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學生的依附關係與情緒調節對憂鬱的預測分析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四節 大學生的依附關係與情緒調節對憂鬱的預測分析

本節在探討大學生的依附關係、情緒調節對憂鬱的預測作用,以依附 關係(母親依附、父親依附與同儕依附)與情緒調節(重新評估與壓抑)

做為預測變項,以憂鬱為效標變項,採階層迴歸分析法,以考驗假設 5-1 與假設 5-2。以下將分成兩個部分探討,第一部分為大學生的依附關係對 憂鬱之預測分析;第二部分為大學生的情緒調節對憂鬱之預測分析。

壹、大學生的依附關係對憂鬱之預測分析

本研究在探討不同性別與年級的大學生之依附關係、情緒調節與憂鬱 的差異分析中發現,性別與年級在三個變項上存在著差異情形,為避免在 進行迴歸預測分析時,背景變項造成預測上的干擾,因此將性別與年級納 為控制變項,使其對效標變項不造成影響。因此本部分為瞭解大學生之依 附關係(母親依附、父親依附與同儕依附)對憂鬱的預測力,以階層迴歸 分析進行檢驗,第一層先放入背景變項(性別與年級),採強迫進入法的 方式,控制背景變項的影響力,而第二層同樣採強迫進入法放入「母親依 附」、「父親依附」與「同儕依附」。結果如表4-17、表 4-18 所示。

表4-17 大學生的依附關係對「憂鬱」之階層迴歸分析摘要

模式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迴歸 750.80 2 375.40 4.68**

殘差 73272.00 913 80.25 模式一

總和 74022.80 915 迴歸 14939.66 5 2987.93 46.02***

殘差 59083.14 910 64.93 模式二

總和 74022.80 915

**p<.01 ***p<.001

表4-18 大學生的依附關係對「憂鬱」之迴歸係數考驗摘要

p<.01),當中僅性別(β=.10,t =3.06,p<.01)達到顯著,顯示性別對憂鬱 具有預測力。而在模式二的性別則未達到顯著(β=.03,t =.91,p>.05),

顯示性別在此有達到控制的效果。模式二的依附關係達到顯著水準(F

=46.02,p<.001),顯示依附關係對憂鬱具有預測力。因此假設 5-1:「大學 生的依附關係對憂鬱有預測力」獲得支持。

模式二中的「母親依附」(β=-.13,t =-3.64,p<.001)、「父親依附」

(β=-.16,t =-4.81,p<.001)與「同儕依附」(β=-.30,t =-9.21,p<.001)

對「憂鬱」的預測皆達顯著,其中以「同儕依附」的預測力最大。此三者 共可解釋「憂鬱」總變異的20%。以標準迴歸係數來看,母親依附、父親 依附與同儕依附等三個預測變項的β 值皆為負數,表示母親依附、父親依 附與同儕依附對於憂鬱的影響力是負向的,即當大學生與母親、父親及同 儕的依附關係愈好時,產生憂鬱的情形愈低。

本研究結果與 Armsden 與 Greenberg(1987)認為依附關係的品質對 青少年的憂鬱與焦慮具有預測力之研究發現相同,即愈趨向安全依附的青 少年,較少會出現憂鬱無助的情況。亦即個體的依附關係愈好,其憂鬱的

程度則愈低,反之當依附關係愈差,則憂鬱的傾向則愈高(張秋蘭,2000;

楊昭旭,2005;蔡秀玲、吳麗娟,1998;Laible, Carlo, & Raffaelli, 2000;

Wilkinson & Kraljevic, 2004);因此當青少年與母親、父親及同儕等不同依 附對象皆有良好的依附關係時,因具有良好的適應,其憂鬱的情形就愈低。

針對本研究的發現,研究者推論可能是當大學生與不同依附對象具有 良好的依附關係時,亦即大學生自覺與依附對象具有良好的言語溝通,以 及感覺被尊重與瞭解,且對依附對象具有高度的信任感,感受到情感分離 與孤立的程度較低時,能使大學生因為具有良好的人際互動,而產生較多 的正向情感,如希望感、快樂與喜悅等,而較不感憂鬱。因此當大學生與 依附對象的依附關係愈好時,憂鬱的傾向就愈低。

貳、大學生的情緒調節對憂鬱之預測分析

為瞭解大學生之情緒調節(重新評估與壓抑)對憂鬱的預測力,本部 分以階層迴歸分析進行檢驗,第一層先放入背景變項(性別與年級),採 強迫進入法的方式,控制背景變項的影響力,而第二層同樣採強迫進入法 放入「重新評估」與「壓抑」。結果如表4-19、表 4-20 所示。

表4-19 大學生的情緒調節對「憂鬱」之階層迴歸分析摘要

模式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迴歸 750.80 2 375.40 4.68**

殘差 73272.00 913 80.25 模式一

總和 74022.80 915 迴歸 12642.26 4 3160.57 46.91***

殘差 61380.54 911 67.38 模式二

總和 74022.80 915

**p<.01 ***p<.001

表4-20 大學生的情緒調節對「憂鬱」之迴歸係數考驗摘要

p<.01),當中僅性別(β=.10,t =3.06,p<.01)達到顯著,顯示性別對憂鬱 具有預測力。而在模式二的性別則未達到顯著(β=.02,t =.68,p>.05),

顯示性別在此有達到控制的效果。模式二中的情緒調節達到顯著水準(F

=46.91,p<.001),顯示情緒調節對憂鬱具有預測力。因此假設 5-2:「大學 生的情緒調節對憂鬱有預測力」獲得支持。

模式二中的重新評估(β=-.35,t =-11.44,p<.001)與壓抑(β=.26,t

=8.28,p<.001)對「憂鬱」的預測皆達顯著,且以「重新評估」的預測力

本研究結果與 Gross 與 John(2003)的研究發現相同,即較常習慣使

用重新評估策略來調節情緒的個體,呈現出較少的憂鬱症狀,而較常習慣 使用壓抑策略來進行情緒調節的個體,則會出現較多的憂鬱症狀。由過去 的研究結果亦可發現,若個體具有良好的情緒調節,則在心理健康方面較 不易產生問題與狀況,產生憂鬱的情形亦顯得較低(Gross & Muñoz, 1995;

Gross, Richard, & John, 2006)。

針對上述研究結果,研究者認為可能是當大學生在面臨情緒衝擊事件 時,使用「重新評估」此種以認知改變的方式來調節情緒,藉由評估自身 所處的情境來改變情緒,大學生可能會改變對情境的想法,或是改變看待 自己處理情緒的能力,如此是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的情緒調節策略;而使用

「壓抑」則是透過改變情緒表達行為來調節情緒,如隱藏自己的沮喪、難 過的反應與情緒。而憂鬱即為一種屬於抑鬱、沮喪、難過等較為壓抑且負 向的情緒,若是以「壓抑」策略來調節情緒,則比起使用「重新評估」策 略,較會抑制情緒的表達,且若非以宣洩與抒發的方式來表達情緒,則可 能會導致抑制的負向情緒愈加嚴重,進而提昇憂鬱傾向的可能。

第五節 情緒調節對大學生的依附關係與憂鬱之關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