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依據研究架構、文獻探討,分析大臺北地區自行車參與者 之休閒態度與休閒效益的關係,在資料分析與結果討論之後,針對 研 究問題提出以下結論:

一、大臺北地區自行車參與者基本資料與行為特性:

(一)大臺北地區自行車參與者之男性較女性多,教育程度則以「 大 專校院」為主,職業以「服務業」最多,年齡介於「21~30 歲」

及「31~40 歲」者佔多數,而婚姻狀況以「未婚」為多數,每 月所得在「20,001~40,000 元」之間。

(二)大臺北地區自行車參與者所獲得的資訊來源主要以「網路」為 主 , 休 閒 同 伴 多 為 「 朋 友 同 事 」, 參 與 騎 乘 自 行 車 活 動 的 年 數 為「不滿 1 年」為主,並且每週休閒頻率以「1 次」為最多。

二、大臺北地區自行車參與者具有良好的休閒態度,背景變項中在性 別、收入水準及參與年數表現出差異情形。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休閒態度量表上,整體休閒態度之平 均得 分在 4 分以上,顯示大臺北地區自行車參與者皆具有良好休閒態 度,在不同背景變項中,大臺北地區自行車參與者休閒態度 程度 並未因教育程度、年齡、職業、婚姻狀況及每週休閒頻率不同而 有所差異,但在性別、收入水準及參與年數方面,男性整體休閒 態度高於女性;收入 60,000 元以上的參與者之「行為意向」高於 20,000 以下及 20,001~40,000 元的參與者;3 年以上的參與者之

「行為意向」明顯高於不滿 1 年及 1 年~3 年(含)之參與者。

三 、 大 臺 北 地 區 自 行 車 參 與 者 休 閒 效 益 感 受 良 好 , 背 景 變 項 中 在 性 別、教育程度、收入水準、參與年數及休閒頻率對休閒效益造成 差異情形。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休閒效益量表上,整體休閒效益之平 均得 分在 4 分以上,顯示大臺北地區自行車參與者皆得到良好休閒效 益,不同背景變項的自行車參與者休閒效益程度並未因職業、年 齡、婚姻狀況不同而有所差異,但在性別、教育程度及收入水準、

參與年數及休閒頻率方面,則對休閒效益有顯著性的差異。性別 為男性之「生理效益」、「社交效益」及「自我實現效益」高於女 性;碩博士參與者的「生理效益」高於大專院校的參與者;收入 60,000 元以上者「生理效益」高於 20,000 以下的參與者;將自行 車活動視為常態性之休閒活動參與年數達 3 年以上較參與自行車 活動年數分別較不滿 1 年及 1 年~3 年(含)獲得更高的整體休 閒效益。3 次以上者整體休閒效益高於每週參與 1 次以下的參與

者;2 次者比 1 次以下者擁有更高的「生理效益」、「心理效益」

及「自我實現效益」;2 次者比 1 次者得到更高的「生理效益」;1 次者比 1 次以下者有更高的「自我實現效益」。

四、休閒態度與休閒效益有顯著影響

本 研 究 以 皮 爾 森 積 差 相 關 分 析 分 析 大 臺 北 地 區 自 行 車 參 與 者之休閒態度與休閒效益的關係,結果得知休閒態度與休閒 效益 各因素構面均呈顯著的正相關,其中以「休閒認知」及「休 閒情 意」構面與「生理效益」因素構面之相關值最高,其次為「行為 意向」構面與「社交效益」構面,其他構面亦有正向的影響,探 究其原因,可能為休閒態度越強之自行車參與者其休閒效益也隨 之越高,故本研究認為休閒態度之「休閒認知」、「休閒情意 」與

「生理效益」感受愈高,則休閒效益之「生理效益」、「心理效益」、

「社交效益」及「自我實現效益」功效愈好。

五、休閒態度及休閒效益之間影響解釋

經典型相關分析後,三個典型相關中有兩個典型相關係 數達 到顯著水準,顯示大臺北地區自行車參與者休閒態度與休閒 效益 之間確有典型相關存在。又因兩個典型相關係數達到顯著水 準,

故休閒態度之「休閒情意」、「行為意念」及「行為認知」影響休 閒效益之「生理效益」、「社交效益」、「自我實現效益」與「心理 效 益 」, 亦 可 見 能 有 正 確 休 閒 觀 念 、 喜 愛 休 閒 活 動 且 願 意 從 事 休 閒活動之自行車參與者可以增進健康,欣賞美好事物,增進朋友 之間情誼及培養自我挑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