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根據本研究之發現提出下列建議:

一、實務應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教練領導行為中的「專制行為」對選手的依附行為皆有正向影 響,表示當 UBA 選手知覺到較高的專制行為時,會越傾向對教練的不安全依附;因 UBA 選手皆是高水準、高自主性,所以,UBA 選手會希望教練多採取更多的「訓練與指導」、

「民主行為」、「關懷行為」與「獎勵行為」,才是最合適教練領導行為風格。再者,

研究結果也發現,選手在知覺教練領導行為中的「訓練與指導」平均分數最高,可見 UBA 選手在競技的實際情形下,接收到教練較多的訓練與指導,所以在訓練與比賽中,

希望教練可以適時的給選手適當的訓練與指導,在未來教練也可在此領導行為繼續的延 續下去。然而,本研究依此發現到民主與獎勵行為的平均分數不比訓練與指導和關懷行 為高,由此可知,教練可多以民主與獎勵的方式帶隊,在 UBA 選手希望自己有良好的 表現時,可以獲得教練的獎賞 (例如一個擁抱或擊掌),進而提升運動表現。

另外,研究中也發現,當教練出現「專制行為」時,能有效預測「焦慮層面」與「抗 拒層面」,也就是說,選手知覺到較高教練的此行為,對 UBA 選手來說,會更焦慮與 抗拒,所以未來教練可以嘗試多往關懷與獎賞行為的方式做領導,是否能降低選手的焦 慮與抗拒,來提升運動表現。又,在教練有「專制行為」及「訓練與指導」出現,選手 會感到較多的害怕,由此可見,教練在專制與訓練時間過長,對 UBA 選手而言是有害 怕感的,未來教練可試著多點民主的行為及有效率的在短時間內完成訓練,這樣一來甚

至可以影響選手表現。

二、 未來研究

本研究僅限於大專籃球公開一級的選手做調查,未來的研究是否可增加其他技能水

準或不同的運動項目進行施測,甚至可以將技能水準延伸上至國家隊、職業隊,或者低 技能水準,不僅可以做不同階段以及不同項目間的關係,更可深入探究不同技能水準與 項目的教練領導行為與依附行為對運動表現的關係。

引用文獻

一、中文

王碧朗 (2001)。依附理論-探索人類情感的發展。教育研究資訊,9(3),68-85。

王慶福、林幸台、張德榮 (1997)。人際依附風格、性別角色取向與人際親密能力之評量。

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4,63-78。

何全進 (2001)。籃球選手目標取向、教練領導行為與運動動機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 士論文) 。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李松宜 (2010)。高中職與球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李青芬、李雅婷、趙慕芬 (譯) (1995)。組織行為學。臺北市:華泰書局。(P. R. Stephen, 1994)

林宛曉 (2008)。女子籃球選手知覺交易領導和轉型領導對運動動機、滿足感與退出意圖 之預測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桃園縣。

吳定、陳錦德、黃靖武(譯)(1991)。組織行為:管理的觀點。臺北:順達。(R. Albanse,

& D. D.Van Fleet, 1991)

吳清山 (1991)。學校行政。臺北:心理出版社。

吳清山、林天佑 (2002)。學校組織再造。教育研究月刊,96, 115。

吳國銑 (2000)。我國大專院校運動教練領導行為比較研究。體育學報,28,59-68。

吳慧卿 (1998)。運動教練領導行為、團隊衝突與選手滿意度之影響初探。臺灣師大體育 研究,6,1-18。

吳慧卿 (2001)。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團隊衝突、團隊凝聚力及滿意度關係之實證研 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臺北市。

洪志仁 (2011)。台北市國小排球運動員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及訓練滿意度之 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洪沛綺、郭癸賓、廖俊欽 (2007)。足球教練領導行為之差異研究─以 95 年度足協盃大 學菁英賽為主。大漢學報,22,215-227。

洪嘉文 (1997)。領導形態與工作滿意關係之實證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臺北市。

洪櫻瑜 (1997)。內在運作模式對日常互動的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臺北市。

高三福 (2005)。華人運動團隊信任:教練與運動員互動之探究。大專體育學刊,7(3),

115-126。

馬君萍 (1999)。女子排球運動員知覺教練領導行為、知覺運動動機氣候、滿意度和內 在動機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孫頌賢、修慧蘭 (2007)。成人依附的測量:成人世界中的不同依附對象的測量差異與關 連。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31-51。

