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依附理論目前被廣泛運用於理解人類發展、親密關係及人際互動,而訓練指導也是 教練與運動選手的人際互動歷程。該理論最早由動物行為學家提出銘印期 (period of imprinting) 時即發現「依附」概念的端倪,Harlow (1958) 的恆河猴實驗便驗證了在人 類發展歷程裡存在著「依附關係」,認為依附是對於特定照顧者的某種鏈結,同時說明 依附關係不僅止於滿足生物的生理需求,更重要的意義在透過和主要照顧者互動來滿足

心理需求。然而,不同理論基礎對於依附的概念有著不一樣的闡釋,從精神分析論而言,

0 到 1 歲的嬰兒屬於口腔期,主要照顧者的哺育滿足了嬰兒的口腔快感。因此,嬰兒與 主要照顧者便形成了一種為了滿足生理的「情感依附」(黃于娟,1994)。社會學習論則 從制約、刺激反應連結觀點來定義依附,認為依附行為是一種透過親子雙方彼此不斷強 化制約,所產生的刺激反應行為 (Ainsworth, 1970)。而認知發展論則認為依附與嬰幼兒 的認知發展是一致的 (Bowlby, 1983),其依附行為大約會出現在認知發展階段的感覺動 作期,因此時期嬰幼兒正在發展物體恆存的概念,所以,嬰幼兒對他人或重要他人的離 去,會表現出不同的反應。由此可知,依附行為的概念定義起初在於強調滿足嬰幼兒的 生理需求,隨著嬰幼兒的發展和與外界的接觸,逐漸由生理需求轉變為滿足心理需求,

如 情 感 等 。 而 此 亦 符 合 Ainsworth (1970) 提 出 的 依 附 行 為 發 展 分 成 無 物 期 (an object-less Stage)、轉變期 (a transitional stage)、關係期 (a stage of object relations)。

至此,有關依附理論的真正架構一直到 Bowlby (1983) 對嬰幼兒進行觀察之後才開 始確立,之後,Ainsworth (1970) 提出陌生情境實驗,並進一步將依附行為分為安全型 依附 (secure attachment)、焦慮矛盾型依附 (anxious-ambivalent attachment)、與逃避型 依附 (avoident attachment)(Bartholomew & Horowitz, 1991)等三種型態的依附行為。但 是,由於個體早年的依附關係會影響到其未來的人際關係,日後的學者也延伸用於解釋 成人的人際依附風格,如 Hazan, Shaver, Bartholomew, and Horowitz 等人,都為依附理 論提供更廣泛的見地。研究者茲就 Bowlby 與 Ainsworth 的依附理論、成人依附關係、

依附關係測量方式,以及依附行為相關文獻進行闡釋。

一、依附理論

Bowlby (1983) 為人在幼年早期時,會藉由和主要照顧者之間不斷地互動,形成情 感的連結,並且同時隨著與主要照顧者的分離,出現不同的情緒與行為反應。根據觀察 依附行為是有其階段性的,嬰幼兒在 4 個月至 7-8 個月大時,才學會區分主要照顧者 與陌生人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情緒反應,嬰幼兒會透過微笑、哭泣等動作來試探眼前的 人與他的關係,以辨認出真正照顧他與滿足他的人;到 8 個月之後,嬰幼兒會依賴主要

照顧者,並且開始出現因分離所帶來的焦慮,直到他/她發展出恆存性的概念,瞭解到眼 前的人只是暫時離開了,不是真正消失。

依附行為是為一套行為系統的概念,透過特定行為,吸引著照顧者的注意與接近 (陳淑貞、翁毓秀,2006),並與這些人發展出一套以情感為基礎,獨特且系統化的行為 鍊結,而這些因人而異的情感反應,皆是在互動中發展而來。因此,依附可以說是一種 與生俱來、為求生存的行為,藉由依附行為,個體得以接近能保護他的人,而獲得生存。

之後,Ainsworth (1970) 進一步探究依附關係,以 Bowlby 的觀點為基礎,操弄陌生情 境實驗,觀察年約 1 歲左右的嬰兒、母親與陌生女子之間的關係,分別讓母親與陌生女 子輪流離開嬰幼兒,並觀察嬰幼兒在面對倆人離去與返回的情緒反應。之後,根據觀察 結果將依附行為模式分成為:安全型依附、焦慮矛盾型依附、逃避型依附等三種型態 (Ainsworth;Goldbergd, 2000)。此項實驗發現安全型依附的嬰幼兒當母親離開會出現哭 鬧的反應,直到母親再度回來才停止,並且同時會主動尋求母親的安慰,以平復因分離 帶來的焦慮;焦慮矛盾型依附的嬰幼兒在面對母親離開,同樣會生氣、哭鬧,不同的是 在母親回來時,焦慮矛盾型的嬰幼兒會短暫地尋求母親的安慰,卻又立即遠離母親,不 容易被安撫的反應明顯表現出對母親缺乏信任感;而逃避型依附的嬰幼兒則對母親的離 去與回來毫無反應,也不會企圖吸引和接近母親(Ainsworth)。但是,不論嬰幼兒的依 附模式為哪一種,目的都在於建立屬於自己的安全堡壘,除了降低和解決依附失敗所帶 來的分離焦慮外,也是提供個體向外做探索性的行為,以重新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 (Bretherton, 1992)。

