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臺北地區自行車參與者休閒效益現況及差異分析

本 節 旨 在 瞭 解 大 臺 北 地 區 自 行 車 參 與 者 對 於 休 閒 效 益 的 整 體 感 受,並比較不同背景自行車參與者在休閒效益的差異情形,休閒效 益 包含生理效益、心理效益、社交效益及自我實現效益所組成,第一部 分 對 自 行 車 參 與 者 休 閒 效 益 整 體 現 況 分 析 及 探 討 休 閒 效 益 四 個 面 向 中的 18 個問項之感受程度,由自行車參與者視其感受程度給予 1~5 分,詳 述 樣 本 之 得 分 狀 況;第 二 部 份 則 探 討 性 別、教 育 程 度、職 業 、 年齡、婚姻狀況及收入水準之不同背景變項自行車參與者在休閒效益 的感受情形;第三部份則探討參與年數及休閒頻率之自行車參與者在 休閒效益的感受情形。並針對研究結果進行綜合討論,內容分別敘述 如下:

一、 休閒效益之現況分析

自 行 車 參 與 者 休 閒 效 益 四 個 面 向 的 整 體 感 受 方 面 , 以 「 生 理效益」得分最高,平均值為 4.32,其次為「自我實現效益」

及「社交效益」,平均值為 4.21 及 4.16,而以「心理效益」得 分最低,平均值為 4.11。整體參與動機平均數為 4.2,介於 4(同 意)~5(非常同意)之間,如表 4-23 所示。

表 4-23 自行車參與者休閒效益整體現況分析表

休閒效益構面 平均數 標準差

生理效益 4.32 .49

心理效益 4.11 .57

社交效益 4.16 .57

自我實現效益 4.21 .60

整體休閒效益 4.2 .55

註 : 字 體 粗 體 字 代 表 平 均 數 得 分 最 高 者

表 4-24 自行車參與者休閒效益統計分析摘要表

綜 上 所 述 , 大 臺 北 地 區 自 行 車 參 與 者 對 於 休 閒 效 益 的 感 受 得 分 高 於 平 均 數 3,可表示大臺北地區自行車參與者均獲得良 好 之 休 閒 效 益 。 感 受 中 以 「 生 理 效 益 」 最 高 、 其 次 依 序 為 「 自 我 實 現 效 益 」 及 「 社 交 效 益 」, 感 受 最 低 者 則 為 「 心 理 效 益 」。

在 各 項 效 益 問 項 以 生 理 效 益 之 增 進 體 能 、 維 持 健 康 及 自 我 實 現 效 益 之 培 養 自 我 挑 戰 性 三 項 為 最 高 分 , 而 以 心 理 效 益 構 面 之 擁 有 過 忘 我 的 高 峰 經 驗 、 生 理 效 益 之 改 善 疾 病 及 社 交 效 益 之 得 到 朋友之間的支持得分為最低。

二、 大臺北地區自行車參與者個人背景變項及休閒效益差異情形 為 了 解 大 臺 北 地 區 自 行 車 參 與 者 不 同 背 景 變 項 與 休 閒 效 益 的 差 異 情 形 , 研 究 者 以 描 述 性 統 計 分 析 不 同 背 景 變 項 在 休 閒 效 益 的 得 分 情 形 , 再 以 單 因 子 變 異 數 分 析 分 別 檢 定 自 行 車 參 與 者 不同背景變項與休閒效益量表之差異情形。

