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專籃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依附行為對運動表現之預測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大專籃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依附行為對運動表現之預測"

Copied!
9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 運動競技系 碩士學位論文. 大專籃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 與依附行為對運動表現之預測. 研 究 生:蘇芷筳 指導教授:梁嘉音 中華民國 105 年 6 月 中華民國臺北市.

(2) 大專籃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依附行為對運動表現之預測 2016 年 6 月 研 究 生:蘇芷筳 指導教授:梁嘉音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 103 學年度大專校院籃球聯賽公開一級教練領導行為與依附行為對 運動表現之預測。以有晉級 103 學年度大專校院公開組男、女第一級決賽之 14 隊伍的 籃球選手為對象。在經徵得同意後,以「教練領導行為量表」、「運動選手依附行為量 表」與「運動表現量表」測量選手知覺的教練領導行為、依附行為與運動表現,共計發 放有 252 份,有效問卷為 189 份,所得資料經描述性統計、皮爾遜積差相關、獨立樣本 t-test、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和多元迴歸進行分析。結果顯示:(一) 103 學年度 UBA 公開一 級籃球選手在教練領導行為中知覺到較多的「訓練與指導」(M = 5.43 ± 1.05),而「專 制行為」(M=4.28 ± .83) 最低;在依附行為中,以「抗拒層面」(M = 4.25 ± .91) 構面最 高,則「害怕層面」(M = 3.31 ± 1.16) 構面為最低;在運動表現則偏低(M = 3.84 ± 1.73)。 (二) 103 學年度 UBA 公開一級籃球選手的教練領導行為中的「訓練與指導」、「民主行 為」、「關懷行為」、「獎勵行為」僅與「害怕層面」呈負相關,而「專制行為」與依 附行為中的三個構面皆呈正相關,又「民主行為」與「焦慮層面」呈正相關;另在教練 領導行為中的「關懷行為」與「運動表現」呈正相關之外,其餘四個構面皆無;而依附 行為與運動表現也無相關。(三) 103 學年度 UBA 公開一級籃球選手的教練領導行為中的 「專制行為」、「獎勵行為」、依附行為和運動表現在性別有差異,而「訓練與指導」、 「民主行為」、「關懷行為」、「獎勵行為」及依附行為中的「害怕層面」在年齡和每 週訓練時數有差異,而依附行為中的「抗拒層面」在位置有差異,「關懷行為」、「獎 勵行為」在指導時間有差異。 (四) 103 學年度 UBA 公開一級籃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 為的「專制行為」能正向預測「焦慮層面」、「抗拒層面」;而「專制行為」、「訓練 與指導」能正向預測「害怕層面」。(五) 103 學年度 UBA 公開一級籃球選手知覺教練領 導行為僅有「關懷行為」能正向預測運動表現。(六) 103 學年度 UBA 公開一級籃球選手 知覺依附行為皆未能有效預測運動表現。. 關鍵詞:籃球、教練領導行為、依附行為、運動表現、UBA iii.

(3) The predictive utility of perceived coach leadership and attachment behavior on sport performance among collegiate basketball players. June, 2016 Author: Chin-Ting Su Advisor: Chia-Yin Liang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predictive utility of coach leadership behavior and attachment behavior on sport performance among collegiate basketball players. Participants were 189 basketball player recruited 13 basketball teams who competed at the Division- I University Basketball Association (UBA) in 2014-2015. After received the informed consent from players, they were requested to complete Coach Leadership Behavior Questionnaire, Attachment Behavior Scale and Sport Performance Scale which assessed their perception of coach leadership behavior, attachment behavior and sport performance. After the data collection, descriptive statistics, Person’s correlations, independent sampling t-test, one-way ANOVA, simple linear regress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es were used to analyze data.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1) Collegiate basketball players were perception more training and instructional behavior (M = 5.43 ± 1.05) and least autocratic behavior in the coach leadership behavior. Dismissing attachment and preoccupied attachment were showed median degree, but fearful attachment was low. Sport performance was showed low degree. (2) “Training and instructional behavior”, “democracy behavior”, “social behavior” and “positive behavior” were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fearful attachment” in attachment behaviors. “Autocratic behavior” wa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attachment behaviors. “Democracy behavior” wa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preoccupied attachment” in attachment behaviors. In addition to “positive behavior” wa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sport performance, the other four were not. The attachment behaviors was no associated with sport performance. (3) The democracy behavior, positive behavior, attachment behaviors and sport performance were foun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gender. The training and instructional behavior, democracy behavior, social behavior, positive behavior and preoccupied attachment were foun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age and training hours. The dismissing attachment was foun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play position. The social behavior and positive behavior were foun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instructional time. (4) “Autocratic behavior” in the coach leadership behavior positively predicted “preoccupied attachment” and “dismissing attachment”. “Autocratic behavior” and ”training and instructional behavior” were positively predicted “fearful attachment”. (5) “Social behavior” could positively predicted sport performance. (6) Attachment behavior could not predict sport performance. Key word: Basketball, coach leadership behavior, Depend behavior, Sport performance, UBA iv.

(4) 謝 誌 研究所起初逕讀碩士班是在家人的鼓勵與建議下報考,雖然在第一階段時未能順 利考取,即在努力準備和刻苦的研讀之下,終在第二階段考上。 歷經碩士課程修習期間,發現自己無論在研究議題的理論基礎、研究法與統計, 以及研究發表的口頭呈現上有許多不足之處,然而這一路走來雖然艱辛,不過卻覺得 很踏實,而我最感謝還是我的指導教授,不嫌棄也一直很有耐心的教導我,及給我意 見,一步一腳印的教我該如何去寫與做修正,另外,也要謝謝林啟賢老師與楊梓楣老 師兩位口試委員,提供許多寶貴的建議,方能順利完成論文。 再者,本身除了學生身分之外,並在外兼課與擔任本校女子乙組籃球隊的教練, 是故,必須一邊寫論文一邊工作,期間也要感謝球隊裡面有幾位比我年長也是碩班的 球員一直督促我,只要一有時間定會找我去圖書館,總是坐上好幾個小時,甚至一整 天待在圖書館,過程中雖辛苦,但知道都是必經的過程,但是只要忍一下時間很快就 過了,同時也要謝謝母校的老師,時常關心我的狀況,學生念茲在心。 此外,也要感謝願意配合填寫問卷完成本論文的十三所大專校院的參與者,因有 你們所提供的資料,才能順利完成。 最後也要感謝我的家人,阿嬤、爸媽、姊姊、妹妹、弟弟和表妹,謝謝你們總在 我支撐不下去給予我鼓勵與支持,使得我能堅持下去,最終順利完成論文。. 蘇芷筳. 謹誌. 2015 年 6 月. v.

(5) 目. 次. 口試委員與系主任簽字之論文通過簽名表…………………………………………………i 論文授權書……………………………………………………………………………………i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iv 謝誌……………………………………………………………………………………………v 目次……………………………………………………………………………………………vi 表次……………………………………………………………………………………………ix 圖次……………………………………………………………………………………………x.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問題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6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8 第五節 名詞解釋…………………………………………………………………8 第六節 研究重要性………………………………………………………………9. 第貳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教練領導理論……………………………………………………………11 第二節 教練領導行為相關文獻…………………………………………………20 第三節 依附行為與相關文獻……………………………………………………23 第四節 本章總結…………………………………………………………………35. 第参章 研究方法……………………………………………………………37 第一節 研究架構…………………………………………………………………37 第二節 研究對象…………………………………………………………………37 第三節 研究工具…………………………………………………………………38 第四節 研究流程…………………………………………………………………40 vi.

