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五節 保險業盈餘管理相關文獻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t-like 檢定之理論,當某一產業盈餘數或盈餘變動數之分配,於零門檻附近 不連續現象愈顯著時,代表盈餘管理之程度愈高20,惟在Durtschi and Easton

(2005)之研究中,零門檻附近的不連續現象,可能原因來自平減化之影 響、樣本選擇之限制或左右兩邊觀察值屬性不同等,不能斷定不連續現象 是從事盈餘管理的證據。

第五節 保險業盈餘管理相關文獻

由於金融保險業之業務性特殊及商品結構複雜,其會計處理與一般產 業迥異,較不被一般大眾所熟知,加以資產高度不透明與高負債比率的特 性,使社會大眾不易察覺其真實之財務狀況,亦使該產業盈餘管理研究之 困難度較高。本節將著重於探討保險業之盈餘管理,分為動機及目的、盈 餘管理工具及其研究方法三部分作詳細探討。

一、保險業盈餘管理之動機及目的

國內外文獻對於保險業之盈餘管理動機討論甚多,但最主要可蓋分為 以下三項動機:

(一)收益平穩動機

收益平穩與公司績效目標有關,Weiss(1985)及 Grace(1990)發現 產險業者有操縱賠款準備來達到修飾承保績效的行為,而公司也為代理問 題及為了滿足股東及保單持有人之要求而調整賠款準備金之估計使損益波 動平穩化,來修飾財務報表產生較佳營收數字。Grace(1990)使用過去三 年平均資產報酬率(簡稱 ROA)為收益平穩化之誘因變數,證實若今年 ROA 低於過去三年平均則會低估賠款準備金,且在連續皆為盈餘成長無惡 化之期間,收益平穩化的現象並不明顯。Beaver, McNichols and Nelson

(2003)則係探討裁量性賠款準備和帳載盈餘分配之間的關係,其實證研

20林忠義,2008,台灣產物保險業盈餘管理現象與動機之探討,國立臺北大學國際財務金 融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頁2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究結果發現在盈餘分配位於左尾的產險公司(採取低估裁量性賠款準備的 政策)相對於位於右尾的公司傾向進行平穩化盈餘管理行為。

國內文獻劉錦龍(2003)認為我國 82 年所公佈有關「財產保險業賠款 準備金提存方式」的行政命令中規定有關財產保險業自留業務「已報未決」

保險賠款準備金部分,因提存計算較無客觀及公開之標準,產險公司擁有 較大的自主空間與裁決權力,並可藉此來達到盈餘修飾的目的。其分別以 前兩年平均核保收入及投資收入對當年保險人所有險種淨滿期保費之比率 之比率,及前兩年及前一年股東權益報酬率之平均數作為盈餘修飾變數,

來衡量保險人過去經營上的表現,其研究結果為顯著並與Weiss(1985)及 Grace(1990)相同。林忠義(2008)則以本期與前期 ROA 之差額、本期 與前兩期平均 ROA 之差額及淨簽單保費對保單持有人權益之比率作為收 益平滑誘因之衡量變數,惟其實證研究結果為臺灣產險業利用賠款準備提 存使收益平穩化及提升獲利能力之操作並不顯著。

(二)監理動機

金融保險業因有前述產業特性,其產業穩定性對國家經濟、民生具有 重大影響,又其商品結構及服務對一般大眾較為專業不易瞭解,故比一般 產業受到更嚴格的政府監理管制,亦使金融保險業在監理方面比一般產業 更有盈餘管理之動機。美國 NAIC 以產險業之財務報表及會計資訊作為管 制的基礎,並發展早期的預警系統如保險監理資訊系統(IRIS)及財務分 析與清償能力追蹤(FAST),及最新評估保險業者清償能力之風險資本基 礎制,為不引起監理機關之注意而衍生監理成本,促使業者可能為求達成 監理目標產生動機而進行盈餘管理。

國外文獻大都採用IRIS 特定財務比率作為監理動機之衡量變數,或以 保險公司不合格比率達四個以上作為檢測保險公司財務狀況之標準,倘未 通過檢測,則該保險公司被列為有潛在財務危機、財務不健全或清償能力

來增加公司清償能力,減少監理機關之注意( Petroni, 1992; Gaver and Paterson, 2000; Beaver, et.al, 2003)。另外,愈有可能無法通過 IRIS 檢測之 保險公司,其經理人執行盈餘管理之動機愈為強烈(Nelson, 2000),運用 估計賠款準備金及淨股票交易之會計裁量權,用以跨越特定IRIS 財務比率 之門檻(Gaver and Paterson, 1999),惟實証研究亦顯示,在 1994 年實施風 險基礎資本制度後,保險公司盈餘管理以通過IRIS 財務比率之門檻的動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者面臨須兼顧盈餘表現與遵循資本適足性規範之雙重壓力下,會更積極從 事盈餘管理,以達監理機關之規範。其實證研究結果顯示,在未實施保險 法第 143-4 條之前,國內產險業者主要係基於避免報導稅後淨損而從事盈 餘管理,而在實施之後除了避免報導損失動機外,更有其他因素使其更積 極從事盈餘管理。

(三)稅負動機

國外文獻Grace(1990)發展產險業準備金估計之三項動機假設,其中 之一係業者為滿足股東及投資人的要求達到公司現金流量現值極大化,必 須衡量高估賠款準備金邊際監理成本及高估賠款準備金帶來的租稅利益,