(一)自行車參與者不同性別在休閒效益因素之差異比較

如表 4-25 所示分析顯示,大臺北地區男性自行車參與者所 表現的整體休閒效益平均值為 4.37,略高於女性自行車參與者 的整體休閒效益之平均值 4.22。

從表 4-25 發現,不同性別在休閒效益之生理效益、社交效 益及自我實現效益構面上,均達顯著差異,在心理效益部分則 無顯著差異。

表 4-25 自行車參與者不同性別在休閒效益 t 考驗摘要表

構面 組別 樣本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值

(1)男 318 4.36 .48 生理

效益 (2)女 175 4.26 .49 2.17*

(1)男 318 4.13 .59 心理

效益 (2)女 175 4.06 .53 1.20

(1)男 318 4.2 .58 社交

效益 (2)女 175 4.06 .56 2.91*

(1)男 318 4.26 .60 自我實

現效益 (2)女 175 4.13 .60 2.13*

* p.05

本 研 究 發 現 不 同 性 別 自 行 車 參 與 者 在 休 閒 效 益 「 生 理 效 益」、「社交效益」及「自我實現效益」構面上,達顯著差異 , 在「心理效益」雖無顯著差異,但是男性平均數 4.13 也大於女 性平均數的 4.06,顯示自行車參與者在休閒效益因為男女性別 的不同,而有顯著的差異存在。男性在自行車休閒活動休閒效 益方面有較高的效益,與李晶(2002)、林宜蔓(2004)、吳永 發(2006)研究結果一致,顯示性別會影響休閒效益,男性獲 得感受高於女性。

(二)自行車參與者不同教育程度在休閒效益因素之差異比較

教育程度分為高中職以下、大專院校及碩博士三個組別 , 從表 4-26 結果發現,不同教育程度的自行車參與者在「生理效 益」有顯著效益,在「心理效益」、「社交效益」及「自我實現 效益」等三個構面皆無顯著差異。

表4-26 自行車參與者不同教育程度在休閒效益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三)自行車參與者不同職業在休閒效益因素之差異比較

本 研 究 發 現 不 同 職 業 自 行 車 參 與 者 之 休 閒 效 益 變 異 數 分

不同年齡的自行車參與者在「生理效益」、「心理效益」、「社

不 同 婚 姻 狀 況 的 自 行 車 參 與 者 在 「 生 理 效 益 」、「 心 理 效 益」、「社交效益」及「自我實現效益」等構面皆無顯著差異 。 國 內 學 者 林 宜 蔓 (2004)、 吳 永 發 ( 2006) 及 吳 科 驊 ( 2006)

指出已婚者的休閒效益都較高。但是本研究發現結果與陳中 雲

(2001)、馬上鈞(2002)、張治文(2006)研究相同,意即婚 姻狀況顯示在整體休閒效益及各構面上均無顯著差異,另外 , 各構面平均數都在 4 以上,可解釋為自行車參與者不因婚姻關 係損其休閒效益之感受。

(六)自行車參與者不同收入水準在休閒效益因素之差異比較

收入水準分為 20,000 元以下、20,001 元~40,000 元、40,001 元~

60,000 元及 60,000 元以上四組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討論,從表 4-30 發現,不同收入水準的自行車參與者在「生理效益」達顯著差 異,但在「心理效益」、「社交效益」及「自我實現效益」則無 顯著效益。

表4-30 自行車參與者不同收入水準在休閒效益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構面 組別 樣本數 平均數 標準差 F值 Scheffe

事後比較

(1)20,000元以下 67 4.18 .52

(2)20,001元~40,000元 195 4.30 .47

(3)40,001元~60,000元 145 4.35 .50 生理

效益

(4)60,000元以上 80 4.42 .44

3.29 (4)>(1)

(1)20,000元以下 67 4.10 .62

(2)20,001元~40,000元 195 4.05 .53

(3)40,001元~60,000元 145 4.11 .58 心理

效益

(4)60,000元以上 80 4.21 .56

1.43

(1)20,000元以下 67 4.08 .59

(2)20,001元~40,000元 195 4.15 .56

(3)40,001元~60,000元 145 4.16 .61 社交

效益

(4)60000元以上 80 4.25 .53

.99

(1)20,000元以下 67 4.24 .56

(2)20,001元~40,000元 195 4.19 .61

(3)40,001元~60,000元 145 4.18 .62 自我 收入在休閒效益上有顯著差異存在,以收入 60,001~80,000 之 組別為最高。本研究以收入 60,000 元以上的自行車參與者也具 有較高生理效益,明顯高於 20,000 元以下的自行車參與者,推 測對高收入的自行車參與者來說,騎乘自行車活動可使他們 在 工作之餘,讓身體健康得到改善及休息。