(6) 第五節 資料處理…………………………………………………………………41. 第肆章 結果…………………………………………………………………43 第一節 教練領導行為、依附行為與運動表現之現況…………………………43 第二節 教練領導行為、依附行為與運動表現之關係…………………………44 第三節 各變項在背景變項之差異情形…………………………………………45 第四節 教練領導行為對依附行為之預測情形…………………………………51 第五節 教練領導行為對運動表現之預測情形…………………………………53 第六節 依附行為對運動表現之預測情形………………………………………53. 第伍章 討論…………………………………………………………………54 第一節 教練領導行為、依附行為與運動表現之關係…………………………54 第二節 各變項在背景變項之差異情形…………………………………………55 第三節 教練領導行為對依附行為之預測情形…………………………………56 第四節 教練領導行為對運動表現之預測情形…………………………………56 第五節 依附行為對運動表現之預測情形………………………………………57. 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58 第一節 結論………………………………………………………………………58 第二節 建議………………………………………………………………………59. 引用文獻………………………………………………………………………61 一、中文部分………………………………………………………………………61 二、英文部分………………………………………………………………………67. 附錄……………………………………………………………………………76 附錄一、問卷同意書(教練領導行為量表) ………………………………………76 附錄二、問卷同意書(選手依附行為量表) ………………………………………77 附錄三、參加者須知及同意書……………………………………………………78. vii.

(7) 附錄四、基本資料…………………………………………………………………79 附錄五、教練領導行為量表………………………………………………………80 附錄六、運動選手依附量表………………………………………………………82 附錄七、運動表現量表……………………………………………………………84. viii.

(8) 表. 次. 表 1 國內領導定義表………………………………………………………………………11 表 2 國外領導定義表………………………………………………………………………11 表 3 領導理論的演變與研究趨勢表………………………………………………………13 表 4 1950 年領導行為相關研究表…………………………………………………………14 表 5 三種運動情境領導模式之比較………………………………………………………16 表 6 運動領導量表之向度…………………………………………………………………19 表 7 男生晉級隊伍與人數一覽表…………………………………………………………38 表 8 女生晉級隊伍與人數一覽表…………………………………………………………38 表 9 各變項之描述統計表…………………………………………………………………44 表 10 各變項之間的簡單相關矩陣…………………………………………………………48 表 11 教練領導行為在背景變項的 t 考驗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49 表 12 依附行為在背景變項的 t 考驗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50 表 13 運動表現在背景變項的 t 考驗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51 表 14 教練領導行為對「依附焦慮」之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52 表 15 教練領導行為對「依附害怕」之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52 表 16 教練領導行為對「依附抗拒」之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52 表 17 教練領導行為對「運動表現」之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53 表 18 依附行為對「運動表現」之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53. ix.

(9) 圖. 次. 圖 1 運動領導的多元模式………………………………………………………………18 圖 2 成人依附模式………………………………………………………………………30 圖 3 研究架構圖…………………………………………………………………………37 圖 4 研究流程圖…………………………………………………………………………41. x.

(10) 第壹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了解 103 學年度大專校院甲一級籃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依附行為 與運動表現的現況,並進一步探究教練領導行為與依附行為對運動表現之預測。在此, 本章內容分為:第一節、問題背景;第二節、研究目的;第三節、研究問題與假設;第 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第五節、名詞解釋;以及第六節、研究的重要性。. 第一節 問題背景 在運動競技場上,當選手或運動團隊在比賽之際的優劣表現,運動教練往往被認為 扮演重的角色,甚至是為團隊內的靈魂人物與領導者。因此,運動團隊的訓練僅在於要 求體能、技能與戰略的應用,甚至團隊凝聚力都不容忽視 (蔣憶德、陳淑滿、葉志仙, 2001)。由此可見,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在運動競技心理學領域中是相當受到重 視的議題。Barrow (1977) 對於領導之定義,係指影響個人與團體朝向目標努力的行為 過程;而領導有幾個主要關鍵性的概念,首先,領導者需以個人層次處理運動員問題, 並將團體形態塑造成一個團隊,再者,領導是領導者的行為和行動的歷程;團隊中人與 人之間的溝通、互動為必然之過程,相對領導的溝通能力就十分重要;最後,即領導和 運動成就關係緊密,領導的目的是讓團隊成員往成功之路邁進,領導者需影響、激勵隊 員達成設定的目標。教練領導行為意指教練在影響選手和引導選手達成既定目標之過 程,所展現出來的各種行為。而有關教練領導行為模式,最為廣泛被運用的是由 Chelladurai (1999) 提出的多層面領導模式,該模式三個前置因子分別為情境、領導者與 成員特質影響領導者行為,進而影響表現和滿意度。所以,教練如何帶領團隊朝目標前 進是為一個重要課題,而教練是需要與選手必須透過相互信賴、攜手合作、激發運動員 的潛能。 此外,一般在探究教練領導議題,團隊凝聚力是為相當重的變項,研究發現當運動 員知覺教練的領導行為較為明顯時,亦會使團隊的凝聚力提升 (Westre & Weiss, 1991)。 Carror, Brawley and Widmeyer (1998) 對凝聚力的定義,旨在反應團隊緊密結合,保持團 1.

(11) 結,以追求團隊工具目標,以及滿足隊員間情感需求的動態過程。在 Carron et al., (1998) 的運動團隊凝聚力模式中,四個前置因子分別為環境、個人、領導和團隊等四個因素, 而這些因素會影響團隊凝聚力,進而影響團體和個別的結果 (Weinberg & Gould, 2007)。由前述文獻之敘述,可了解教練領導與團隊凝聚力影響的先後順序,領導因素 為團隊凝聚力的前置因子。不過,團隊表現、滿意度和團隊凝聚力,亦是影響教練以後 的領導行為。 再者,追求優異的運動成績表現向來是所有從事運動人員所關注的議題,而運動成 績提昇的關鍵因素,除了需要周詳的訓練計劃外,舉凡技術指導、運動訓練、戰術應用、 選手心理的掌握、教練領導行為及運動團隊的經營管理皆有相互影響 (翁志成,1998; 陳景星,1996;鄭志富、蕭嘉惠、牟鍾福,1997;Bompa, 1999 ; Chelladurai, 1993)。許 多運動教練領導行為的研究指出,選手個別的背景變項差異,包括不同訓練時間、每週 不同練習天數與不同運動成就,均會影響選手知覺不同的教練領導行為 (吳國銑, 2000;蔡育佑、高俊傑、邱紹一,2001;賴世堤,2001;蕭嘉惠、黃明玉,1998),由 此發現,領導者行為特質與選手特質的不同交互作用,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團隊成績表現。 再者,有關團隊成績表現與教練領導行為的研究中,Chelladurai (1978) 研究結果發 現,當選手喜歡的教練領導與教練實際行為表現一致時,滿意度會提高,且教練的獎勵 行為會激勵選手進而提升其成績表現;Weiss and Friedrichs (1986) 以美國大學籃球選手 為調查對象,研究發現選手知覺教練的領導行為與成績表現會相互影響;Gordon (1986) 以足球選手為研究對象,結果發現常獲勝的團隊,選手知覺教練有較高的訓練與指導、 專制、關懷與獎勵行為。陳玉娟 (1995) 的研究指出,喜歡與知覺游泳教練領導行為在 不同最高運動成就的游泳選手中,並未達到顯著差異;而梁玉秋與曾慶裕 (1999) ,以 甲組棒球團隊成績表現與總教練領導行為進行研究,結果顯示團隊成績表現與教練領導 行為有顯著的差異,其中又發現第 4 名至第 6 名的隊伍知覺教練有較低的專制行為,第 7 名至第 9 名的隊伍則知覺教練有較高的專制行為,又黃士魁 (2000) 研究指出,選手 對訓練滿意度與否,除了直接影響本身的訓練熱忱、訓練士氣、訓練動機、訓練成效及 團隊認同外,也間接影響團隊成績,由此可見教練領導行為對運動表現影響甚鉅。 2.

