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依附關係、情緒調節與憂鬱之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依附關係、情緒調節與憂鬱之相關研究

本節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探討依附關係與情緒調節之相關研究;

第二部分則探討依附關係與憂鬱之相關研究;第三部分則是探討情緒調節 與憂鬱之相關研究;第四部分探討依附關係、情緒調節與憂鬱三變項之間 的相關研究。

壹、依附關係與情緒調節之相關研究

依附理論指出情緒調節可能受到個體的依附內在運作模式所影響,內 在運作模式中的自我表徵及他人表徵會影響個體的情緒處理策略,且內在 運作模式會導引個體的觀念與引發特定的情緒;個體會藉由內在運作模式 的自我表徵與他人表徵,來預測依附對象的反應,再由預測結果,來決定 情緒處理的策略(Bowlby, 1973;Shaver, Collins, & Clark, 1996)。

在對青少年依附行為與情緒調節、適應的相關研究顯示,青少年的依

附行為確實會影響自身情緒調節的狀況與適應情形;亦即依附行為與情緒 調節、適應皆具有相關,且不同的依附型態者會採用不同的情緒處理策 略,進而導致不同的情緒調節狀況,如安全型依附的青少年在適應上,能 夠發展出因應負向情緒的適應方法以及自我效能感(Cooper, Shaver, &

Collins, 1998)。而陳金定與劉焜輝(2003)在探究青少年依附行為與情緒 調節能力之因果關係中,則是將依附行為分為「依賴」、「焦慮」與「親近」

三個因素,而情緒調節能力包含「情緒的評估與表達」、「情緒的調整」以 及「情緒的運用」,研究結果發現青少年的依附行為對情緒調節能力有直 接與間接的影響:「依賴」透過「自我表徵」能夠間接影響情緒調節能力 的三個因素;「焦慮」能直接影響情緒調節能力的三個因素;而「親近」

能直接影響「情緒的評估與表達」和「情緒的調整」。

安全依附與逃避依附的個體會試圖控制、管理和減少與威脅相關的情 緒產生。安全依附的個體使用的策略,主要反應在情緒歷程中的情緒產生 部分,就像是 Gross 提出的情緒調節歷程裡的「事前的情緒調節」階段;

逃避依附的個體運用的策略,則是主要反應在情緒歷程中的情緒經驗與表 達部分,如Gross 表示的「反應的情緒調節」階段;而焦慮依附的個體,

卻是使用過度活化的策略(hyperactivating strategies),在整個情緒歷程中 不斷地增強與維持負向情緒(Shaver & Mikulincer, 2007)。

在針對大學生的父母依附品質與情緒調節功能的相關研究,均發現具 有顯著的正相關;表示當個體與父母具有良好的依附關係時,能夠擁有良 好的情緒調節功能(Armsden & Greenberg, 1987;Greenberg, Siegel, & Leitch, 1993)。由此可知,父母依附對大學生的發展與情緒調節有著重要的影響。

綜合上述,個體的依附關係會受到早期與照顧者的互動模式,而影響 不同的內在運作模式之形成;個體的內在運作模式使其預測依附對象的反 應,進而決定情緒處理的策略。而由研究中可知,安全依附的個體會使用 認知改變層面的「重新評估」策略來調節情緒,而不安全依附的個體則是

傾向使用反應層面的「壓抑」策略。

貳、依附關係與憂鬱之相關研究

過去依附的相關研究指出依附關係與心理健康、憂鬱之間存在著關連 性。Armsden 與 Greenberg(1987)指出依附關係的品質與幸福感之間有高 度的相關,對青少年的憂鬱與焦慮也具有預測力;青少年若是與父母親的 依附關係屬於高安全依附,則較少出現心理不適的症狀,例如憂鬱和焦慮 等負向情緒。有研究亦發現安全依附的青少年,也較少出現憂鬱無助、自 我傷害和自殺傾向(蔡秀玲、吳麗娟,1998)。

此外,在針對青少年進行依附關係與身心健康、適應等的相關研究中,

亦發現當青少年與父母親、同儕之間的依附關係越好,身心健康中的身體 症狀、失眠與焦慮,與憂鬱傾向越低。由此可知,當個體的依附關係越好,

其憂鬱的程度則越低,反之當依附關係越差,則憂鬱的傾向則越高;其中 亦有研究結果顯示青少年的母親依附是否良好與憂鬱之間的相關最高。而 當青少年同時在父母、同儕依附上皆具有強烈且良好的依附關係時,則具 有最好的適應,反之則具有最差的適應(張秋蘭,2000;楊朝旭,2005;

