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節係根據研究的發現與進行研究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提出建議。以 下分為四個部分,一為對大學生的建議;二為對父、母親的建議;三為對 諮商與教育人員的建議;四為對未來從事相關研究人員的建議。

壹、對大學生的建議

根據本研究的發現,對於大學生的建議如下:

一、探索自己與重要他人的依附關係

由本研究發現可知,大學生與不同依附對象的依附關係和情緒調節的 策略,以及憂鬱有關。因此建議大學生能夠探索自己與父母親之間的依附 關係,使自己在面臨重大壓力或情緒衝擊事件時,能夠向父母親尋求協 助。此外,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與同儕良好的依附關係能夠降低憂鬱傾向 之發生。因此,建議大學生建立品質佳的同儕關係,當感受到自己處於某 種壓力情境下,或面臨情緒衝擊事件,而產生負向情緒時,能夠積極主動 尋求身邊友伴同儕的協助與情感支持,以減少產生憂鬱之可能性。

二、瞭解自己面臨情緒衝擊事件時的反應與習慣使用的情緒調節策略 本研究發現使用壓抑策略的情緒調節,會提高憂鬱的傾向。因此,大 學生若是能夠探索與瞭解自身在面臨情緒衝擊事件時,是以認知改變方式 的重新評估,抑或以抑制情緒表現的壓抑策略進行情緒調節,則能夠適當 地修正自己的情緒調節方式,進而降低自己憂鬱情況的發生。

三、認識憂鬱的徵候,且適時的主動尋求協助

本研究發現約有一成五的大學生有憂鬱傾向。因此建議大學生在覺察 到自己產生憂鬱傾向的徵候時,能夠主動的尋求協助。例如向校園內的學 生諮商中心的輔導老師求助,可以透過團體諮商或個別諮商的方式來探討 產生憂鬱的原因,以及共同思考如何度過情緒的低潮時期。同時,亦可向 父母長輩們分享造成壓力的生活事件,尋求解決的辦法;或是從同儕方面

尋求友伴的情感支持力量。

貳、對父、母親的建議

根據本研究的發現,對於父、母親的建議如下:

一、父親應與子女建立親密與信任的親子關係

本研究發現,父、母親與子女的依附關係,對於子女的情緒調節與憂 鬱皆有影響,而本研究亦發現大學生自覺與父親之間的疏離為最高,因此 父親應再次省思與子女之間的親子關係,努力增進孩子對自已的信任,進 而增強與孩子的親密關係,以維持良好的親子關係。

二、適時關心子女的生活適應情形

本研究發現約有一成五的大學生有憂鬱的傾向。因此建議父、母親應 適時適當地詢問孩子的生活狀況,以瞭解其在大學裡的校園生活與適應情 形,以便在察覺到孩子無法調適的情況時,能夠即時地給予協助。如此才 能預防孩子因無法處理負向情緒,而產生憂鬱的情形。

參、對諮商與教育人員的建議

根據本研究的發現,對於諮商與教育人員的建議如下:

一、設計人際探索與情緒探索相關的課程、講座、工作坊與小團體 由本研究發現可知,依附關係與情緒調節皆會影響大學生的憂鬱傾 向。因此建議諮商與教育人員能夠在校園裡多增開人際探索或情緒探索等 相關的課程、講座,邀請在人際依附或情緒議題相關的學者、研究人士或 心理師來給予大學生正確的觀念。

同時也建議可以舉辦相關議題的工作坊與小團體,讓大學生對感興趣 的主題自由報名參加,抑或請各班導師針對需要高關懷的學生進行邀請。

透過這些在人際、情緒方面探索的活動,使大學生能夠瞭解自己在人際上 與他人的依附關係,以及認識自己的情緒狀態及情緒調節的策略。

二、瞭解大學生的人際網絡

由本研究發現可知,當大學生具有良好的依附關係時,能夠降低憂鬱 傾向。因此建議諮商與教育人員在與有情緒困擾,或憂鬱傾向的個案、學 生進行諮商、輔導時,能夠去探究學生的人際脈絡,以瞭解學生在人際關 係上的支持系統。若是探究結果發現學生在人際關係上並無支持系統,則 因從旁協助學生建立支持系統,如師長的關心、友伴的支持,或學生家長 的關懷介入,進而使學生能夠運用此支持力量,陪伴自己度過情緒的低潮。