(12) 此外,當教練領導與選手形成相互作用,在長期被觸動與運作之下,兩者間在某種 程度上會產生依附關係 (陳金定,2009),而根據 Bowlby (1988) 指出,依附意指個人對 於尋求重要他人親近、撫慰的內在驅力,依附行為則是個體對於親近特定對象所維持的 穩定傾向。然而,有關依附關係的探究,最早期源自於 Bowlby 1969-1980 年對嬰兒與主 要照顧者之間情感的觀察,依此創立了依附理論,該理論主要在解釋由嬰兒與主要照顧 者 (通常指母親) 之間的情感互動關係,所以一般嬰兒會極力地親近成熟的個體,以獲 得保護,因此,當嬰兒與主要照顧者能發展安全依附關係時,將使他們獲得自我效能, 並據此逐漸內化成一套心理表徵,衍生為內在運作模式,使之有效的融入環境之中 (Feeney & Noller,1996)。直至 1980 年代,依附關係研究逐漸拓展到成人依附情感上 (Bartholomew & Shaver, 1998),發現成人的依附行為與其幼時與父母相處的經驗有關, 並發現個體早期與父母的依附關係也會影響其為人父母後與子女的互動,使得依附風格 代代相傳。 今日學者大多認為嬰幼兒早期與主要照顧者的依附關係會形塑其對於自我與社會 的信念,影響其成人後的人際關係,即使是功能良好的成人,也會尋求親近重要他人以 增進自身的安全感。Holloway (1995) 觀察心理諮商督導與受督導者之間的關係,發現 督導關係中的人際結構包括權力和投入的層面,而督導中的權力來自於督導員對受督導 者具有評量的功能及責任,並不可避免形成上下的階級之分;而投入則可視為一種親密 關係,包含了個人以他人作為自我認可的程度標的,也就是所謂的依附關係。由此可見, 督導員和受督導者共同決定了彼此的權力分配情形或依附程度,而安全的督導關係正是 建立在督導者是否能夠理解受督導者在督導中所發出的依附線索,並給予適當的回應 (Bennett, 2008)。另外,Pistole and Watkin (1995) 假定受督導者的依附風格會影響督導 的成效,建議把依附理論視為督導理論之補充。隨後許多研究者已將依附理論運用在督 導過程中,將之視為影響督導同盟的因素之ㄧ,同時也發現其對於督導關係有顯著預測 力(Neswald-McCalip, 2001; Kim & Birk, 1998)。隨後,亦許多研究支持了 Pistole and Watkin (1995) 的推論,運用依附理論來理解督導中的互動關係,發現安全的依附關係 有助於建立穩固的督導同盟 (Bennett, 2008; Bennett & Saks, 2006; Foster, Lichtenbery, & 3.

(13) Peyton, 2007; Neswald-McCalip, 2001),而督導同盟關係是影響督導效能及督導滿意度的 重要因素 (連廷嘉,2008),當督導的關係處在穩固且在溫暖、支持的環境中,受督導著 的焦慮及抗拒會隨之而降,更能以開放的態度面對挑戰、積極的學習,督導成效自然提 升。除了受督導者需仰賴督導者的專業滋養,彼此的互動所產生的溫暖與支持的關係也 是決定督導效能的關鍵,然而督導雙方建立關係的能力與模式,需視其督導風格與依附 風格而定。其中 Foster et al. (2007) 進一步比較了受督導者對督導者與受督導者對重要 他人的依附關係,研究發現即使依附對象不同,但是,受督導者對督導者、重要他人的 依附風格是類似的,主要是因為每個人都有其內在依附運作模式,就算督導者並不是受 督導者的父母,不完全符合原來依附對象的定義,但在面臨不熟悉的環境時,督導過程 中的挑戰也可能活化新手諮商師的依附系統,使其尋求督導者的支持,獲得安全感 (Bennett, 2008)。 然而,在運動團隊中教練與選手之間互動關亦隸屬於一種人際關係,並加以探究其 間關係的優劣會相互影響兩者之間的行為反應,如相關研究 (陳益祥,2010;Jowett & Cockerill, 2003; Poczwardowski, Henschen, & Barott, 2002; Wylleman, 2000) 即指出兩者 之間的相互信任、尊重、支持、合作、溝通和了解,是促進選手成功表現與滿意最重要 的因素,反之,若兩者缺乏信任、缺乏尊重、過度專斷、盲目服從,以及口頭、性別、 和身體上剝奪,會貶低教練和選手的心理康寧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黃心蒂, 2010;Burke, 2001; Jowett, 2003; Nielsen, 2001; Ogilvie, 1995)。依此,Jowett and Lavallee (2007) 認為教練與選手的關係是一位教練和一位選手的認知、情感、和行為互相關聯, 且互為因果關係的情境,又 Lorimer and Jowett (2009) 以 120 位教練和選手為受測對象, 並針對教練與選手關係的移情準確度、後設認知與滿意度進行探究,研究結果發現教練 與選手對於彼此的移情準確度是呈現正向的關係,教練與選手關係之間的後設認知是有 達顯著相關,進而影響選手的滿意度,依此提出教練與選手關係之間,彼此的認知程度 較高時,可能會有較高的滿意度。換而言之,教練與選手之間的認知、情感與行為會因 訓練過程中,發展出一種親密又高度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關係,所以教練與選手互動 關係的品質優劣將會影響運動表現與彼此的滿意度 (高三福,2005;陳宛渝,2010;陳 4.

(14) 鈺芳、高三福,2007;湯慧娟、宋一夫,2004;Chelladurai, 1990; Jowett, 2003; Jowett & Cockerill, 2003; Jowett & Meek, 2000; Jowett & Poczwardowski, 2007)。此外,亦有研究顯 示,教練與選手的關係可能是為影響其運動動機和運動表現最重要的因素 ( Mageau & Vallerand, 2003)。在教練部分,教練與選手關係的優劣,對於選手的身體自我概念,如 動作技能、體型、生理狀態、心理能力及整體表現等,皆具有深厚的影響力 (Jowett & Cramer, 2010);而在選手方面,選手知覺擁有教練的自主支持行為時,該環境所塑造的 參與動機較高,有助益於提升面臨比賽時的動機,進而正向影響運動表現 (Gillet, Vallerand, Amoura, & Baldes, 2010)。據此,教練與選手在競賽與平時的互動模式將影響 其運動的最後表現,而藉由教練與選手之間的互動與合作,培養並維持良好的互動關 係,便能增進選手的運動表現,使其成為頂尖優秀的選手 (Antonini Philippe & Seiler, 2006)。 綜合上述,雖然教練與選手之間的認知、情感與行為,因透過訓練過程中,發展出 一種親密又高度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關係,而兩者互動關係的品質優劣進而影響運動 表現與彼此的滿意度,不過,其中卻忽略選手個人際依附風格的差異所展現出的依附行 為,可能也會妨礙領導過程,教練與選手的關係及問題,同樣地,教練領導行為中,也 闡釋情境、教練與選手特質等三方面交互的影響,可是其中選手特質中,也未考量選手 個人依附風格此一變因。自諮商領導系統中,在督導之初,受督導者多少會帶著特定期 待進入一段督導關係中,而這些期待可能是來自過去督導經驗的結果,或來自其他正 式、非正式的關係經驗 (Holloway, 1995)。而這些「過去的經驗」會讓不同的受督導者 在督導過程表現不同的人際行為,也間接影響督導效能。舉例來說,受督導者的焦慮來 源可能有對督導過程的陌生、被評量的焦慮、表現的焦慮與對督導者所抱持的期待,或 是一些其他個人議題 (蔡秀玲、吳麗娟,1998;許韶玲,2003)。對一個人際風格屬於焦 慮依附風格的受督導者卻可能會將焦慮的負向感受放大,此類型的受督導者在督導關係 中,經常憂慮督導者對他的觀感與評價不好,而積極的討好迎合督導者,因此為了降低 焦慮,受督導者會採取一些因應策略,這些因應策略又可能會變成阻礙受督導者的學習 與督導效能,如此的阻礙行為即被稱為抗拒 (resistance)。當然,也有研究者針對抗拒行 5.