亦即為達成監理動機有可能會犧牲租稅利益,兩者不能兼顧。準備金估計 與租稅金額有密切關係,許多研究顯示保險公司為減稅之誘因,追求經營 上有更大之收益,故意操縱賠款準備金的行為發生(Gaver and Paterson, 2000; Nelson, 2000)。另保險人為減少稅負,除了操縱賠款準備金外,還故 意利用配置保險收入,將保費收入由高稅率的州轉配置到低稅率的州,或 是利用控制年會計報表,低估保費損失率的方式來降低稅額,尤其是財務 狀況良好、高稅率、擁有跨州保險業務及主力險種為高稅率之保險公司較 有稅負動機從事盈餘管理(Petroni, 1992; Petroni and Shackelford, 1995, 1999)。亦有保險人為遞延稅負而採行資本利得及股票處理管理的操縱行 為,造成稅務機關在徵收稅收時產生錯估的情形(Gaver and Paterson, 1999)。

國內文獻分別係劉錦龍(2003)以當年核保收入及投資收入對所有險 種滿期保費之比率,與林忠義(2008)以淨收益及預估賠款準備對總資產 之比率作為稅負誘因之代理變數,對我國產險業者進行檢測,並皆假設稅

理、必要處置或限制之方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財政部遂於中 華民國90 年 12 月 20 日財政部(90)台財保字第 0900751413 號令訂定發布「保險業資 本適足性管理辦法」全文6 條;並自 92 年 7 月 9 日施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負支出與賠款準備金提存應呈現正向關係。劉錦龍(2003)實證研究結果 顯示我國產險業者在承保及投資表現較佳時,相對稅金支出亦較高,而管 理階層為了想減少稅負支出,或遞延稅負的支出,則傾向高估「已報未決」

賠款準備金,而林忠義(2008)對於稅負誘因是否影響賠款準備金提存之 操作則無顯著影響。

二、保險業盈餘管理之工具

由前述各項文獻所知,國內外文獻僅有少部分係探討保險公司使用資 本利得、股票處理(Gaver and Paterson, 1999)、配置保險收入(Petroni and Shackelford, 1995, 1999)、遞延認列保費收入及淨投資收入(孫綺黛,2008)

作為盈餘管理工具,以達到盈餘管理動機之目標,絕大部分國內外文獻皆 係以賠款準備金之估計來探討與保險公司盈餘管理動機間之關係。Petroni

(1992)認為賠款準備金估計為產險業盈餘管理之理想應計項目,因美國 監理機關要求保險公司的檢查報告須編製多年期的賠款準備金發展表,用 以揭露每年實際賠款成本及賠款準備金估計變動後之金額,實證研究之統 計資料取得較為合理且完整,如Grace and Leverty (2005)以第 t 年已發 生與已支付的累積損失金額間之差額,作為第 t 年的原始提撥賠款準備金 數,再利用發展表保險公司修正揭露之第t+3 年已發生累積損失金額與第 t 年已支付的累積損失金額間之差額,作為第 t 年的發展賠款準備金數,而 當原始提撥賠款準備金數大於發展賠款準備金數,則為高估賠款準備金;

反之,則為低估賠款準備金。

國內因無類似美國賠款準備金發展表之資訊揭露,故無法確切計算出 賠款準備金之高低估數,學者紛紛使用替代變數來衡量賠款準備金之高低 估數,如劉錦龍(2003)及林忠義(2008)假設當期「已報未決」賠款準 備提存金額與當期意外損失的事故有關,以賠款準備金取自然對數作為衡 量。吳承璋(2006)則使用當期賠款準備金與過去三年的平均賠款準備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間的差額作為衡量。孫綺黛(2008)則是以當期所提存自留業務已報未決 賠款損失準備對當期平均資產總額之比率作為衡量。

三、保險業盈餘管理之研究方法

如前部分所述,在美國因為有賠款準備金發展表之資訊揭露,且提列 賠款準備金費用佔保費收入七成,對損益數字關鍵具影響力,加以賠款準 備金之估計留給經理人極大的裁量空間,故國外文獻大部分皆以「賠款準 備提存誤差」作為特定應計項目,來衡量公司盈餘管理程度之大小,而國 內大部分文獻如前述,亦使用不同計算之已報未決賠款損失準備作為特定 應計項目。

Beaver, et.al(2003)則沿用 Burgstahler and Dichev (1997) 管理後的 盈餘分配(盈餘次數分佈圖分析法)之研究假設及方法,個別觀察在產險 業財務健全與財務困難兩種不同群組下,財務健全組比財務困難組傾向報 導正盈餘之比例為高,且相較於財務健全組,財務困難組為避免報導損失 會積極採取低估賠款準備金的會計政策。而國內採用管理後的盈餘分配之

Beaver, et.al(2003)則沿用 Burgstahler and Dichev (1997) 管理後的 盈餘分配(盈餘次數分佈圖分析法)之研究假設及方法,個別觀察在產險 業財務健全與財務困難兩種不同群組下,財務健全組比財務困難組傾向報 導正盈餘之比例為高,且相較於財務健全組,財務困難組為避免報導損失 會積極採取低估賠款準備金的會計政策。而國內採用管理後的盈餘分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