三、協助大學男生瞭解依附關係與探討不同的情緒調節策略

本研究發現,大學男生與母親及同儕的依附關係較女生不佳。此外,

大學男生也較常使用壓抑策略來進行情緒調節,因而提昇憂鬱傾向之發 生。因此建議諮商與教育人員,在與大學男生進行個別諮商或面談時,可 以深入瞭解大學男生的人際狀況,如與父母之間的親子關係、與同儕友伴 之間的相處等,進而去瞭解大學男生的依附關係。且因大學男生較習慣以

「壓抑」的方式來進行情緒調節,因此可以與大學男生討論除了較習慣使 用的情緒處理的方式之外,其它不同形式的情緒調節策略,並且亦可鼓勵 大學男生適時地宣洩與表達負向情緒,以降低產生憂鬱傾向之可能性。

肆、對未來從事相關研究人員的建議

根據本研究的發現,對於未來從事相關研究人員的建議如下:

一、研究樣本方面

本研究因礙於時間、經費、人力與物力等因素,研究對象的選取係採 以分層叢集便利抽樣之方式。建議未來研究能夠以台灣地區的公私立大學 校院大學生為母群體進行隨機抽樣,增加研究樣本的代表性。此外,在背 景變項上的人數比例亦能夠加以控制,如男女人數比例,使每組之間的人 數比例大致相同,以降低對統計考驗的影響。

二、研究設計方面

本研究係以問卷調查法來蒐集資料,並且以數據資料進行統計分析,

以獲得研究結果,探究變項間之關係,屬於量化研究。建議未來研究可以 納入部分質性研究的方法,如在研究中增加訪談、或舉辦焦點團體討論,

透過訪談或焦點團體討論,以瞭解大學生在依附關係方面的狀況、情緒調 節的歷程,及憂鬱的徵候,進而提昇研究內容的深度與廣度。

三、研究變項方面

本研究探討的議題為依附關係、情緒調節與憂鬱三者之關係。從本研 究發現可知,依附關係能夠直接影響憂鬱,或透過情緒調節來影響憂鬱,

而情緒調節亦對憂鬱有預測力,然而透過統計考驗發現,依附關係與情緒 調節僅可解釋憂鬱總變異的 20%與 17%,此結果顯示仍有其它相關因素 能夠解釋造成憂鬱的原因。因此建議未來從事相關研究人員,能夠納入其 它變項加以深入探討,如人格特質、幸福感或樂觀等因素,讓大學生憂鬱 情形之議題的探討更加完整。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春展(2004)。台灣地區大學生情緒智慧、憂鬱傾向與情緒調整策略之 研究。嘉南學報,30,443-460。

王淑鄉(2007)。青少年憂鬱、依附型態與負向情緒調節能力之相關研究。

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諮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王雪貞、林翠湄、連廷嘉、黃建豪(譯)(2006)。發展心理學(原作者:

D. R. Shaffer)。台北:學富文化。

王嘉琪(2009)。大學生憂鬱情緒、自尊、污名化、自我揭露與求助態度 之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台北。

江文慈(1999)。情緒調整的發展軌跡與模式建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江文慈(2004)。大學生的情緒調整歷程與發展特徵。教育心理學報,35(3),

249-268。

江逢維(2005)。台北市大學生休閒無聊感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元蓉(2006)。大學生憂鬱、人際親密與自尊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 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吳美玲(2003)。大專學生自我知覺的親子關係與人格特質對自殺意念的 影響。中原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巫姿嫺(2010)。大學生生活壓力、心理資本與憂鬱之關係。國立政治大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碧蕙(2007)。大學生親子依附、同儕依附與獨立自主發展之相關研究:

以輔仁大學為例。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澄賢(2004)。大學生的情緒調節、調節焦點、樂觀與創造力之關係。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靜如(2007)。大學生的成人依附、社交能力、社會支持、寂寞與憂鬱 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佘金玲(2005)。大學生依附連續性與憂鬱傾向、問題解決能力之相關研 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 北。

林彥君(2003)。照顧者的情緒智力、幼兒情緒調節能力及其人際關係之 探討。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施雅薇(2004)。國中生生活壓力、負向情緒調適、社會支持與憂鬱情緒 之關聯。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柯慧貞(2002)。憂鬱症的認知心理治療。學生輔導,80,68-75。

柯慧貞、陸汝斌(2002)。認識憂鬱症。學生輔導,80,16-27。

紀怡如(2002)。國中生依附關係、壓力知覺與其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

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孫世維(1997)。親子依附與分離-個體化:大學時期的發展。教育與心 理研究,20,271-296。

孫育智(2004)。青少年的依附品質、情緒智力與適應之關係。國立中山

孫育智(2004)。青少年的依附品質、情緒智力與適應之關係。國立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