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作文表現檢驗

行動研究過程中研究者讓學生練習過兩篇長文,第一篇為「追求學問的態度」, 第二篇為「修養兩個字」,採取這兩篇作文之評分,探究在經過五次的行動中,學 生在議論文結構安排上之表現,進行平均後作為學生的前測與後測作文分數,並 比較是否有進步。另外再加入諍友討論之意見,藉以輔佐作文表現檢驗之呈現。

壹、作文前後測檢驗結果

從表中作文要點在「結構安排」此項目,平均從 1.87(SD=0.38)進步至 2.19

(SD=0.32),顯示以說帶寫的議論文寫作教學方案,針對學生在結構安排的寫作 上能有效增強。

90

表 5-3-1 學生的作文評分前、後測比較 前測 N=26 後測 N=26

作文要點 M SD M SD t p

結構安排 1.87 0.38 2.19 0.32 2.834* .024

1.結構安排符合邏輯性 1.77 0.44 2.15 0.4 2.706* .041

2.組織結構能扣緊主題 1.85 0.41 2.31 0.39 3.037** .007

3.轉折清楚 1.92 0.33 1.88 0.38 0.883 .378

4.首尾連貫完整 1.92 0.33 2.42 0.31 4.016** .002

作文要點平均 1.87 0.38 2.19 0.58

(結構安排項目)

*p<.05, **p<.01

進一步檢驗各項要點細項的分數變化,可以發現經過四個多月的行動,學生 在「結構安排」項目中,「組織結構能扣緊主題」與「首尾連貫完整」此兩項進步 最多(p<.01),而在「結構安排符合邏輯性」上進步幅度則較小。透過以說帶寫的 議論文寫作方案,學生在議論文的架構上能有所進步,理解作文主題如何將自己 的想法融入在行文中、以及如何安排整體的段落與結構,並且有效首尾連貫。

貳、諍友批閱意見

研究者在批閱時將評分結果與學生作文呈現給諍友小魚老師,希望藉由另一 位國文教師的看法,為兩次的作文批閱提供建議。

小魚老師惟針對兩次作文題目稍難做為回饋,即便學生大多數在第二篇的表 現相較第一篇「追求學問的態度」分數上有所進步,但整體的文字發展上沒有太 大差異,因此認為題目的難度是學生作文難以發揮的主要原因,建議研究者可以 針對議論文題目的修正上著手。另一方面小魚老師認為研究者是為先引導學生練

91

習議論文之結構,因此在文字精煉度、修辭使用、詞語運用等,建議研究者針對 這兩篇作文可以不用著重在這些項目的評閱。(諍友談話/20160417)

第二節 聽學生說的話

經過近半年的說寫結合議論文寫作教學,從學生課堂回饋中,分別選了兩位 在寫作的改變上,一個改變最多,另一個則沒改變的學生進行訪談。同時他們也 是在課堂中表現令人印象深刻的學生,研究者在此想知道,在國文課中進行說寫 結合議論文寫作教學,對他們而言的實際影響是甚麼,以下是訪談紀錄與分析:

壹、學生的訪談分享

(一)被班上同學笑稱文盲的學生 1.學生背景與課堂觀察

這位學生 S11,早從我第一次踏進班上,他以大方的態度對我說:「老師,你 千萬千萬不要被我的平時小考嚇到喔!」當時我心想,他表示自己考得很好還是 不好?不解。於是在過沒多久測驗字音字形後,他帶著那張卷子,下課跑到台前 找我,說:「老師,你看這是我的成績,是不是被我嚇到了?」原來他是說他對於 基礎的字音字形表現不夠好,開始介紹起他小學到七年級如何在寫字上放棄自己,

而我傾聽著。除此之外,班上同學戲稱他是「文盲」,七年級時訂正錯誤題目最多 的是他。

S11 口頭上說不會在意,但我發現他一直很努力,只是成果沒有呈現。在我開 始進行第一次行動時,他是最踴躍的人,相當勇於發表,他的表達能力也很好,

總是將他思考過的話有條理地說出來,但學習單上他寫出來的內容,除了錯別字,

也跟他所發表的話不太一樣,寫得很少,無法完整表達意思。下課時,他一樣到 台前找我,他說他很喜歡這種上課方式,因為第一次體會到原來他可以在國文課 上被稱讚,我告訴他剛剛表現很好,而且他的發言也幫助其他同學一起思考(課堂

92

觀察紀錄/20151116S11)。第一張的學習單,我打算先讓他在之後慢慢來、慢慢修正,

前幾次就請他在這說話課上得到成功經驗吧!

2.訪談分享

研究者首先問 S11 覺得在這段時間的以說帶寫寫作教學,對自己國文學習上 的影響有哪些, S11 認為除了可以上課講話以外,還可以比較懂國文課當下進行 的內容「可以上課講話。」、「我覺得說話比寫字簡單,我錯字很多,也很多字不 會寫,可是說話就只要說出來就好,然後也比較容易懂老師上課在幹嘛」。 而在學習單的帶入,S11 則提到學習單的問題跟課文有關,而他在課堂說話能 幫助他理解:「因為老師上課問的問題跟課文有關係,所以我覺得用講話比較好懂。」

而 S11 不想寫字是因為覺得自己錯字太多,但是他也自省著,如果自己好好準備 字音字形,情況就會改善,因此他在作文的態度表現,就不會像以往想到作文就 苦惱,因為首先要面對沒有想法可寫,再來就是有得寫則錯字太多的困窘,S11:

「錯字好像自己有唸過會錯比較少吧!還有我現在可以寫比較多字了,以前作文 會空白,現在應該把講話的內容修一下再寫進去」。最後對這樣的上課方式,S11 則表示正面肯定的態度。(S11 訪/20160320)

3.學生回饋紀錄表

第一部分的勾選,S11 在這部分三題的調查,皆勾選選項「是」,針對以說帶 寫的寫作教學過程,S11 持正面肯定。而第二部分手寫的兩題意見上,針對第一題:

「你覺得這次寫作引導活動,最困難的地方是哪裡?」S11 寫下:「我覺得想出實 際的例子很難,雖然舉手說的時候大家都說很多,但發現真正要用在文章裡面的 卻很少。」;第二題:「你覺得從這次寫作活動中學到了甚麼?」S11 寫下:「原來 講話跟寫作有關係,然後我的作文可以寫比以前多了,錯字希望可以進步。」

研究者發現 S11 對他自己的省思很深刻,並且能夠知道自己學習狀況,研究

93

者也相當感謝他願意在每次上課結束後便跑來台前與我分享心得。

4.研究者省思

每一位學生從開始行動到最後,從說話到寫作,漸進式地前進,他是我在這 段期間看到進步最多的。第一次行動結束後,我問他對於課堂上老師引導的內容 是否理解,他說是;那對課文的理解呢,他也說更加理解;對於上課發表,他不 緊張,也喜歡發表,覺得可以把自己心裡想的話講出來是很棒的事情。議論文的 寫作,不看錯字的話,他從第一次段考作文空白,到現在行動的最後,已經可以 寫出完整結構的文章(附錄 S11 作文),對他來說,這是很大的收穫;對於我,更 是我的成長。

(二)對自己寫作很沒自信的學生 1.學生背景與課堂觀察

S14 是一位國文程度不錯的學生,但是在選擇題型表現不錯,同時卻苦於寫文 章,個性文靜。觀察他的寫作,並非斟酌字句、殫精竭慮,私下請他一起跟我談 上課情況、行動情況,他的回答皆是:大致上沒有問題也沒特別想法。至於作文,

他覺得自己真的是很盡力在想,但不管是抒情、敘事、議論,他覺得不就是把一 件事情講完罷了。所以過程中,我也發現他的文章,從一開始沒寫完,到最後,

僅能完成將近一面篇幅,但卻是與他自己在過去所寫過的作文相比,架構上屬於 相對完整的一篇文章。

2.訪談分享

研究者想探知 S14 對於寫作的看法與遇到的問題,但 S14 都表示自己對於作 文沒有特別的想法,只是總寫不出來、想不出要寫甚麼,甚至對於生活實例很無 聊,並不想要放進文章裡,S14:「沒有。就寫不出來,想不出來要寫甚麼,老師

94

要我想,我想一節課還是這樣,舉生活的例子,我覺得生活例子都很無聊不想寫 進去。我從小學的作文就這樣了。」至於上課說話引導的寫作,S14:「我會回答 問題,我也會完成學習單,沒有覺得特別難或是簡單。我比較喜歡老師平常的上 課方式。」S14 的國文大考小考成績不俗,唯獨作文無法突破,而他也不會特別喜 歡以說帶寫引導寫作的上課方式,研究者便思考在課堂引導上,仍必須關注到寫 作苦手的學生,他們寫作的問題,有時不見得是舉不出實際例子,而是本身的興 趣與熱情,並無法擁有共鳴,不夠感動的體會便無法入筆,教學者的引導與鷹架,

就更顯得重要了,也需要在教學設計上深思與修正。(S14 訪/20160321)

3.學生回饋紀錄表

第一部分的勾選,S14 在這部分三題的調查,除了第一題勾選選項為「普通」, 其餘兩題為「是」,S14 認為是否有助於寫作持普通的態度。然而在第二部分手寫 的兩題意見上,針對第一題:「你覺得這次寫作引導活動,最困難的地方是哪裡?」

S14 寫下:「我覺得寫作文很難。」;第二題:「你覺得從這次寫作活動中學到了甚 麼?」S14 寫下:「學到寫文章前發表看法。」

正如同 S14 的作文,S14 的回饋文句也相當簡潔。而他在回饋紀錄單上也表明 他對於寫一篇作文感到困難。

4.研究者省思

雖然以說帶寫對口語表達以及文字表達皆不擅長的 S14 似乎助益不大,但很 感謝他讓我看見他的確很努力,想把寫作這件事情盡全力完成。研究者在這裡也 深思一項問題,如果在未來的班級,也可能遇見不同於此情況的特殊生,那麼課 堂的引導活動或許必須再調整過,孟瑛如(2003)也曾指出書寫障礙的學生,口 說或是看圖寫作是更加能幫助他們建立寫作模式。

95

第三節 課堂中學生的改變

壹、課堂觀察紀錄

只要能說話發表,平時不敢回答問題或是排斥回答問題的學生,也都會勇於 舉手表達,或是願意在老師點他的情況下大聲回答。雖不是皆能讓每一位學生都 能在課堂「主動發表」,但至少在口語表達上,都能被點到後大聲回答,是轉變也

只要能說話發表,平時不敢回答問題或是排斥回答問題的學生,也都會勇於 舉手表達,或是願意在老師點他的情況下大聲回答。雖不是皆能讓每一位學生都 能在課堂「主動發表」,但至少在口語表達上,都能被點到後大聲回答,是轉變也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