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歷程與省思

第一節 熟悉醞釀期

本研究於 2015 年的 8 月開始構思,至 10 月開始行動,透過課堂議論文形式 的文本分析,帶領學生認識議論文的架構,進而發展出議論文寫作方案。並希望 瞭解經此教學策略過程後,學生在議論文寫作困難的改善情況,與議論文寫作能 力的增進。

由於研究者在本階段第一個月獲得學校通知,將擔任八年級的國文專任班級,

因此乃開始準備課程、熟悉課程,並與指導教授請教關於自己的研究方向,同時 針對議論文教學的資料多方蒐集與整理。

第二個月研究者正式展開本行動研究。為了解學生寫作能力,研究者先檢閱 過去校內各次段考的非選擇題,以及班上的寫作情況,發現學生對於議論文寫作 的確經驗較不足。根據導師提供學生的作文,歸納出段考與平時練習的作文文章 類型皆為抒情文與記敘文,議論文的練習闕如。因此研究者將平日對學生觀察、

國文課堂中的各項表現、作文課堂的各項所思所見,皆記錄下來,作為後續的參

44

45

愛蓮說 總述:「水陸草木」...二句 論點 正:菊「晉陶淵明」句 反:牡丹「自李唐來」二句 正:蓮花「予獨愛蓮」七句 結論 正:「菊」三句、「蓮」二句 反:「牡丹」二句

總結:「噫!菊之愛」等句

圖 4-1-1 中學國文科第三冊第二課〈愛蓮說〉課文結構圖

二、課堂教學:

配合國文課堂進度,此行動階段先帶認識議論文結構、正例反例,預計兩堂 課的時間引導。

(一)認識議論文架構

首先第一節課,研究者以這課作為初步的架構認識,深入引導學生理解與認 識議論文,帶著學生一起標示出此篇文章的主要特色,而此主要特色為「正反例 證」的結構形式。

研究者帶入課文介紹時同時板書寫上「總述、論點、結論」,請學生找出課本 文句並且回答分別屬於「總述、論點、結論」中的哪一項,研究者便寫在黑板上 做圖示作用。待完成如圖 4-1-1 的結構圖後,順勢帶領學生認識議論文架構。

一開始學生不明白議論文形式、正反例證是甚麼,因此研究者在課堂中再進 一步解釋,一個段落後為檢視學生是否以理解,便抽點學生回答問題,引導學生 看文中的正面例子即是蓮花與菊花、反例則是牡丹,作者透過這樣的舉例想要傳 達甚麼概念,研究者一一深入探問學生、引導學生。透過回答,研究者大致掌握 學生的理解情形,以及尚未釐清的部分加以解釋、再說明。

46

(二)引導學生認識正例與反例

進入課文,將生難字詞與文意帶過學生理解後,研究者搭配課堂發問,請學 生表達課文作者旨意、論點內涵、正例與反例的比較等等。由於已經事先了解學 生在七年級時並未練習過議論文,因此藉由這課論述清楚的文言文幫助學生理解。

有了前面課程將整課的生難字詞與文意基礎以外,再加上研究者在黑板上將課文 結構化上並且介紹一遍,學生們普遍已熟知,作者周敦頤為了將論點更加強調,

因此加入了正例與反例來襯托他所要凸顯的自我期許與自喻。

研究者透過提問方式,確認每位學生大致上知道這篇課文的議論架構之後,

於是進入學生最難發揮與理解的「舉出正例與反例」。首先研究者從文本的「花」

著手,問學生所知道的花木的象徵意涵有哪些,盡可能地發表、分享,以及補充 同學的發表,我一方面登記在黑板上,依照學生所述,大致上有正面意涵、負面 意涵兩種。他們所舉手表達的有以下:梅花象徵堅忍不拔、玫瑰象徵愛情、竹子 象徵虛心氣節、松柏象徵長壽或是堅守節操、蘭花清高拔俗、喇叭花是三八、小 草象徵堅強生命力、牆頭草是搖擺不定的人……。研究者進一步詢問學生,如果 要他們選兩種植物分別當作自我期許的正例與反例,他們會怎麼選。學生 S4:

我會選小草,小草平常都見得到,操場上踏來踏去的,他們一樣好好的,比 賽的時候,小草的精神跟我們很像。可是負面的例子,我就不知道怎麼舉了,想 不到對應的植物……。(課堂觀察記錄/20150913S4)S4 很認真想要知道負面的、

象徵中途放棄的植物有哪些,但是想不出來,所以下一個學生舉手,學生 S24:

我會選竹子跟喇叭花(全班哄堂大笑)。竹子是謙虛,喇叭花感覺很吵,那應 該很自大,剛好特質相反。(課堂觀察記錄/20150913S24)S24 覺得要用花代表人 的特質,他希望是這兩樣植物。研究者大致上確認學生都知道周敦頤舉正反例的 模式,請他們藉由文本出發的舉例,他們便很能夠延伸其他花木象徵,只是花木 作為論述舉例,會稍微薄弱,畢竟就像 S4 所言,很多花木象徵意涵並沒有涵蓋各 種人格特質,或許依此來模仿本篇文章或許尚可,但要發展一篇議論文是不容易

