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情境

第二節 研究情境

此節將說明本研究的情境與脈絡,藉以幫助讀者了解研究問題所在。本研究 情境描述如下:

壹、研究者的場域:臺北市立某中學國中部

研究者服務的學校位於台北市南區,創至今已三十餘年。學校採 S 型常態編 班方式,校風創新積極,樂於親近周遭自然環境。本研究之範圍為八年級學生,

選擇研究對象為研究者之任課班級。

關於寫作,在各年級、各班的寫作皆由各班專任國文教師自訂,未有全校統 一之寫作相關規定;而語文競賽獲獎方面多以演說、朗讀類較為優勢,寫作、寫 字類的項目則相較不若多樣。

貳、研究者背景與研究角色

研究者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與國文系雙主修畢業後,進入普通高中實 習,接著進入臺北市立中學教育現場擔任國文科教師以及導師。研究者從事教職 邁入第五年,除了接任導師與國文科專任教師,研究者亦積極參與校內外各項研 習、種子教師培訓,例如 PISA 閱讀教學研習、PISA 問答教學種子教師培訓、補 救教學研習等。

在研究者的導師班級八年級時,當時第一屆會考結束後,令眾人驚訝的是作 文分數採計比重相當大,同時作文測驗的表述方法是議論文-「面對未來,我所應 具備的能力」,全校上下的國文教師,莫不重拾議論文寫作的策略與議題討論著,

但隨著時間過去,討論的熱潮亦漸漸逝去。

29

研究者在就讀臺灣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一時,正好擔任九年級導師。

該屆學生升學面對著第二次會考,經過三年國文與作文教學,才猛然驚覺自己對 於議論文也甚少引導寫作。雖第二屆會考作文測驗題目是抒情表述方法,然研究 者深知,議論文對於語文能力而言依然重要,因此決定在今年卸下導師的專任生 涯開始,加強學生各項表述方法寫作能力。其中,學生們尤以議論文又更少接觸,

所以亦將針對議論文寫作盡力著手。議論文不單是為了因應大考寫作測驗,更是 培養日常表達能力的重要方式。

下定決心行動的期間,不斷與指導教授請益,討論教學過程中的困難、研析 解決方法等,也未間歇地向自己對話,同時秉持著謙虛以及用心的教學,學生與 我,皆是平等地共同努力這項目標。

參、研究對象

選擇八年級學生的原因有以下:七年級的學生對於文本以及教師補充教材而 言,在升上八年級時已然研讀過四種表述方法其中三項:記敘文、抒情文、議論 文,相較於七年級,思辨能力上比較成熟,相較於九年級則較無升學壓力,加上 七年級寫作多以記敘文與抒情文的能力訓練為主,因此八年級正是深入思辨性文 章的好時機。

研究者的任教班,班上無特殊生,學生人數共 26 人,女生 13 人、男生 13 人。

班級風格和樂乖巧,經常獲得班級整潔與秩序獎項,該班導師向研究者說明此班 在過去一年七年級的學習生活中,並無特殊事件,各科表現皆不甚理想,國文科 測驗表現屬於中下。

此班的特點在於願意學習與不斷地練習,氣氛良好,但寫作表現上尚待加強。

研究者蒐集並參考七年級時的寫作簿(屬於本校特色之一,「深耕閱讀寫作本」, 多用於班書閱讀後的短篇心得寫作),以及導師的印證,發現該班學生寫作次數相 當少,練習表述方法過去除了段考,幾乎無額外練習。八年級上的第一次段考非

30

選擇題作文題為「大雨過後」,題目之引導說明盼學生以夾敘夾議方式撰寫,是屬 於表述方式以敘事、抒情、議論皆可融入運用的題目。研究者批改後,全班表現 情況來看,多半有著文章發展不足、結構不完整、論述單薄等問題,教師們與研 究者原以為大雨過後的成功與失敗之象徵意涵,對於中學階段的他們來說並不難,

卻未料竟下筆維艱,但卻也讓研究者更堅定地,可以在議論文寫作教學中做些修 正與更多的思考。

進行議論文教學的時間預定為每週兩堂國文課,用以形式探究與寫作結合,

研究期程為一學期的議論文寫作教學。為維持原有國文科教學進度與內容,因此 從學生目前使用的國文課本中議論文文本的閱讀作為教學範本與媒介,設計思辨 寫作方案,以行動研究方法,蒐集學生寫作成品作檢視與分析。同時進行進度教 學以外,再透過引導寫作提升學生寫作動機與自信,而在論辨能力上亦能有所提 升,能與所學文本之內涵有所呼應,並且體會獨立思考、有效舉證的說理,進而 統整為一篇完整的議論文章。

肆、諍友資料

諍友小魚老師(化名)在此校任教已十餘年,國文科教學與帶班經驗豐富,

對於課程與教學上任何新知皆具有高度敏銳與好奇心,其獲獎無數,包含個人跨 領域合作創新教學、教學檔案比賽等。亦是在此校不斷引領與提攜研究者之良師 益友。

在本研究中,透過研究者介紹研究發想與細部實施歷程,所幸能獲得小魚老 師惠允,作為研究歷程之諍友,協助研究者在旁發現不足與待修正之處,事後研 究者之省思也與小魚老師討論、分析。

3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