(15) 為與受督導者人際依附風格進行研究,發現兩者亦有相關性,也就是說受督導者的抗拒 行為可能是受到早年經驗影響 (Johnson & Buboltz, 2000),儘管這項論點並沒有研究者 做過相關實證研究,人際依附理論也為抗拒行為提供了另一種詮釋角度,這也間接說明 受督導者的人際依附風格在督導關係中佔有重要的份量,及會影響督導效能。依此,本 研究假定領導是為一種人際互動的歷程,而人際之間的互動又受督導個體自人際依附風 格的影響,若從此角度切入,或許人際依附風格理論可為教練領導關係提供另一個不一 樣的研究議題,是故,本研究將以籃球選手為研究對象,進一步探究教練領導行為與依 附行為對運動表現之預測。.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問題背景,本研究的目的如下: 一、瞭解 103 學年大專校院籃球聯賽公開一級籃球選手知覺的教練領導行為、依附行為 與運動表現之現況。 二、探究 103 學年大專校院籃球聯賽公開一級籃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依附行為與 運動表現之間關係。 三、比較分析 103 學年大專校院籃球聯賽公開一級籃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依附行 為以及運動表現在不同背景變項的差異情形。 四、探討 103 學年大專校院籃球聯賽公開一級籃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對依附行為的 預測情形。 五、探討 103 學年大專校院籃球聯賽公開一級籃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對運動表現的 預測情形。 六、探討 103 學年大專校院籃球聯賽公開一級籃球選手的依附行為對運動表現的預測情 形。.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基於上述的問題背景,本研究欲探討的研究問題如下: 6.

(16) 一、研究問題 (一) 103 學年大專校院籃球聯賽公開一級籃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依附關係與運動表現 之現況為何? (二) 103 學年大專校院籃球聯賽公開一級籃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依附關係與運動表現 之間的關係為何? (三) 103 學年大專校院籃球聯賽公開一級籃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依附關係與運動表 現,在不同背景變項之差異情形為何? (四) 103 學年大專校院籃球聯賽公開一級籃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是否能有效預測依附行 為? (五) 103 學年大專校院籃球聯賽公開一級籃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是否能有效預測運動表 現? (六) 103 學年大專校院籃球聯賽公開一級籃球選手依附行為是否能有效預測運動表現?. 二、假設 基於上述的研究問題,本研究提出下列幾點研究假說: (一) 103 學年大專校院籃球聯賽公開一級籃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中的「訓練與指 導」、「民主行為」、「關懷行為」以及「獎勵行為」會與依附行為中「焦慮層面」、 「害怕層面」和「抗拒層面」呈負相關,但是,教練領導行為中的「專制行為」會 與依附行為的三個構面呈正相關;而教練領行為「訓練與指導」、「民主行為」、 「關懷行為」以及「獎勵行為」會與運動表現呈正相關,反之,則與「專制行為」 呈負相關;依附行為中的三個構面分別會與運動表現呈負相關。 (二) 103 學年大專校院籃球聯賽公開一級籃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依附行為與運動 表現在不同背景變項下會達顯著差異。 (三) 103 學年大專校院籃球聯賽公開一級籃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能有效預測依附行 為。 (四) 103 學年大專校院籃球聯賽公開一級籃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能有效預測運動表 7.

(17) 現。 (五) 103 學年大專校院籃球聯賽公開一級籃球選手依附行為能有效預測運動表現。.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以 103 學年度大專校院籃球聯賽公開男、女子組甲一級籃球選手為受測對 象,採用自填問卷進行對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依附行為與運動表現之調查,並進一 步分析教練領領導行為與依附行為對運動表現的預測情形,故本研究中假定研究對象皆 會依照自己的實際情形作答。另外,本研究的對象僅限於 103 學年度大專聯賽公開一級 的男子與女子籃球選手,所以研究中的發現在推論時有其限制,僅能夠推論至此的母群 體,應避免過度推論。. 第五節 名詞解釋 一、教練領導行為(Coaches’ Leadership Behavior) 領導指影響個體和團體朝上設定目標的過程 (Barrow, 1977)。在本研究中教練領導 行為係指教練在帶領與影響選手完成運動技能學習、得到錦標等具體目標所表現出來的 各種行為 (鄭志富,1997)。而研究中係以鄭志富、蕭嘉惠與牟鍾福 (1997) 編制的「運 動教練領導行為量表 (選手知覺版)」進行測量而得,領導行為包含有: (一) 訓練與指導行為 (training and instructional behavior):意指教練在訓練和技能指導過 程中,以改進選手運動能力與表現為導向的行為。 (二) 民主行為 (democratic behavior):意即教練在平時與比賽時,准許選手參與決策的 行為。 (三) 專制行為 (autocratic behavior):係指教練在平時與比賽時,做決定時的獨立性及個 人權威。 (四) 關懷行為 (social behavior):意指教練以選手人際需求滿足為導向的行為,又稱之社 會支持 (social support behavior)。 8.

(18) (五) 獎勵行為 (positive behavior):意即教練認同選手很好的能力表現後,給予正面的回 饋並對良好的成績給予報酬的行為。. 二、依附行為 (attachment) 依附係指個人對於尋求重要他人親近、撫慰的內在驅力,依附行為指個體對於親近 特定對象所維持的穩定傾向。Batholomew and Horowitz (1991) 由個體的心理運作模式 (自我意念模式和他人意念模式),及感覺 (正、負向感覺) 兩個向度,並將依附風格分 為安全 (secure)、焦慮 (preoccupied)、害怕 (fearful)、拒斥 (dismissing) 四個類別,認 為個體的依附行為會受到過去經驗影響,在與他人互動時,出現不同的人際互動行為。 本研究依附行為係以楊書毓與連廷嘉(2008)為督導情境所編製的「受督導者依附行為 量表」測量,此量表以不安全依附為主軸來命題,分為焦慮層面、害怕層面、抗拒層面 等三個構面,各分量表分數越高代表受試者越傾向高度不安全依附行為,分數越低則代 表其為低度不安全依附行為,其三個層面之定義如下: (一) 焦慮層面:標準的「既期待又怕受傷害」,他們積極且渴望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卻擔心自己會受傷,而顯得搖擺不定,容易表現出過度依賴或討好他人的行為。 (二) 害怕層面:對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與支持,容易自我否定。 (三) 抗拒層面:對自己非常有信心,更認為自己並不需要依賴他人。. 三、運動表現 本研究運動表現係指選手在比賽後自覺運動表現好壞的程度。研究中,採用黃心蒂 (2010)自編的兩個題目測量,量表分數越高代表選手自覺表現越好,分數越低代表選 手自覺表現越不好。. 第六節 研究的重要性 在運動團隊中,教練是為該運動組織的領導者,而運動選手則為其跟隨者。然而, 就臺灣的運動團隊而言,在職業或業餘運動團隊有其教練團分工訓練與其他相關業務,. 9.

(19) 但是,在學校或一般運動代表隊中,所有運動團隊的工作事務幾乎皆由教練一手承攬, 該工作除了訓練計畫的擬訂、體能訓練、技能和戰術教導之外,運動團隊中的管理、選 手招募、心理輔導以及訓練經費的募款...等等,全為教練的職責範疇。由此可見,教練 角色並非是一個單純訓練的工作,而是相對多元及複雜。又,教練為因應不同角色的需 求所展現的行為,以及個人價值觀皆會深遠影響運動選手的身心發展和運動表現。據 此,教練的領導行為對於影響運動團隊的發展以及達成目標與否,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而近年來有關教練領導行為的議題,多數研究皆以多元領導模式為主軸,探究教練 領導行為對於運動表現與滿意度的影響,更甚進一步分析不同的前因變項(如:情境特 性、領導者特性、團隊成員的特性) 會導致不同的領導行為,進而影響運動表現和滿意 度。依此,本研究在次比較不同情境、領導者和團隊成員的特性下,其領導行為是否有 其差異性,以提供大專甲一級籃球教練了解何種前因變項會導致何種教練領導行為,以 俾利領導和經營運動團隊。 再者,在訓練過程中,教練與運動選手兩者關係不僅止於師徒關係,長期接觸下, 亦會從中發展出類似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依附關係,也就是經由互動下所建立的強烈又 持久感情連結,是故,研究中藉此連結,試圖尋求選手對教練的依附關係是否與教練領 導行為有其關聯,且目前有關於教練領導行為的研究大多是與團隊凝聚力,訓練滿意 度,團隊衝突或運動動機等相關方面的研究,對於依附行為此一變項尚未分析,據此, 本研究想釐清何種教練領導行為與何種依附關係有所關聯,以提升教練領導與經營運動 團隊之效益,對於運動團隊領導之研究議題更有其正面的必要性。. 10.