三、大臺北地區自行車參與者行為及休閒效益差異情形

不 同 參 與 年 數 的 自 行 車 參 與 者 在 「 生 理 效 益 」、「 心 理 效

「生理效益」、「心理效益」、「社交效益」及「自我實現效 益」皆達顯著差異,不同參與年數的自行車參與者出現顯著差 異,尤以每週參與自行車活動 3 次以上者休閒效益高於每週參 與 1 次以下的參與者,表示經常參與自行車休閒活動者,可以 獲得較高的身體健康、充實的心理感受、與朋友間的互動及得 到自我成就感。另外「生理效益」方面來說,每週參與 2 次的 參與者也高於每週只參與 1 次活動及每週 1 次以下活動的參與 者,顯示經常參與自行車活動者可在身體健康方面得到更多 的 效益。在「心理效益」方面,每週參與 3 次以上及 2 次的參與 者感受分別高於每週參與 1 次以下活動的參與者,顯示參與自 行車活動頻率較高的參與者,在心理層面的發洩情緒、擴展興 趣領域及欣賞美好的事物等,能有更好的發展。從「社交效益」

看來,每週參與 3 次以上參與者得分高於每週參與 1 次以下活 動的參與者,代表經常參與自行車活動的休閒者可以增進朋 友 之間的情誼或是結交其他新朋友。以「自我實現效益」來說 , 每週參與 3 次以上、每週 2 次及每週 1 次的參與者感受高於每 週參與 1 次以下活動的參與者,經常參與自行車活動更能夠肯 定自己、激發潛力及達到對自我的挑戰。

四、小結

由上述結果得知,不同背景變項的自行車參與者休閒效益程度並 未因職業、年齡、婚姻狀況不同而有所差異,而在性別、教育程度及 收入水準方面,則對休閒效益有顯著性的差異。男性自行車參與者之

「生理效益」、「社交效益」及「自我實現效益」高於女性參與者;碩 博士參與者的「生理效益」高於大專院校的參與者;收入 60,000 元 以 上 者「生 理 效益」高 於 收入 較 低 的 參 與 者。除 男 性 的「 生 理 效 益 」、

「社交效益」及「自我實現效益」高於女性之外,其他出現顯著差 異 皆是在於「生理效益」部份,教育程度高及收入水準較高者皆能達到 較高之生理效益,可能是教育程度高及收入水準較高者之參與者工作 忙碌,需藉由參與休閒活動才能促進身體更加健康,於是也得到較多 的生理效益。

將自行車活動視為常態性之 休 閒 活 動 之 參 與 自 行 車 活 動 3 年以 上參與者分別比不滿 1 年及 1 年~3 年(含)的參與者能獲得整體更高 的休閒效益。每週參與自行車活動 3 次以上者休閒效益高於 1 次以下 的參與者;2 次者比 1 次以下者擁有更高的「生理效益」、「 心理效 益 」 及「自我實現效益」;2 次者比 1 次者得到更高的「生理效益」;1 次 者比 1 次以下者有更高的「自我實現效益」。顯示經常參與自行車活 動可得到更多生理、心理、社交、自我實現的改善及成就感。

第四節 自行車參與者休閒態度及休閒效益之關係

本節旨在瞭解大臺北自行車參與者休閒態度(休閒認知、休閒 情 意、行為意向)及休閒效益(生理效益、心理效益、社交效益、自我 實現效益)之相關情形,以皮爾森積差相關做簡單相關分析進行檢視 及典型相關作相關探討二個變項的相關情形,故本節分為皮爾森積差 相關分析及典型相關兩部份。

一、休閒態度及休閒效益之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

如表 4-33 中可以發現從大臺北自行車參與者休閒態度與休 閒效益各因素構面均呈顯著的正相關,即為中高度正相關。其中 又以「休閒認知」及「休閒情意」構面與「生理效益」因素構面 之相關值最高,達顯著水準,其次為「社交效益」構面與「行為 意向」構面。

表 4-33 休閒態度與休閒效益簡單相關分析表

類別 生理效益 心理效益 社交效益 自我實現效益 休閒認知 0.60* 0.47* 0.50* 0.47* 休閒情意 0.60* 0.54* 0.57* 0.56* 行為意向 0.55* 0.55* 0.59* 0.56*

* p.05

經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後發現,休閒態度與休閒效益各 因素 構面均呈顯著的正相關。探究其原因係休閒態度越強之自行 車參

經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後發現,休閒態度與休閒效益各 因素 構面均呈顯著的正相關。探究其原因係休閒態度越強之自行 車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