而隨著個體的成長,嬰幼兒時期與主要照顧者互動所形成的依附型態,會逐漸轉變 為內在的認知運作模式,進而影響到與他人的關係。因此,不同依附行為的出現,很重 要的原因之一是伴隨個體認知發展與學習而來的 (鄭居安,1995;洪櫻瑜,1997),這也 是 Bowlby 依附理論中內在運作模式 (internal working model) 的重要概念。所謂的內在 運作模式即指嬰幼兒在和主要照顧者間不斷互動下,嬰幼兒逐漸對主要照顧者有了一定 程度的瞭解與期待,並依據依附對象不同,表現出個別差異,這樣差異行為其中包含認 知與情感成份的運作基模 (Bowlby, 1983;Waters & Waters, 2006)。不過,內在運作模式

的個別差異可分成對他人和對自我兩種模式,前者的模式判斷是依據當嬰幼兒出現依附 行為時,被依附對象是否會給予支持與保護;後者的判斷依據則是嬰幼兒在和依附對象 的互動中,嬰幼兒本身會預期或害怕自己會不會得到幫助。

就依附行為而言,如果重要他人能夠讓他/她滿足生理與情感上獲得需求,他/她就 能得到安全感,自然會對他人會產生信任感;反之,若未得到需求滿足,可能在和他人 建立關係時,容易缺乏信任感。據此,可了解內在運作模式可以說是隱含著強烈的情感 內涵,且關注於人際互動中彼此的關係 (王碧朗,2001)。不過,有些人對於早年形成的 依附類型懷抱質疑態度,認為難道一個人終其一生都不可能改變他/她的依附風格嗎?當 然如果從內在運作模式的角度,將依附風格視為一種基模似乎是如此。因為一個人的內 在運作模式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一部分,會毫無意識的左右自身的行為,依照自己的「預 期」來處理自己與他人間的關係。Egeland and Farber (1984) 亦指出,只要個體早期所處 的環境沒有發生劇烈變動,會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依附風格,而要改變一個已經完全建立 的內在運作模式是相當困難的。正因如此,依附理論也被沿用至成人的人際依附風格的 探討,特別是在成人的親密關係上。

二、成人依附關係

Hazan and Shaver (1987) 為了探求一個人在年幼所確立的依附行為是否同樣延續到

長大成人,假定成人的親密關係為一種依附關係,並根據 Ainsworth (1970) 的理論概 念,以成人為對象進行研究。此研究同樣將成人依附類型分成安全型依附、焦慮矛盾型 依附、逃避型依附等三種型態,認為不同依附類型成人對於親密關係的看法不盡相同,

例如:安全型依附的成人,對於愛情關係是充滿正向與信任的,願意和他人建立親密關 係;焦慮矛盾型依附的成人,則非常渴望和追求愛情,並且希望獲得對等的回報,一旦 沒有獲得相等的回報,就會出現強烈的嫉妒情感;而逃避型依附的成人,對於親密關係 抱持著不確定與不信任感,覺得愛情關係是一段很脆弱的關係。明顯地,可了解安全型 依附的成人對自己是有自信的,相信自己是值得受人喜愛,不論是在面對愛情關係或其 他人際關係上,都是可以維持長久的;焦慮矛盾型依附的成人雖然不斷地追求愛情,卻

覺得真愛難覓,或者是急於和他人建立良好關係,卻又害怕別人誤會自己,在與人相處 上,反而處處顯得小心翼翼;至於逃避型依附的成人則認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可能長 久,因此在面對與情人間關係或其他人際交往時,態度總是存在著疏離、抗拒和冷淡。

概言之,焦慮矛盾型依附和逃避型依附被歸類為「不安全型依附」,而傾向不安全型依 附風格的成人在對他人關係或愛情經驗中,常表現出負向情緒,如嫉妒、生氣、擔憂等 (Simpson, 1990) 。成人依附風格其實不僅影響成人的愛情觀,也影響與他人親密關係的 滿意度,安全型依附的成人對於和他人親密關係明顯有較高的滿意度,不安全型依附風 格的成人則完全相反 (Collins & Read, 1990)。換句話說,不同的成人人際依附風格是會 影響他/她與他人互動關係的品質。

再者,Bartholomew and Horowitz (1991) 則將成人的人際依附風格分為安全型、害 怕型、焦慮型,以及抗拒型四種依附風格類型,並且依據內在運作模式的觀點,將人際 依附風格分別針對自我與他人再加以區分,每一個面向又各自包括正向及負向。而正向 自我模式會傾向自我肯定,認為自己是值得被愛的;負向自我模式則認為自己是無價值 的,無法肯定自己。相對的,正向他人模式面對別人是溫暖的、值得信賴的;負向他人 模式則認為他人是冷漠、拒絕的。因此,安全型依附風格不論在面對自己或他人時,所 展現出來的人際行為多屬於正向,對自己的看法也是正向,樂於和別人親近,有自信、

不會害怕親近別人。害怕型依附與抗拒型依附都屬於不安全型依附風格,所以在和別人 建立關係時,都會怕和別人太親密,差別在於抗拒型依附比逃避型依附的人具有高度的 自我肯定,常給人獨立自主的形象,所以常容易被認為是安全型依附風格;害怕型依附

不會害怕親近別人。害怕型依附與抗拒型依附都屬於不安全型依附風格,所以在和別人 建立關係時,都會怕和別人太親密,差別在於抗拒型依附比逃避型依附的人具有高度的 自我肯定,常給人獨立自主的形象,所以常容易被認為是安全型依附風格;害怕型依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