Laible, Carlo, & Raffaelli, 2000;Wilkinson & Kraljevic, 2004)。

而在研究患有精神疾患的青少年中,依附關係與憂鬱之相關結果發現 在父母依附上呈現低安全依附的個體,與臨床診斷的憂鬱症、父母對青少 年的憂鬱症狀之評量,以及患者自陳的憂鬱程度之間具有關連性,即低安 全依附的青少年,會出現較多的憂鬱症狀或呈現較高的憂鬱傾向(Armsden, McCauley, Greenberg, Burke, & Mitchell, 1991)。

綜上所述,個體的依附關係影響著個體本身的憂鬱傾向程度,而依附 關係的好壞亦能夠預測青少年的憂鬱與焦慮之狀況。由針對不同依附對象 的依附關係研究中可知,青少年若是與母親、父親以及同儕之間的依附關 係越好,其身心健康的狀態則越好,焦慮與憂鬱之傾向亦顯得越低。

參、情緒調節與憂鬱之相關研究

針對情緒調節與心理健康之間的相關性,過去研究發現個體若具有良 好的情緒調節,則在心理健康方面較不易出現問題或狀況;同樣地,在憂 鬱、焦慮方面的傾向也顯得較低(Gross & Muñoz, 1995;Gross, Richard, &

John, 2006)。而亦有研究發現當個體在人際壓力的情境中,感受到的人際 壓力越大時,憂鬱反應的呈現則越多;而當人際壓力增強時,若是個體較 少使用「認知處理」方面的情緒調適策略,反而傾向使用「情緒化因應」

的方式處理,則會增強憂鬱反應(陳淑惠、劉若蘭,1999)。

Gross 與 John(2003)使用情緒調節量表(ERQ)與貝克憂鬱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 BDI)、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憂鬱量表、Zung 在 1965 年 編制的「自評憂鬱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等研究工具,來測 量個體的情緒調節與憂鬱之相關,研究結果指出習慣使用「重新評估」來 調節自己情緒的個體,呈現出較少的憂鬱症狀;即「重新評估」與憂鬱之 間呈現負相關,而「壓抑」與憂鬱之間則呈現正相關。

另外有研究探討情緒調節策略與情感型態的交互作用,對於焦慮及憂 鬱情緒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重新評估」與憂鬱情緒之間,在不同的行 為激發系統(Behavior Activation System, BAS)中,皆有相關,意即在低 行為激發系統的受試樣本中,使用「重新評估」策略能夠有效減低憂鬱情 緒,而對高行為激發系統的受試樣本而言,使用「重新評估」策略則是能 穩定呈現低憂鬱情緒;在行為抑制系統(Behavior Inhibition System, BIS)

方面,低行為抑制系統的受試樣本,使用較多「壓抑」策略則會產生較多 的焦慮,而高行為抑制系統的受試樣本,會因為使用「壓抑」策略而維持 高憂鬱情緒狀態(Dennis, 2007)。

由上述相關研究結果可知,個體的情緒調節與憂鬱之間具有相關性,

以Gross 的情緒調節策略來看,「重新評估」策略與憂鬱之間呈現負相關,

而「壓抑」策略則是與憂鬱呈現正相關,即運用重新評估策略的個體,較 不會出現憂鬱之狀況,反之,常用壓抑策略的個體,較容易出現憂鬱的情 形。

肆、依附關係、情緒調節與憂鬱之相關研究

王淑鄉(2007)探討青少年的憂鬱、依附型態與負向情緒調節能力之 間的關聯性,發現青少年的憂鬱與安全型依附為負相關,與不安全依附為 正相關,而與負向情緒調節能力為負相關;此外,安全型依附與負向情緒 調節能力為正相關,不安全依附與負向情緒調節能力則為負相關。而依附 型態與負向情緒調節能力對青少年的憂鬱沒有顯著的交互作用,但在依附 型態、負向情緒調節能力對青少年的憂鬱之主要效果考驗上皆達到顯著差 異,且發現依附型態與負向情緒調節能力對青少年的憂鬱具有預測力。

由此研究結果可知越傾向安全依附、負向情緒調節能力越好,則憂鬱 程度越低;越傾向不安全依附、負向情緒調節能力越不好,憂鬱程度則顯 得越高。依附型態與負向情緒調節能力對青少年的憂鬱具有預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