郭建志 (1995)。管理學導論。臺北市:華泰。

許韶玲 (2003)。督導者知覺受督導者影響諮商督導過程之因素。應用心理研究,18,

113-144。

張潤書 (1995)。行政學。臺北:三民書局。

翁志成 (1998)。運動訓練管理。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于娟 (1994)。性別、依附風格與自我坦露、幽默、撒嬌之關係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黃士魁 (2000)。我國甲組成棒球員訓練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 化大學,臺北市。

黃心蒂 (2010)。體操選手知覺教練選手關係、運動動機、運動表現及主觀安適感之關係 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黃金柱 (1980)。國家級運動教練領導行為之調查研究。體育學院論叢,1(2), 33-62。

黃英哲、季力康 (1994)。運動動機氣候與自覺能力對賽前狀態焦慮和滿足感的相關研 究。體育學報,18,321-332。

黃寶雀 (2001)。影響教練領導行為的因素及其相關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國立體育 學院,桃園縣。

梁玉秋、曾慶裕 (1999)。臺灣業餘甲組棒球團隊成績表現與總教練領導行為之關係 研究。中華民國大專院校八十八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183-188。

莊雅茜 (2010)。領導風格、組織特性與員工創造力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南台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臺南市。

莊豔惠 (1997)。教練領導行為對團隊凝聚力及內在動機的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 體育學院,桃園縣。

湯慧娟、宋一夫 (2004)。教練家長式領導、團隊文化價值觀對團隊承諾之影響研究。體 育學報,36,119-130。

楊志顯 (1998)。大學運動選手背景特性對教練領導行為重要性認知之影響。中華民國 大專院校八十七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325-331。

楊書毓、連廷嘉 (2008,10 月)。督導歷程中受督導者依附行為與督導效能知覺之關係 研究。論文發表於臺灣輔導與諮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彰化市。

楊純碧 (1998)。教練領導行為對團隊氣氛與教練─選手關係滿意度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廖主民 (1996)。教練行為描述。臺灣師大體育研究 (復刊號),2,69-83。

劉上嘉 (2008)。組織文化、主管領導風格與組織創新績效的關係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連廷嘉 (2008)。諮商督導工作同盟關係與受督導者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新竹教育大學教 育學報,25(2),33-63。

陳玉娟 (1995)。臺灣地區游泳教練領導行為與選手成績表現及滿意度關係之研究 (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其昌 (1993)。排球教練領導行為對團隊凝聚力的影響暨驗證運動情境領導理論之研 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陳金定 (2009)。移情現象之驗證:運動選手親子依附與教練-選手關係之因果模式探討。

教育心理學報,40(3),363-384。

陳宛渝 (2010)。籃球選手知覺教練-選手關係對衝突處理型態及滿意度預測之研究 (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陳益祥 (2010)。華人教練-選手關係與溝通的量表建構及相關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博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淑貞、翁毓秀 (2006)。非行少年依附,解釋風格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輔導與諮 商學報,28(1),29-49。

陳景星 (1996)。教練領導的智慧與哲學。國民體育季刊,25(4),20-27。

陳鈺芳、高三福 (2007)。教練領導行為一致性對運動員滿意度之影響-領導信任的中介 效果。體育學報,40(2),51-61。

賴世堤 (2001a)。高中(職)田徑教練領導行為之研究。體育學報,30,185-194。

賴世堤 (2001b)。大專田徑選手偏好的教練領導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 院學 報,9,91-103。

盧俊宏、廖主民、季力康主譯 (2008)。運動社會心理學。師大書院,台北市。

賴雅純 (2006)。成人依附類型與人際衝突事件及其衝突知覺與解決策略對大學生憂鬱的 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蔡育佑、高俊傑、邱紹一 (2001)。籃球教練領導行為之研究。2001年國際運動教練科 學研討會論文集,441-459。

蔡秀玲、吳麗娟 (1998)。不同性別大學生的依附關係、個體化與適應之關係。教育心理 學報,30(1),73-90。

謝玲玉 (2000)。由兒童期與成人期依附關係探討婦女憂鬱與焦慮之共病 (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蔣憶德、陳淑滿、葉志仙 (2001)。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體育學報,

30,195-206。

鄭志富、方明營 (1993)。大專院校足球教練領導行為與運動員滿意度關係之研究 (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鄭志富 (1995)。運動教練領導行為模式分析。臺灣師大體育研究 (復刊號),1,75-89。

鄭志富 (1997a)。運動教練的領導行為研究取向。中華體育季刊,11(1),22-31。

鄭志富 (1997b)。運動領導量表 (中文版) 之編製,運動教練領導行為研究。臺北市:師大書院,頁 45-47。

鄭志富、蕭嘉惠、牟鍾福 (1997)。運動領導量表(中文版)編製研究。台灣師大體育研 究 (復刊號),3,頁 101-120。

鄭志富 (2004)。體育行政與管理。臺北市:師大書苑。

鄭居安 (1995)。成人依附量表之編製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醫學院,高雄市。