(20)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在探討研究議題的相關理論與文獻,內容包含有:第一節、教練領導理論; 第二節、教練領導與運動表現相關文獻;第三節、依附行為的相關文獻;及第四節、本 章總結來加以撰寫。. 第一節 教練領導理論 一、領導之定義 領導,在國內、外學者各有不同的定義,經研究者加以彙整詳細敘述如表 1 以及表 2 所示: 表 1 國內領導定義 作者. 領導定義. 劉上嘉 (2008). 領導者與被領導者間的互動是發生在組織或團體中,也是種影響力的 展現。而領導作用是創造一個讓人追隨的目標,促使成員發揮淺能達 成目標與願景。. 莊雅茜 (2010). 領導是種組織的行為,以有系統的方法整合組織中的成員,引導、激 勵及影響成員,進而使團隊達成共同目標的影響力。. 陳玉娟 (1995). 領導是組織中,領導者領導和影響下屬的過程,目的在使組織成員未 達成組織目標而努力。. 鄭志富 (1995). 領導是鼓舞或影響員工熱心且有能力執行任務的過程。. 張潤書 (1995). 領導是組織人員在交互行為下所產生的影響力。. 吳慧卿 (2001). 領導在團體組織中,為有效達成目標,所進行的相關工作及影響成員 去執行的動態過程。. 洪嘉文 (1997). 領導在組織中,以影響力引導組織成員邁向共同目標之交互作用歷 程,是一種動態過程。. 表 2 國外領導定義 作者. 領導定義. Bass and Avolio (1994). 領導者要能使成員對組織願景產生知覺,且能激發成員超越自 我與領導者的預期績效,並以組織利益為重,改進組織效能, 促進團體目標的達成及維持團體組織的完整性. Hodgetts (1984). 領導是影響人們努力朝向某些特定目標之完成。 11.

(21) Fiedler (1967). 領導是個人在團體中指揮及協調相關工作的團體活動之任務 (引自鄭松益,2002)。. Hersey and Blanchard (1982). 領導是領導者為影響他人活動,所表現出的行為型態。. Jago (1982). 領導是一種過程也是一種性質,領導的過程是使用非強制性的 影響力來指導以及協調組織團體中成員的活動,以試圖達成團 體的目標。在性質方面,領導是指能否成功地使用影響力已達 成既定的目標。(引自郭建志,1995)。. Hersey and Blanchard 對於「領導」這一個名詞下了以下的定義:領導者在一種特殊 的情形下,影響個人和群體的活動,而達到目標的過程。進一 (1977) 步的指出,領導的過程包括領導者、追隨者和其他情境的變 數,任何情境下,當某人嘗試去影響其他人或群體的行為,則 有「領導」的事實發生。 Northouse (2007). 領導是種過程,為領導者影響團隊成員去實現共同目標的一種 過程。. 以表 1 和表 2 國內外學者對領導的定義大同小異,據此,可整理出幾項共同的要素, 包含「領導者」、「被領導者」、「交互作用影響」、「共同目標」、「情境過程」等 要素。. 二、領導理論 領導行為一直以來都是非常重要的課題,也很注重在各領域。早期領導行為的研究 大部分都在研究領導人個人特質,認為領導特質是與生俱來的,但卻無法客觀解釋領導 情境及其他因素的影響,多年以來,有學者對領導行為研究有者不同的觀點與理論,有 關各時期領導理論的演進彙整成表 3 所示。 (一)特質論 早期的研究者認為領導是天生及個人具有的領導特質,只要能找出優秀領導者 的關聯性及共通特質,作為將來領導人的選擇依據。換言之,領導者是天生的,是 生而為領導者的 (吳清山,1991;陳玉娟,1995)。 研究者發現優秀領導者的人格特質 (traits)、嘗試歸納優秀領導者特質中的共同. 12.

(22) 特質,如:果斷、自信、樂觀等等。其相關之屬性 (attributes),如:他因自信所以 果斷,或因勇敢所以堅強....等,來尋求鑑別或培養理想的領導者身心特質 (鄭志富, 1997)。 然而, 許多文獻發現,並非所有效領導者都有共同特質,擁有領導特質的人也 不定能成為一位有效的領導者 (陳玉娟,1995)。因此,或許有效的領導者具有某些 部份的特質,而這些特質是與領導者本身有效的領導是有關的,但並沒有絕對因素 (吳慧卿,1998;鄭志富,1997)。. 表 3 領導理論的演變與研究趨勢表 領導理論與途徑. 研究期間. 相關主題性. 特質論. 1954 年以前. 領導屬於天賦. 行為論. 第二次世界大戰-1960 年期 領導效能與領導行為之關聯性 間. 權變理論. 1960 年-1980 年. 領導有賴於所有因素的結合;有效的領 導受情境的影響。. 新型領導. 1980 年迄今. 願景領導;魅力領導;轉銜領導;授權領 導等. 資料來源:李松宜 (2010)。高中職與球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 碩士論文) (頁 8)。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二)行為論 由於二次世界大戰後,使得多數研究領導行為的專家,將特質論之方向,逐漸 轉為探討領導者的外顯行為,並進一步衍發出行為論,此理論在於有效區分領導者 與非領導者之某些特定行為是否有存在差異的理論 (陳玉娟,1995)。因此,這期間 研究者想找出有效領導者的行為,展開許多人知道的研究,此相關研究結果可從表 4 了解領導行為相關的結果,並且可得知領導行為的研究結果,而研究之取向加入 了組織績效與領導行為之關係,但也忽略情境因素的重要性,以至於遭受到廣泛的 批評 (羅虞村,1987)。. 13.

(23) 表 4 1950 年領導行為相關研究表 領導行為風格 俄亥俄州立大學. 密西根大學. 哈佛大學. 關係導向. 關懷. 員工導向. 社會情緒專家. 領導行為. 1.建立溝通的開放 2.相互尊重與信任 3.採參與決策 4.擁有人際關心. 1.創造和諧 2.接受、開放之風格 3.感受與關心部屬所 面臨的問題. 1.注重壓力緊張的舒 緩 2.提振士氣 3.鼓勵團隊之參與. 工作導向. 結構之建立. 導向之產出. 工作專家. 領導行為. 1.定義團隊之關係. 1.提供工作之方向. 1.整合. 2.重視建構團隊活動 2.確保生產力 與組織 3.注重規劃 3.引導成員朝向團隊 工作目標而努力. 2.組織 3.指揮. 資料來源:盧俊宏、廖主民、季力康 (譯)(2008)。運動社會心理學。師大書院,臺北市。(Jowett, S. & Lavallee, D., 2007). (三)權變理論 權變理論又稱情境理論。在 1960 年後,部分學者在特質與行為論上,進一步研 究發展出情境理論,因而情境論也成當代領導研究主流。此理論的觀點是領導效能 的高低需視領導者行為與情境互相配合的程度而定。配合程度越高,則領導效能越 高,組織績效也相對提升;反言之,配合程度越低,則領導效能越低,也就無法彰 顯組織效能 (吳清山,1995)。. (四)新型領導 新型領導是認為領導者需要願景 (Bryman,1992)。自 1980 年代開始至今,由 於文化變遷快、工商業發達、科技日新月異,組織面臨外在環境急遽的競爭下,為 在競爭中求生存必須做改變,因此領導者須使組織轉型,嘗試找出影響員工行為最 佳的領導模式,以達成組織目的 (林宛曉,2008)。對「領導」探究更加多元,顯現 新型領導包括:魅力領導、轉型領導、願景領導、授權領導等等,能成組織領導中的 新典範,分別敘述如下:. 14.

