兒的社交技能顯著高於心智功能障礙幼兒。而性別及障礙 程度則影響不大。接受融合教育時間不同的身心障礙幼兒,社交技能表 現並沒有顯著差異,但普遍以非口語動作較多。未有關於視障方面的人 際方面研究,此為動機之一。

Bishop (1986)的研究也指出,社交技巧是影響回歸主流是否成功的 重要因素之一。Flexer, Simmons, Luft 及 Bear(2007)更直指社交及人 際互動的課程與教學,是轉銜時應有的準備。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對特殊

朋友數少等(Huurre & Aro, 1998;Kef,1997)。

國內對於研究對象上也多於國中小階段進行探討(吳麗娟,1987;李

習。研究者希望能瞭解高中職階段之視障生在融合教育情境同儕對視障 生有著什麼樣的評價與想法?此為研究動機之二。

黃德祥(2005)認為所有的社會都有各自的地位階層,每個人都期 望知道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並從別人的回饋裡知道自己地位的高低。

由於個體的社交地位之高低,能顯示出個體的行為表現和人際關係之良 窳,青少年階段是個體對自己的看法、角色任務的認定與社會地位形成 的重要時期(張春興,1992)。因此透過對人際關係的了解,則有助於視 障生生的自我覺知和認同,並能與他人作比較而知其差異性何在,進而 在互動過程中發展更佳的社交能力,讓自己擁有更親密的歸屬感,使身 心發展更為健全。由此可知,人際關係探討對視障生的身心發展是有其 重要性的。Steinberg(2000)也表示青少年絕大部分時間都與同儕在一 起,父母的影響力逐漸減少,而同儕的功能更甚於過去,甚至於許多青 少年都將朋友放在第一位的重要程度上,大多數的同儕團體發展再加上 生理、認知與社會發展的改變,使得青少年更加重視同儕之間的關係,

藉以學習與處理人際關係的問題,並提供成長中極為重要的社會資源,

對於適應成人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可見同儕關係在國中階段是相當重 要的發展課題(王煥探、柯華葳,1999;林崇德,1995)。身心障礙生對 於同儕的需求亦然,國內對於融合教育的研究在近幾年受到重視,多數 以教師、家長或相關人員進行對融合教育態度的瞭解(洪雪萍,1998;黃 富廷,1994;黃馭寰,2002;黎慧欣,1996;饒敏,1996),在研究對象 上也多於學前與國小階段的融合教育,進行對於同儕之間的探討(李玉琴,

2002;邱佩瑩,1994;涂添旺,2002;鄒啟蓉,2000;蕭惠伶,2001),

對於高中職階段融合教育的同儕關係,僅有少部分的研究進行探討。研 究者身為國中視障資源班老師,也感受到視障學生於融合教育環境中與 同儕互動之重要性,期能對視障生之教學輔導有實際助益,也能為學生 下一教育階段轉銜準備需要之能力,此為研究動機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