鄭松益 (2001)。臺灣地區高中排球教練領導行為與選手滿意度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 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鄭敏雄 (1992)。大專院校教練領導行為與運動員滿意度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羅虞村 (1987)。領導理論研究 (三版)。臺北:文景書局。

蕭嘉惠、黃明玉(1998)。多元領導模式驗證研究—以花蓮縣大專院校為例。體育學 報,25,71-80。

二、英文

Ainsworth, M. D. S., & Bell, S. M. (1970). Attachment, exploration, and separation:

Illustrated by the behavior of one-year-olds in a strange situation. Child Development, 41(1), 49-67.

Antonini Philippe, R., & Seiler, R. (2006). Closeness, co-orientation and complementarity in coach-athlete relationships: What male swimmers say about their male coaches.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7(2), 159-171.

Barrow, J. C. (1977). The variables of leadership: A review and conceptual framework.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2), 231-251.

Bartholomew, K., & Horowitz, L. M. (1991).Attachment styles among young adults: A test of a four-category mode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1(2), 226-244.

Bartholomew, K., & Shaver, P. R. (1998). Methods of assessing adult attachment. In J. A.

Simpson & W. S. Rholes (Eds.), Attachment theory and close relationship (pp. 25-45).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Bass, B. M. (1985). Leadership and performance beyond expectation. New York: Free Press.

Bass, B. M., & Avolio, B. J. (1994). Improving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through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Thousand Oaks, CA: Sage.

Bennett, C. S. (2008). Attachment-informed supervision for social work field education.

Clinical Social Work Journal, 36(1), 97-107.

Bennett, S., & Saks, L. V. (2006). A conceptual application of attachment theory and research to the social work student-field instructor supervisory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42(3), 669-682.

Bennis, W. (1984). The four competencies of leadership.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38(8), 14-19.

Bompa, T. O. (1999). Periodization: Theory and methodology of training (4th ed.).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Bowlby, J. (1983). Attachment. New York: Perseus Books.

Bowlby, J. (1988). A secure base: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attachment theory. London:

Routledge.

Bretherton, I. (1992). The origins of attachment theory: John Bowlby and Mary Ainsworth.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8(5), 759-775.

Bryman, A. (1992). Charisma and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London: Sage.

Burke, M. (2001). Obeying until it hurts: Coach-athlete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the philosophy of sport, 28(2), 227-240.

Burns, J. M. (1978). Leadership. New York: Harper & Row.

Carron, A. V., Brawley, L. R., & Widmeyer, W. N. (1998). The measurement of cohesiveness in sport groups. In Duda, J. (Ed), Advances in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measurement. (pp. 213-226). Morgantown, WV: Fit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elladurai, P. (1978). A multidimensionai model of leadership (Unpublished Doctor De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aterloo, Ontario.

Chelladuai, P. (1980). Leadership in sport organization. Canadian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Sciences, 5, 266.

Chelladurai, P. (1990). Leadership in sport: A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21, 328-354.

Chelladurai, P. (1984). Leadership in sports. In J. M. Silva & R. S. Weinberg (Eds.), Psychology foundations of sport (pp.329-339). IL: Human Kinetics Publishers.

Chelladurai, P. (1993). Leadership. In R. N. Singer, M. Murphry, & L. K. Tennant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sport psychology. (pp.647-671). New York, NY: Macmillan.

Chelladurai, P. (1999).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sport and recreation.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Chelladurai, P., & Carron, A. V. (1978). Leadership. Ottawa: Canadian Association for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

Chelladurai, P., & Carron, A. V. (1983). Athletic maturity and preferred leadership.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5, 371-380.

Chelladurai, P. & Haggerty, T. R. (1978). A normative model of deci-sion styles in coaching.

Athletic Administrator, 13, 6-9.

Chelladurai, P., & Saleh, S. D. (1978). Preferred leadership in sports. Canadian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Sciences, 3, 85-92.

Chelladurai, P., & Saleh, S. D. (1980). Dimensions of leader behave-ior in sports:

Development of a leadership scale.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2, 34-45.

Chelladurai, P., Haggerty, T. R., & Baxter, P. R. (1989). Decision style choices of university basketball coaches and players.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11, 201-215.

Chelladurai, P., Imamura, H., Yamaguchi, Y., Oinuma., Y.,& Miyauchi, T. (1988). Sport leadership in a cross-nation setting:The case of Japanese and Canadian University

athletes.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10, 374-389.

athletes.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10, 374-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