(24) 1. 魅力領導:此理論主要是融合特質理論與歸因理論發展成的,強調的是:當被領導 者在看到特定行為時,會將歸因為英雄式或非凡的領導。Conger and Kanungo (1988) 及 Bennis (1984) 研究者曾在相關的研究歸納出魅力型領導者的特色,如:極度之 自信、具支配性及對自己的信念堅定不移、對目標具有強烈的承諾等 (李青芬、 李雅婷、趙慕芬,1995)。 2. 轉型領導:最先由 Burns (1978) 提出,認為轉型領導是領導者與成員互相提升彼 此的道德與較高動機層次的歷程。國外學者 Bass (1985) 指轉型領導是領導者須讓 成員了解工作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利用透過來改變成員的價值觀與想法,引導成 員以團隊為主,並且建立願景來激發團隊之成員的潛能,藉由提升此動機。轉型 領導也是魅力領導的一種,藉由個人的魅力,來組織成功及提升部屬的工作動機, 運用鼓舞的策略、賦予的願景,以超越原先預期表現的一種領導行為 (洪志仁, 2011;鄭志富,2004)。 3. 願景領導: 「願景」是有能力組織實際可行、可信的、有吸引力的未來,使組織脫 胎換骨;願景可以視為一種遠見、視野、洞察力或想像力,提供組織未來的發展 方向,組織有了願景,前景也才能看好,也才能充滿希望,亦是願景近年來受到 高度重視的原因所在 (吳清山、林天佑,2002)。 4. 授權領導:授權領導是給人資訊、支持並給與信任,並使參與決策。Jones and Bearley (1992)認為授權是:使人去完成他應該且有能力完成事情的過程。從領導理論的演 變,可以發現,有效的領導行為不應僅從個人特質或行為來做任何依據,應與考 量被領導者及情境因素的相關影響。而情境因素對領導行為的重要性部分獲得證 實,同樣也不可無視個人特質對領導行為產生的影響力 (吳定、陳錦德、黃靖武, 1991) 。所以領導者要是不同情境的需要,使用適合情境領導行為來因應,以提 高組織與團隊效能,才是擔任領導者往後需要努力的方向。. 三、教練領導行為模式分析 目前有關教練領導行為研究,主要是以運動情境理論來進行探究。而在情境方面的 15.

(25) 研究,則著重在「教練」、「選手」與「情境」之間的交互關係。其研究的立論基礎大 都以美國運動領導理論家 Chelladurai (1993) 發展出三個不同情境的領導模式為主軸, 即多元領導模式 (The Multidimensional Model of Leadership)、領導調節模式 (The Mediation Model of Leadership) 及教練決策規範模式 (The Normative Model of Decision Styles in Coaching),三種模式之比較經彙整如表 5 所呈現。. 表 5 三種運動情境領導模式之比較 作者. 理論名稱及研究工具. 研究焦點. Chelladurai(1978). 多元領導模式運動量表. 依領導模式包含之個元素,探 討選手知覺得、喜歡的教練領 導行為與教練自我知覺的領導 行為三者之間的關係。 列出影響教練領導行為的因 素、賦予各因素相同之重要 性。. Smoll and Smith (1978). 領導調節模式 教練行為評鑑系統. 訓練教練改變其行為,在評估 這些改變能對運動員有實質之 功效。 評估教練行為與其運動員間交 互行為之相關性。. Chelladurai and Haggerty (1978). 教練決策規範模式. 在不同情境下,運動員參與決 策的程度,以及教練允許選手 參與決策的程度。 教練決策的規範模式。. 資料來源:陳玉娟 (1995)。台灣地區游泳教練領導行為與運動員成績表現及滿意度關係 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頁 1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由上列表 5 中可得知三種領導模式理論名稱、作者及年代、研究工具與焦點,其中 也以 Chelladurai 等人所提出的多元領導模式與運動領導量表之研究焦點。就上述三種教 練領導模式之內容進行探討: (1) 多元領導模式 此模式由 Chelladurai and Carron 在 1978 年提出,結合 Fiedler (1967) 的領導效能權 16.

(26) 變理論、House (1971) 的路徑-目標理論、Osborn and Hunt (1975) 的適應反應理論及 Yukl (1981) 的領導差別模式理論等領導行為相關理論發展出來的。根據 Chelladuria 綜合上 述許多領導相關理論的特點,將變項抽離出來,並將其是為領導效能情境中相當重要的 因素,而提出分別為「前因變項」、「領導者行為」及「結果變項」,由此三個變項組 成之「多元領導模式」(如圖 1)。在此理論架構中,前因變項、領導者行為及結果變項, 分別敘述如下: 1. 前因變項:在此領導模式中,由上圖 1 可發現所謂的前因變項包含:「情境特質」、 「領導者特質」及「團隊成員特質」三種,而「情境特質」指運動團隊周遭情境的 因素,包括:組織的目標、團隊組織架構、團隊相關的規範、團隊工作任務、文化 價值觀、各項政策的規範與制定等;「領導者特質」指教練的人格特質、經驗、訓 練與專業能力及價值觀等;「團隊成員特質」指成員個人特質,以及團體成員間交 互作用所形成的特質。從理論架構來看,在因前因變項的交互作用下會影響到教練 的領導行為。 2. 領導者行為:領導者會因受到前因變項的交互作用而有不同的行為表現,領導者行為 為因「前因變項」中的「運動情境特質」(文化價值、團隊組織、組織結構、社會 規範等),而表現出「被要求的行為」,也會因為「領導者特質」(能力、經驗、 個人特質等),及結合環境與被選手喜歡之領導行為而表現的「實際的行為」,然 而「被喜歡的行為」則是受整體環境中每個個體表現對成就需求、關懷需求、達成 目標能力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3. 結果變項:簡言之,因前因變項與領導行為交互作用後,對後續的整個團隊及選手的 結果變項造成影響。而 Chelladurai (1984) 所提出的看法是,成績表現與滿意度的結 果,會因前因變項與三種領導行為互相結合的一致性程度而定。因此,教練領導的 三種行為,若能在運動員想達成任務時滿足其需求,對運動員的滿意度及成績表現 將會被提升。. 17.

(27) 1. 情境的特質. 2. 領導者的特質. 4. 被要求的行為. 5. 實際的行為. 成績表現 滿意度. 質為. 3. 成員的特質. 6. 被喜歡的行為 為 圖 1 運動領導的多元模式. 資料來源:“Leadership in sport organization” by P. Chelladuai, 1980, Canadian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Sciences, 5, 266.. Chelladurai and Saleh (1980) 隨即發展出運動領導行為量表 (The leadership Scale for Sports,LSS) 做為驗證此領導行為的研究工具。量表中分別有五個領導行為向度: 「訓練與指導行為」、「民主行為」、「專制行為」、「關懷行為」、以及「獎勵行為」, 其內容如表 6。 由上述可知道,沒有一種領導行為是普遍皆準且可適用於任何的領導環境中,有效 的領導行為不單只受領導者的特質以及行為來做評論,應考慮到被領導者及情境因素的 影像,如何運用領導行為及情境,來提升團隊效能才是領導者所要努力的。在運動時的 情境因素對領導行為產生的影響部分已獲證實,因個人特質對於領導行為產生的影響力 看似也存在的,目前台灣地區有關教練領導行為的研究工具多以國外學者 Chelladurai 所編定的運動領導量表。一位好教練應依選手的個別差異,配合實際情境適時的調適個 人的領導行為,帶領團隊再創佳績。所以,教練領導行為是一門高探討性的學問。. 18.

