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斯德哥爾摩中10萬人口騎自行車上下班的城市景象,值得我們學 習跟借鏡(楊瑪利、王一芝,2007)。北歐國家人民騎乘自行車除休 閒 活 動 目 的 之 外 , 更 重 要 的 是 藉 由 騎 乘 自 行 車 取 代 各 種 通 勤 交 通 工 具,以實際行動做到保護地球環境及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進一步 達 到運動健康的效果。

而地球暖化與氣候變遷是因為二氧化碳濃度不斷增高,以及大 片 森林無限度的濫墾、濫伐所造成。鄭鈞浩(2005)指出1997年在京都 的全球氣候變化高峰會議中訂定京都議定書,內容為調整一國能源結 構、產業政策及節約能源等生活全盤轉型的地球村之最大規模的環境 運動,實質辦法就是進行二氧化碳減量,並於2005年正式生效。黃啟 峰(2007)提出各國政府大多從能源供給與消費面著手,鼓勵採取節 約能源、提升能源效率及其他環境友善的方法,針對能源的主要消費 者 包 括 工 業、商業、住 宅、交 通 與 農 業,進 行 各 種 節 能 與 減 量 策 略 。 隨著全球都市機動車輛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增加,永續運輸的概念 逐漸受到關注,永續運輸包含了三個方面:社會、經濟、環境三方面

(侯良憲,2005)。所以低污染、低耗能、非機動化以及易與生態環

境 相 容 等 特 性 的 自 行 車 逐 漸 受 到 注 目 ( 顏 妙 珊 ,2006)。自行車成為 具有代替機械交通工具所產生二氧化碳及石油的使用之功能,也是綠 色產業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全球暖化背景下,自行車產業持續蓬勃發 展。在臺灣,已有臺中市、臺中縣、臺北市、屏東縣、高雄縣市等地 方 政 府 建 置 騎 乘 環 境 , 行 政 院 體 育 委 員 會 (2007) 正 式 宣 布 , 2007 年 起 政 府 將 每 年 五 月 的 第 一 個 週 六 訂 為 「 臺 灣 自 行 車 日 」(Taiwan Bike Day),五月為自行車月,2008年的自行車日近四萬人參與活動,

2009年 的 自 行 車 日 主 題 為 單 車 與 城 市 的 關 係 , 共 有 9個 縣 市 參 與 活 動,訴求自行車回到城市,自行車是城市的必然風貌,也是文明城市 的條件。臺北市交通局設施科(2007)說明自行車道路網以人車共道 及 自 行 車 專 用 道 兩 種 方 式 規 劃 , 建 構 市 區 自 行 車 道 以 短 程 接 駁 、 通 勤、遊憩為主要目標,以利永續發展,希望民眾能多使用自行車,提 供更安全舒適之騎乘環境。以上現象均顯示我國對騎乘自行車推動有 長足進步。

荷蘭、丹麥與德國在1970年代第1次能源危機之後就已著手佈建 城市間自行車路網,現今荷蘭的單車通勤率為30%,丹麥為20%、德 國 為12%,目前3國為已開發國家之中的最高的單車通勤率及最低的 自行車事故率的國家(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8;運動大聯盟,2008)。

經濟部技術處(2006)資料顯示,相較於與面積約41,526平方公里、

人口約1,610萬人,擁有約達10,000公里長規劃完善的自行車道的荷蘭 相較,臺灣面積約35,915平方公里、人口約2,300萬人,卻僅有約達852 公里長的自行車道分散在各縣市,且部份自行車道之實際使用情形亦 不 如 預 期 。 臺 北 市 政 府 (2009)表示臺北市人口共有260餘萬,而自 行車通勤人口為7萬多人,僅佔通勤人口的2.7%。從以上數據而言,

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騎乘自行車人口方面及自行車道在質與量的發

展與規劃,仍具有深遠的發展空間與潛力。

董至聖(2005)認為隨著社會結構的改變,人們在經濟條件與教 育水準的提升之下,使得休閒活動的參與更普及化。休閒對國人現今 的生活而言強調的是個人潛能的發展及個人生活的充實的層面,進 而 成為現代人生活的重心(連婷治,1998)。Parker(1971)表示休閒活 動就個人而言,具有放鬆身心、提供娛樂、促進自我發展等功能;對 社會而言,休閒具有促進社會化、提供遊憩、促進整合的功能(連婷 治,1998;羅明訓,1999)。

Ragheb(1980) 指 出 休 閒 態 度 是 參 與 休 閒 最 主 要 的 決 定 因 素 之 一,當個人具有正確的休閒態度,能在休閒參與時獲得美好的休閒經 驗 , 但 是 若 缺 乏 正 確 的 休 閒 態 度 與 觀 念 , 並 無 法 運 用 真 正 的 休 閒 自 由,及享受充分的空閒時間。因此就有許多心理學和社會學家,紛紛 提出警告:「現代社會最缺乏的不是休閒活動,也不是休閒場所,而 是正確的休閒態度與觀念。」(莊慧秋,1994)。故本研究想探討大 臺北地區自行車參與者休閒態度之差異情形,希望藉由休閒態度量表 之設計,可對自行車參與者在自行車活動中休閒態度的程度及感受更 加了解。

學者張少熙(2003)研究發現休閒活動已成為人類生活的基本需 求,也是衡量各國社會生活的重要指標,休閒品質的良窳關係著生 活 品 質 的 好 壞 。 而 且Godbey(1994)提 出 , 休 閒 是 現 代 人 生 活 的 重 要 部 分,同時對個人幸福有明顯的助益,生活步調快容易導致壓力,需要 有更多的休閒活動以緩和生活的步調。張治文(2006)說明獲得休閒 體驗同時,能產生有益於自我身心、團體、周遭氣氛或某些層面的改 變,這就是休閒所帶來的效益。故本研究希冀透過探討大臺北地區 自 行車參與者之休閒效益,更加了解對自行車活動對參與者的助益。

綜 上 所 述 , 在 綠 色 環 境 的 背 景 下 , 騎 乘 自 行 車 既 能 達 成 環 境 保 護,也能成為個人的休閒活動,是近年來新興的運動之一。不過以我 國自行車產業在世界上之地位,國內自行車產業從上至下游都非常完 整,但是在國內自行車道建置方面,或是騎乘自行車風氣卻不如歐洲 國家。有鑒於此,本文期望藉著研究大臺北地區自行車參與者休閒態 度與休閒效益二者關係,做為相關單位推廣自行車運動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