47

的。

由課文文本可以發現,論點、正反例舉證、結論是完整的,因此是一篇有完 整架構的議論文。以八年級的程度,大致上由課堂上討論,能清楚認識議論文架 構,但尚未知學生撰寫一篇具有議論架構的文章的能力程度為何。

三、學生課堂反應

和學生討論到,甚麼樣的花木在一般人心目中象徵的意涵為正向的例子、負 向的例子,學生的反應很熱絡,這也是我覺得很新奇的部分。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因為早先我曾聽過許多前輩說過,對於中國古典文學中所謂的象徵,就學生的生 活經驗來說是抽象的、難以理解的,幾乎是憑空就要學生去記哪些植物有哪些象 徵義,所幸我觀察學生的課堂反應,還是相當熱絡的,而且舉手是知無不言,還 有更多屬於他們少女少男所知道的花語呢!因為學生對於花的象徵意涵是熟悉的,

也懂得舉例說明。

四、教學省思

一般而言,文言文的議論文結構完整,容易使學生明白。但由於教學過程中,

研究者急於將議論文架構立刻教給學生,把文意理解交代完畢後,會希望學生可 以馬上知道論點是甚麼、怎麼從論點出發把正例、反例引導出來,反而就在課堂 上學生的舉手表達中可以發現,這是不可能一蹴可幾的。另一方面,文言文架構 明顯,加上研究者黑板上也畫有結構圖,因此對學生而言,理解文言文的議論架 構並不難,但是到了我請學生針對正反例的植物象徵做自己文章論點的選擇,他 們覺得並不容易駕馭,感到困難的原因如以下:對於象徵義放入文章的哪裡、如 何說明、象徵義如何衍伸思考與深入說明,是不理解的(課後訪談/20150913S23),研 究者思考或許是設計的問題本身就有侷限性。

而在這段教學過程中,研究者也在思考,白話的議論文也可以讓學生嘗試去

48

分析其結構,以及文言文與白話議論文比較。主要原因是由於文言文的議論文表 述方式條理清晰、結構分明,許多現場教師與研究者的教學經驗中體會,在分析 結構上,文言文正是因為文句簡練,因此顯得說理清楚,學生也較容易理解其說 理脈絡。然而白話文的議論文表述方式亦不在少數,也是現代人所用之表達方式,

但通常不容易達到像文言文的條理清晰、結構分明,是故有此發想。這樣一來可 以再加深對議論文整體架構的印象,因此研究者有了下次文本的規劃與構想,決 定加入白話文的議論文文本,並與〈愛蓮說〉之結構做比較。

貳、課程單元名稱:〈你該去看花〉

研究者在〈愛蓮說〉課程結束後,便開始構思下一次段考範圍的議論文〈為 學一首示子姪〉。在此之前,針對〈愛蓮說〉課後補充的白話文阿盛〈你該去看花〉, 正好當作是文言文與白話議論文的結構對照與解說。搭配課程進度,預計一堂課 的時間,認識本文主旨、引導學生認識白話的議論文結構,以及比較〈愛蓮說〉

之結構。

一、教材與教學設計

作者阿盛說明在臺灣這塊「終年樹長綠」的土地上,四季、到處都有花,有 些花不必等到屬於那個花的花季,就可以欣賞到,而不論怎麼的心理狀態,花自 有讓人們調適各種心態的作用。研究者事先規劃此課的教學,此文架構與〈愛蓮 說〉不同,正好作為白話與文言的議論文架構對照。

你該去看花 論點:住台灣的愛花的人真是福氣!

論據:正-四季都是花

反-抱怨臺灣無花,不像紐約、巴黎、羅馬街頭到處可買 論證:舉例 作者去花市遊逛體會到了謙虛

類推並鼓勵大家多接近花,各種花帶給人各種感受 圖 4-1-2 中學國文科第三冊第二課補充教材〈你該去看花〉課文結構圖

49

二、課堂教學:

(一)帶領學生認識議論文架構

研究者剛開始引導學生閱讀此篇,說明作者論點以及文章中的舉例,並請學 生回想〈愛蓮說〉的架構,同時畫上本篇文本的結構圖在黑板上,研究者先問學 生這篇文章與結構上哪裡不一樣、哪裡一樣?S16:「一篇白話文、一篇是文言文。」

(全班笑出聲)(課堂觀察記錄/20150920S16)研究者:「是啊!一篇文言一篇白話,很 明顯。但只有這樣嗎?」S21:「可以講(兩篇文章)相同的地方嗎?〈愛蓮說〉

有正反的舉例,這篇文章也有正面與反面的例子。」(課堂觀察記錄/20150920S21)研 究者就這學生的表達內容繼續往下導引,並寫詳細說明:論點建立後,再來就是 言之有據,要有材料作為根據才讓人信服,這就叫做論據,就是課文中的這段「正 -四季都是花;反-抱怨臺灣無花,不像紐約、巴黎、羅馬街頭到處可買」(指引學 生看結構圖與文本並對照)。

(二)引導學生認識論據與論證

(二)引導學生認識論據與論證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