(28) 表 6 運動領導量表之向度 向度. 說明. 訓練與指導(Training and Instruction). 主要在於改善運動員的成績表現,強調大 量及持續訓練,教導運動員的技術、技能 及戰略,釐清成員間的關係,且組織與協 調運動員的活動。. 民主行為(Democratic Behavior). 教練允許球員參與有關團隊的訓練計畫、 練習方法、比賽的戰略及戰術等決策的行 為。. 專制行為(Autocratic Behavior). 教練強調個人權威的行為,自行做決策。. 關懷行為(Social Support Behavior). 教練關心球員的個人福利、團隊氣氛、球 員間人際關係的行為。. 獎勵行為(Positive Feedback). 教練認為球員有表現良好的行為後,提供 成績表現良好給予獎賞的行為。. 資料來源:鄭志富 (1997b)。運動領導量表 (中文版) 之編製。運動教練領導行為研究 (頁 45-47)。臺北市:師大書院。. (2) 領導調節模式 此理論模式是由 Smoll and Smith (1989) 所提出的,認為指導團隊獲得勝利是教練 的目標,而教練也在致力找尋能讓選手達到巔峰的表現效能,不過教練是無法從本身的 領導行為上找到結果,所以,教練行為需配合選手的反應才能獲得有效的領導行為。其 理論由三個基本因素所構成,分別為「教練行為」、「選手的知覺及回憶」以及「選手 的評價反應」等三種因素所而成的。而此三種因素又受到「教練個別差異變項」、「選 手個別差異變項」及「情境變項」等三種變項之影響 (鄭志富,1997)。而教練個別差異 變項包含訓練目標與動機、行為意向、評鑑工具、知覺的訓練規範和角色概念、推論選 手動機、自我規誡和性別;個別選手差異變項包含年齡、性別、知覺的訓練規範、教練 行為績效、特殊的運動成就動機、競爭的特質焦慮、一般的自尊、運動員的自尊;情境 因素包含該運動項目本質、競賽水準、練習與比賽、先前的成功與失敗、現在比賽與練 習的表現及團隊內的吸引力。因此,想要了解教練領導行為時,除了要掌握教練及選手 的特質,以及選手的知覺與回想教練領導行為想法的直接或間接影響之因素。. 19.

(29) (3) 教練決策規範模式 此模式由 Chelladurai and Haggerty (1978) 所提出,決策在領導行為中佔了一個重要 的因素,領導者在做任何決策前,必須多方面的考量會造成影響結果的種種因素,來考 慮決策制定的過程,不僅須先考慮決策的品質與條件,及成員接受的可行性 (鄭志富, 1995)。所以,在不同情境下 (時間壓力、決策品質、問題的複雜性、教練掌握資訊多寡、 團體接受程度、教練的權力基礎、團體的整體性),達成運動員參與決策的意願,以及 教練允許運動員參與決策的程度及方程式 (專制-Autocratic、授權-Participative、參與 -Delegative)(Chelladurai, Haggerty, & Baxter, 1989)。在決策前會影響之任何因素都須考慮 到,同時也須考慮到成員的接受度。此模式中主要的教練決策風格方式分別為:專制是 由教練自身作決定;參與是由教練與團體隊員一起做決定;授權是教練允許隊員一人或 多人做決定。 綜合以上理論之分析,在運動領導行為研究方面可分為:多元領導、領導調節以及 教練決策規範等三個模式。這三種領導模式都置入不同情境的變項與教練領導行為交互 作用來探討教練、選手及情境三者間的交互關係。. 第二節 教練領導行為相關文獻 教練領導行為模式分析後發現,配合各種不同變項來闡釋複雜的領導行為,並且已 成為領導行為研究的主流,而廖主民 (1996) 提及多元領導模式涵蓋研究變項相當廣 泛,且富有包容性,以下將以多元領導模式為主的實證性研究加以彙整。. 一、 技能水準、球齡、年齡、性別差異與教練領導行為相關文獻 Chelladurai 的教練領導行為共分為訓練與教學行為、民主行為、專制行為、社會支 持行為、正向回饋行為等五個構面。在過去研究上顯示,層級較高、年紀較長、球齡較 長等的選手,愈喜歡的教練領導行為分別是訓練與教學行為、民主行為、社會支持行為、 獎賞行為,而對於教練出現專制行為,則均呈負面的回饋及評價 (黃金柱,1980;鄭敏. 20.

(30) 雄,1992;鄭松益,2001;Chelladurai & Carron, 1983; Garland & Barry, 1988; Mcmillin, 1990; Sepa, Pataco & Santos, 1991)。另外,有一研究指出,在教練領導行為中,教練認為應有 的教練領導行為與選手知覺到的教練領導行為是專制行為,而同時也能有效的預測 (楊 純碧,1998)。因此,在教練領導行為中,除專制領導行為選手普遍接受度低之外,其 餘四個領導行為構面都有選手接受的情形出現。 在選手性別方面,對教練領導行為的喜歡上差異不大,男性選手較喜歡的教練領導 行為,分別為訓練與指導行為、正向回饋行為與社會支持行為 (黃金柱,1980;鄭敏雄, 1992;Erle, 1981),女性選手較喜歡的教練領導行為,分別為民主行為、公私分明行為、 社會支援行為、正向回饋行為及訓練與指導行為 (鄭敏雄,1992;鄭志富、方明營,1993; 楊志顯,1998),男女選手只有在正向回饋與訓練與指導行為的教練領導行為,兩者喜 歡是一致,在研究中也發現,教練的專制行為普遍接受度低。另一篇研究則指出,那些 退隊的球員比其他球員更感受到教練有專制行為的出現 (Robinson & Carron, 1982)。另 外,也有研究結果顯示,男性選手比女性選手更接受及喜歡教練的專制行為 (鄭敏雄, 1992;陳玉娟,1995;Chelladurai & Saleh, 1978; Erle, 1981)。由此得知,不同教練領導 行為都有男女選手所喜歡,只是在專制行為上的層面,選手的反應較不高。因此,僅有 少數的研究指出選手會接受專制領導行為,而對專制的領導行為,選手普遍是持反對立 場及接受度低。. 二、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相關文獻 團隊凝聚力對教練領導行為的研究顯示有相關,在研究中發現,高中階段影響團隊 凝聚力的教練領導行為是獎勵及讚賞的行為,專科及大學階段影響團隊凝聚力的教練領 導行為是社會支持行為,而在體育科系中,教練領導行為對團隊凝聚力影響較小,其中 在專制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兩者在關係上無法顯示出 (陳其昌,1993;Westre & Weiss, 1991)。從研究得之,教練領導行為是能有效預測團隊凝聚力 (陳其昌,1993;莊豔惠, 1997)。因此,不同的教練領導行為會影響不同層級選手之團隊凝聚力且密切相關。. 21.

