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壹、在教學上的建議

一、在有限的國文課堂時數,可利用現有文本作教學引導

在課堂教學中針對文本加以深究與鑑賞,從內容與形式上皆然。國文課堂上,

首先是內容深究,其中包含了作者在文中所欲傳授的知識、背景、表達之情感與 精神等;而形式深究則是對於文本裡的文字形、音、義認識、詞語的了解、句型 文法的把握、以及對文章作法的充分理解。因此在固定的課堂教學中,利用內容 與形式,適當地融入,並且引導學生對於議論文之說與寫。

二、應妥善運用與揀選教科書文本類型

中學階段的國文課本編排的議論文種類多樣,因此未來在面對下一篇議論文 本時,可以再從前次行動經驗中檢視與修正,推展至其他內容題材或主題的議論 文中,例如研究者在行動初期〈愛蓮說〉與〈你該去看花〉遇到的問題:一樣是 討論花的抽象意涵,〈愛蓮說〉與〈你該去看花〉論證方式便大不相同,因此在兩 文之間銜接的行動便有所修正。

三、可利用「以說帶寫」議論文寫作方案於課堂教學中

透過說寫結合,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並且從日常經驗中取材,以建立論點。

而再進一步組織文章結構,從學生自己的口語發表、團體的口語發表中,逐漸累

103

積與組織深刻的觀點或想法,幫助學生從口說到手寫的歷程性寫作,也明確彰顯 了說話與議論文寫作上是互通的。

貳、對於未來進行議論文教學研究上的建議 一、以研究工具而言

(一)可以在課堂中使用 PREP、對話論辨、文章修正學習單 1.先引導學生口語表達,再進行學習單書寫

利用學習單執行說話引導寫作,引導的是同時在課堂上全體的學生,因此教 師在面對學生舉手表達、分組討論、辯論等行動,必須敏銳掌握、多方觀察,積 極傾聽,有時尚須適時再往下引導。必要時可以請一位諍友進班現場觀課,從旁 觀者角度亦能發現當局者不易察見的問題點。

2.引導學生感受多元的想法與立場

一個議題,可以有多方呈現的論點;而即便是相同的論點,也可能有不同的 論述方式與舉例說明。教學者在學習單上的問題進行時,應讓學生面對議題、論 點時,能有更多的選擇與理解自己的判定為何,並從其他人的分享、發表中,發 現其他人異同的觀點。並且教師也必須依據每位學生的能力調整問題與回饋,適 才適性地幫助、引導學生的思考,而寫作上針對學生個人的想法除了尊重以外,

適時地給予正確的指正與修改建議,讓學生有機會在每次的行動中一點一滴地成 長、進步。另一方面,學習單上設計之問題,也能幫助學生在文本或是時事議題 的討論中,釐清正反思維的判定,明白觀點並非是絕對兩邊,而是如何透過思考、

表達,將己見予以合理的證據、論述加以完整。

(二)論辯式文章評分標準

議論文寫作不同於一般性作文,其架構與文字敘述上功能性顯著,用以說服、

辯證。透過「論辯式文章評分標準」作為檢視學生在議論文上的寫作情況與表現,

104

從「題旨發揮」、「結構安排」,到「資料掌握」中分細項,能有效探究學生在議論 文寫作架構的擬定。

本研究中將此評分標準作最後作文的評分依據,經過研究者省思後,發現此 表也能與以說帶寫的寫作方案結合,幫助學生寫作更為聚焦。因此建議其他教師 或是未來其他研究者,也可從評分標準為出發,作為與文本、以說帶寫學習單整 合的作文教學方案,可以幫助學生更能在長篇作文上有所掌握。

二、教材使用與教學環境營造

以中學國文科教師而言,利用課堂文本或是補充教材,藉由文本內容探究的 同時,亦能融入議論文寫作的引導與教學,獲得一舉兩得之效,課堂中直接實行,

學生的回饋與表現情況,更是教師即時的省思來源,是教學也是學習。例如高中、

大學的小論文、大學的論文、社論等,這些皆是議論文類型的文章,卻是學生在 學習階段會遇到的。因此未來盼有志往下延伸、研究者,可以再針對這些種類的 議論文進行教學研究。

營造和諧溝通與積極傾聽的課堂環境,教師引導學生口說表達、思考,便能 使整體教學過程流暢,學生也能在自然輕鬆且沒有壓力的環境下自在地思考或是 與教師自然地對談。教師以身作則,聆聽每位學生的說話內容與回饋,並且依照 實際情況,指引學生學習尊重發表者發表以及其意見,積極而友善的傾聽,不但 提升專注與思考,更能幫助自己在語文表達中態度的養成。

研究者在這段期間,內容取材以「課本」為出發點,作為此次行動的主要素 材,在形式與內容的深究上,以說寫結合寫作與文本的連結,真正到自己實際行 動時,才發現原來課堂文本便能如此融入,搭配著日常國文課的時間。

與學生一起進入課堂中成長,是教師主動營造的,與學生協同合作一起創造 每次行動中的改變、進步。透過教師自我省思,主動並且尋求教授給與思考激盪、

105

諍友的辦公室暢談,「知其可為而更為之」,跳出傳統作文教學在趕課迫切中之不 可得,而有所得。重要的是,學生的成長,不能等待。一如王鼎鈞在〈三種成長〉

所言:「光陰是不會停止的。...我們要使品學有進境,不惜不止,這才是一個充 實而圓滿的生命。」

後記:

在我行動一段落的現在,論文撰寫著,而學生即將升上九年級,手邊邊改著 學生在課堂練習以及段考所寫的作文。望著一字一句,一思一想,落在作文格紙 上,自己紅筆劃劃落下,所盼求不是學生每位皆寫作好手,而是擁有基本寫作能 力;然更有能力寫作進好者,也可以在文字中找到自己的文采。

望著學生自己說出自己進步的地方是哪些部分,內心總是欣喜。每次段考後便 是新的文本開始,每次皆遇見一個新的自己,在文本中,找到新發現。

106

107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朱艷英(1994)。文章寫作學──文體知識部分。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李咏吟(1998)。認知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市:心理。

李維譯、Vygotsky, L. S.(2007)。思維與語言。臺北:昭明。

林明進(2007)。作文教室─技巧篇。臺北市:國語日報。

林秋人(2007)。高考議論文和議論性散文全程訓練。福建省:福建教育出版社。

孟瑛如(2003)。營造學障兒的無障礙學習環境。教師天地,125,18-24 。 周慶華(2001)。作文指導。臺北市:五南。

金振邦(1995)。文章體裁辭典。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梁明進(2003)。議論文三要素。(2015 年 10 月 14 日)。取自 http://www.geocities.com/leolmc/w_3elements.html.

高原、孫秉偉(1989)。中學語文各體文章教學法。北京: 專利文獻出版社。

許佩琦(2001)。爭議性文章的閱讀理解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中正大學心理研究所,嘉義市。

張新仁(1992)。寫作教學研究。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

教育部(201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國語文)。臺北:

教育部。2016 年 5 月 14 日取自:http://www.k12ea.gov.tw/ap/sid17_law.aspx 許育健(2002)。語文領域課程實施相關問題初探。教師之友,43(4),8-14。

楊慧文(1999)。大陸義務教育教材之研究-小學語文教科書分析。高雄市:復文。

陳正治(2008)。國語文教材教法。臺北市:五南。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陳弘昌(1991)。國小語文科教學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陳美芳主編(2014)。精進大學寫作指引。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陳淑英(1998)。兒童作文指導。臺北市: 將門出版社。

108

陳海泓(2011)。說明表述方法的閱讀理解教學,教師天地,172,28-36。

陳滿銘(2001)。新式作文瞭望台。臺北:萬卷樓出版社。

陳滿銘(2007)。新式寫作教學導論。臺北:萬卷樓出版社。

唐淑華、林烘煜(2016)。從「透過閱讀而學習」到「透過寫作而理解」—論辨 式寫作在青少年探究「人與己」及「人與他人」大問題上的應用(I)

(II)。行政院科技部人文處 103 年度研究計畫結案報告 (編號:NSC103-2420-H-003-014-MYZ),未出版。

楊居台(2001)。關於小學生作文教學的幾點思考,作文教學,6,28。

鄭雅靜 (2004)。國小國語教科書文體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鄭圓鈴(2006)。國語文基本學力量表的建置。國立台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

2。

蒲基維(2007)。基測作文與三層語文能力。國文天地,264,008-019。

甄曉蘭(2003)。課程行動研究-實例與方法解析。臺北市:師大書苑。

劉宓慶(1998)。文體與翻譯。北京市: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劉孟宇(1989)。寫作大要。臺北市:新學識。

閻金鋒、潘仲茗(1992)。現代教學方法百科全書。河北:河北教育。

羅秋昭(2004)。國語教學附冊第七冊。台南市:南一書局。

謝錫金(1984)。中學生的寫作思維過程。語文雜誌,12,41-54。

謝錫金、關之英、鄧薇先、薜鳳鳴(1995)。小學中文寫作教學法-全語文寫作教 學,教育曙光,35,48-58。

龐緋(2000)。用情感帶動一年級小學生作文起步,作文教學,4,27。

109

二、西文部分

Barbara ,F. C. (2008).The Student Writer Editor And Critic. Boston : McGraw-Hill.

Brown, Mary. T. (2011).Writing Skills. NY:Scott Foresman.

Belcher, D. , Hirvela,A. (2014).The Oral-Literate Connection. Michigan : Univ of Michigan Pr.

Canale &Swain. (1980).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 Applied Linguistics,1,1-47.

Felton, M. K., Herko, S. (2004). From Dialogue to Two-Sided Argument: Scaffolding Adolescents' Persuasive Writing[Monograph]. Journal Of Adolescent & Adult

Literacy, 47(8), 672-683.

Graham,S.(2013).Best Practices in Writing Instruction. Boston : McGraw-Hill.

Guffey, B. B. (2007). The effects of explicit instruction in reading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for expository text instruc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on University ,Tennessee.

Hillocks, G. (2011). Teaching argument writing, grades 6-12: Supporting

claims with relevant evidence and clear reasoning. Portsmouth, NH:

Heinemann.

Kuhn, D. (2008). Education for thinking.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ippold, M. A., &; Ward-Lonergan, J. M. (2010). Argumentative writing in

preadolescents: The role of verbal reasoning. Chil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herapy,

26(3), 238-248.

Phillips, N. (2000). Integrating Speaking and Writing in the Developmental Program.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 Applied Linguistics,1, 1-47.

110

Scooper,S., Patton,R. (2014).Writing Logically, Thinking Critically.

London,England:Longman.

Sandoval, W. A., & Millwood, K. A. (2005).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used of evidence in written scientific explanations.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23, 23-55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四、課堂總結

表並且完成自己的文章修正,

並請學生於下節課寫一篇長篇 議論文-「追求學問的態度」

將文本總結

【第二節課結束】

文本、板書 27

119

120

121

122

PREP 流程表、對話論辨學習單 皆一段落之後,做總結與最後

PREP 流程表、對話論辨學習單 皆一段落之後,做總結與最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