(31) 三、領導行為與動機氣候相關文獻 教練的領導風格會創造出不同的動機氣候 (黃英哲、季力康,1994),依據文獻指出, 運動動機氣候對教練領導行為的研究顯示有相關,教練的領導行為能有效預測內在動機 (莊豔惠,1997;何全進,2001),只有在教練在專制行為無法顯示出 (何全進,2001), 在研究中同時發現,選手若知覺到教練社會支持行為愈高時,動機就愈高 (馬君萍, 1999)。而運動動機是屬於工作取向,選手參與運動的內在動機較多,比較容易參與活 動,並且從中獲得自信和樂趣 (Seifriz, Duda, & Chi, 1992)。因此,教練領導行為會影響 選手的參與動機及目標取向。. 四、教練領導行為與運動成績表現相關文獻 教練在訓練與指導行為、專制行為、民主行為能有效預測選手的成績表現,其中專 制行為、民主行為及關懷行為預測力的呈現是負值 (陳玉娟,1995;鄭松益,2001;Weiss & Friedrichs, 1986)。而在教練領導行為上以正向回饋行為、訓練與教學行為,能鼓舞選 手並促其運動成績的表現,同時對教練的效能也有影響 (Horne & Carron, 1985; Gordon, 1986)。Chelladurai, Imamura, Yamaguchi, Oinuma, and Miyauchi (1988) 研究指出,日本選 手知覺的教練領導行為 (除獎勵行為) 與成績表現有關,而加拿大選手知覺訓練與指導 行為與成績表現有關,而另一篇研究指出,男子排球選手其在團隊年資較長者,則對成 績的滿意度較高 (鄭松益,2001)。因此,不同的教練領導行為皆能影響選手的成績表現, 其中在專制行為、民主行為及關懷行為的程度愈高時,選手表現出的成績勝率則愈低。. 五、領導行為與選手滿意度相關文獻 研究顯示,教練的領導行為與選手的滿意度有關,選手知覺與喜歡的教練領導行為 有差距的現象,且兩者的表現都低時,會影響其滿意度 (Chelladurai, 1978, 1984)。教練 的領導行為在訓練與指導行為、正向回饋行為、關懷行為能有效預測選手對教練領導行 為的滿意度 (黃金柱,1980;陳玉娟,1995;楊純碧,1998;馬君萍,1999;鄭松益, 2001;Schliesman, 1987; Weiss & Friedrichs, 1986; Rimer & Chelladurai, 1998),另一研究 22.

(32) 則顯示,教練的專業經驗能力領導行為最能預測滿意度 (鄭敏雄,1992)。而在教練的專 制行為上與個人對教練的關懷行為上的預測滿意度是負值 (陳玉娟,1995;馬君萍, 1999;Chelladurai, et al., 1988),同時若選手知覺到專制行為越低時,相對的滿意度也就 愈高。由此得知,能有效預測滿意度與預測結果是負值的教練領導行為並無一致的結論。. 六、教練領導行為與其他變項相關文獻 在人格特質方面,Erle (1981) 指出,工作動機強的選手喜歡教練較高的訓練與指導 行為,而外在動機強的選手則喜歡社會支持行為;Chelladurai and Carron (1983) 指出, 認知結構較高的選手較喜歡訓練與指導行為與較低的專制行為,而感情衝動的選手則喜 歡社會支持行為。在運動項目方面,射箭、桌球及羽球選手比現代五項選手更喜歡訓練 和教學行為 (黃金柱,1980);單項運動項目比團隊運動項目,較喜歡教練之民主行為與 正向回饋行為;從事非身體接觸性比從事身體接觸選手,較喜歡教練之民主行為 (楊志 顯,1998)。在團隊氣氛方面,教練的訓練與指導行為、民主行為、社會支持行為及正 向回饋行為能有效預測團隊氣氛中的工作團隊氣氛與社會團隊氣氛 (楊純碧,1998;黃 寶雀,2001)。在不同的國度方面,Chelladurai et al. (1988) 指出,日本選手喜歡教練專 制行為及社會支持行為,而加拿大的選手則喜歡訓練與指導行為;Hastie (1993) 指出, 不同國家的選手對教練領導行為無差異,因此,選手在不同的情境變項中皆與其中某一 些之教練領導行為有關,但在專制行為上顯示較不被選手所接受。. 第三節 依附行為與相關文獻 依附理論目前被廣泛運用於理解人類發展、親密關係及人際互動,而訓練指導也是 教練與運動選手的人際互動歷程。該理論最早由動物行為學家提出銘印期 (period of imprinting) 時即發現「依附」概念的端倪,Harlow (1958) 的恆河猴實驗便驗證了在人 類發展歷程裡存在著「依附關係」,認為依附是對於特定照顧者的某種鏈結,同時說明 依附關係不僅止於滿足生物的生理需求,更重要的意義在透過和主要照顧者互動來滿足. 23.

(33) 心理需求。然而,不同理論基礎對於依附的概念有著不一樣的闡釋,從精神分析論而言, 0 到 1 歲的嬰兒屬於口腔期,主要照顧者的哺育滿足了嬰兒的口腔快感。因此,嬰兒與 主要照顧者便形成了一種為了滿足生理的「情感依附」(黃于娟,1994)。社會學習論則 從制約、刺激反應連結觀點來定義依附,認為依附行為是一種透過親子雙方彼此不斷強 化制約,所產生的刺激反應行為 (Ainsworth, 1970)。而認知發展論則認為依附與嬰幼兒 的認知發展是一致的 (Bowlby, 1983),其依附行為大約會出現在認知發展階段的感覺動 作期,因此時期嬰幼兒正在發展物體恆存的概念,所以,嬰幼兒對他人或重要他人的離 去,會表現出不同的反應。由此可知,依附行為的概念定義起初在於強調滿足嬰幼兒的 生理需求,隨著嬰幼兒的發展和與外界的接觸,逐漸由生理需求轉變為滿足心理需求, 如 情 感 等 。 而 此 亦 符 合 Ainsworth (1970) 提 出 的 依 附 行 為 發 展 分 成 無 物 期 (an object-less Stage)、轉變期 (a transitional stage)、關係期 (a stage of object relations)。 至此,有關依附理論的真正架構一直到 Bowlby (1983) 對嬰幼兒進行觀察之後才開 始確立,之後,Ainsworth (1970) 提出陌生情境實驗,並進一步將依附行為分為安全型 依附 (secure attachment)、焦慮矛盾型依附 (anxious-ambivalent attachment)、與逃避型 依附 (avoident attachment)(Bartholomew & Horowitz, 1991)等三種型態的依附行為。但 是,由於個體早年的依附關係會影響到其未來的人際關係,日後的學者也延伸用於解釋 成人的人際依附風格,如 Hazan, Shaver, Bartholomew, and Horowitz 等人,都為依附理 論提供更廣泛的見地。研究者茲就 Bowlby 與 Ainsworth 的依附理論、成人依附關係、 依附關係測量方式,以及依附行為相關文獻進行闡釋。. 一、依附理論 Bowlby (1983) 為人在幼年早期時,會藉由和主要照顧者之間不斷地互動,形成情 感的連結,並且同時隨著與主要照顧者的分離,出現不同的情緒與行為反應。根據觀察 依附行為是有其階段性的,嬰幼兒在 4 個月至 7-8 個月大時,才學會區分主要照顧者 與陌生人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情緒反應,嬰幼兒會透過微笑、哭泣等動作來試探眼前的 人與他的關係,以辨認出真正照顧他與滿足他的人;到 8 個月之後,嬰幼兒會依賴主要 2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教學常常一直進行,就忘記要運用多元的教學方法以及注

We obtain several corollaries regarding the computational power needed by the row player to guarantee a good expected payoff against randomized circuits (acting as the column player)

六、參加本校專任運動教練甄選人員錄取後,具有各級學校專任運動教練聘 任管理辦法第 12 條、教育人員任用條例第 31 條與第 33

“Does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medi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cedural justice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Academy of Management

視覺障礙依衛生署「身心障礙等級」定義為:由於先天

三、網際網路註冊報名登錄之球衣號碼,不得更改。球衣號碼總教練為 30 號,教練分別 為 29 號及 28 號,行政管理人員為 27 號,球員為 1 號至 22

(現場取消未講授);三、 「中東地區的女性與發展—女性領導力(Wome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Middle East—Feminizing Leadership) 」 、 「新網路世紀的創新與發展(Innovation and Growth

蔡秀慧 中華民國殘障體育運動總會 輪椅舞蹈 A 級教練 洪語謙 中華民國殘障體育運動總會 輪椅舞蹈國家代表隊選手 洪當欽 中華民國殘障體育運動總會 輪椅舞蹈 B 級教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