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個人的功利性:溝通的功利性

第四章 資料分析

第二節 鑲嵌在日常生活中的圖戰

二、 個人的功利性:溝通的功利性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72

我覺得會有欸,雖然我不承認我長得像它(貼圖),就是那種感覺,

頻率對了。 (受訪者 B2)

因為我覺得我內心是這樣的人。(受訪者 D2)

應該可以吧,一樣廢。(受訪者 E4)

不過也有受訪者將貼圖與自身區分得很清楚,認為貼圖只是表情符號 的一種,能夠表達情緒,可是並不能代表自己,受訪者 E1 就說:「我覺 得有部分的貼圖可能可以代表自己(的情緒),但是我覺得並不能完全的 代表說這就是我這個人。」

二、 個人的功利性:溝通的功利性

Huizinga 認為因為玩家透過遊戲只想得到愉悅感,而不會有實質的利益產出,

因此遊戲並不具備功利性,但是以本研究的圖戰例子來說,從購買、使用到互動,

貼圖本身有不同的層次,而不同的層次欲達到的目的性也不一樣,例如使用者購 買貼圖的目的因人而異,有人單純喜歡此款貼圖,有人購買貼圖是為了追求團體 認同的歸屬感。

因此,此部分將針對溝通的功利性,探討使用者在不同的貼圖使用層次上,

背後所蘊含的目的與意義。

(一)購買的功利性

自從 LINE 貼圖開放素人原創之後,原創市集提供創作者一個展現風格與實 力的平台,根據報導指出,目前台灣有超 LINE 超過 6 萬名創作者、近 30 萬組 貼圖販售,除了台灣的原創貼圖之外,還有LINE 官方版的貼圖(蘋果日報,2017 年1 月 16 日),貼圖選擇越來越多,讓使用者願意掏錢購賣的原因,本研究整理 出以下幾點。

1. 補充戰力

本研究的問題意識,即認為圖戰包含著遊戲的意味,研究者在田野訪談時也 發現,某些受訪者在言談之中,不經意地表現出圖戰的遊戲特質,譬如使用一些 遊戲的用語,或是用遊戲的語言形容圖戰。

在線上遊戲的世界中,玩遊戲一定會有輸贏,玩家為了追求贏的感覺,會非 常認真的投入其中,甚至會儲值購買裝備,受訪者 C2 就指出,因為自己的貼圖 數量繁多,曾被朋友開玩笑地指出,他竟然連 LINE 貼圖都可以「課金」7

7 課金一詞來自於日文詞彙,意即玩家為了節省遊戲時間、破關或是得到寶物,在遊戲中花錢增加資 源,例如購買裝備、角色。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而 C 組受訪者都會玩線上遊戲,當 C1 與 C2 兩人提到圖戰的經驗,都會使 用 LOL(英雄聯盟,League of Legends)的遊戲術語,例如在談到當有人傳送貼 圖給他時,會覺得被對方「秀操作」8

C1:就感覺被人家秀操作一樣啊 我就秀回去給你看啊

C2:對啊 你秀我一波 我秀更大波給你看 不能克制不能克制

或是當 C1 提到當他傳送一張貼圖時,就代表他在約戰,就是遊戲中的「中 路單挑」9

就是我在跟你約戰,中路單挑,我丟了一個貼圖,你丟了一個貼圖,

我覺得 ok 啊,就這樣好玩好玩就好。(受訪者 C1)

遊戲玩家若是想贏得勝利,除了花錢課金補充戰力之外,也是需要投入時間 練習、練等,正所謂「熟能生巧」,受訪者 C2 把線上遊戲的經驗延伸至貼圖圖 戰,他把圖戰當成遊戲一樣,需要花時間練習「手速」10。他曾為了手機遊戲,

辦了兩個LINE 帳號,有一次他發現,兩支手機、兩個 LINE 帳號可以讓他練習 貼圖的速度與回話反應:

之前有時候玩遊戲是因為要用 LINE 來做連結,所以就有兩個帳號 我們在一個群組大家一起玩這個遊戲,然後有時候,也不知道,就 無聊吧,就變成說,我這個帳號講一句話,可是我反而用另一個帳 號自己回自己的話,然後就變成有種說,自己在對話,有時候就自 己這個帳號先打一串貼圖,再換另一邊打另一串貼圖回過來,自己 練習欸,然後自己在秀自己。(受訪者 C2)

圖戰除了需要花錢補充戰力與練習之外,使用的時機與動機也與玩遊戲相似,

受訪者D2 是個愛玩遊戲的人,最近他非常著迷於「遊戲王」手機遊戲,他與 D1 一致認同,當他們在圖戰中用不同的貼圖應戰,一來一往的貼圖互動,會有一種

「過招感」:

就是過招感,順便想要炫耀自己有很多貼圖,就是想要嗆到人家用 話跟你說,就是當他無法再用貼圖回你的時候,你就會覺得說,喔 耶,贏了,很像玩遊戲王卡。(受訪者 D1)

8 遊戲玩家在對手面前展現優異的個人技巧,達到一種類似於「炫耀」、「炫技」的概念。

9 源自鬥塔(Dota)遊戲的地圖術語,意指捨棄遊戲原本的多人競技模式,改採一對一的單人對決,強調 是個別玩家在遊戲技術及知識上的比拚。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但是因為每個人口中的「實用性」並不一定相同,因此本研究整理歸納出以 下幾點特質。首先,所謂的實用性就是貼圖要能夠呼應、表達使用者在日常生活 中可能遇到的情境,受訪者 E3 就說:

我是有用處才會買貼圖,我不會因為說這個系列我很喜歡我就會一 直買下去,我想說,看有些圖我會覺得這日常生活上可以用得到,

或是某個群組可以用得到,我會覺得說那買這個貼圖用在這個情況 下就有意義,就會去買。(受訪者 E3)

再者,貼圖的實用性還包括讓使用者用起來「得心應手」,這個概念比較相 近於前述所提到的「代言人」特質,也就是使用者會覺得「我買了這個貼圖真的 會使用,因為跟我平常說的話差不多」,受訪者D2 就說:「要夠有趣,感覺可以 把我一些,把平常一些比較不好表達的話給表達出來,就會買」,而D1 也會看看 貼圖有沒有符合自己的風格:

要看實用性,是不是那一組裡面每一個都可以用到,然後他的風格 有沒有符合我喜歡的,因為像一組裡面有十幾二十個貼圖,可能有 一些是真的不常用,那我就會考慮這組到底要不要買。(受訪者 D1)

另外,對於某些受訪者來說,貼圖的實用性必須具備「開放性」,也就是一 張貼圖可以用在很多情境下,不會只限縮於某種情況,每一個人解讀的意思都不 會相同,這類型的貼圖就是 C 組受訪者的遊戲式圖戰中會出現的種類,受訪者 C1 平常多是使用這類型的貼圖,因此對他而言,貼圖擁有廣泛的詮釋可能是非 常重要的實用性,他說:

要這個貼圖我自己看到覺得很有意思,夠發人深省,就是這個貼圖 你看到不會 因為有的貼圖你看到他很可愛,第一眼可能覺得他很 新奇,但你看到就是,不耐看,有些辨識度很高但是不一定那麼有 實用性,他的意思只有一個,像剛剛那個丟魚好了,你這個情境看 到,和你下一個情境看到,或你未來某一個情境看到,可能三個意 思是不一樣的,你現在看跟以後看可能意思解讀又不一樣,開放性 貼圖啦。(受訪者 C1)

不同的脈絡也會有不同的貼圖使用主題,以逢年過節的情境來說,有些創作 者會推出專門的節慶系列貼圖,有這類需求的受訪者就會買單,像是 B 組受訪 者,用點數換取貼圖的 B1 就說:「過年過節會有一波出來,手上有點數就會去 買」,而白爛貓的貼圖腦粉B2 也表示:「白爛貓也有出年節系列,會買來用,很 方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76 4. 追求群體認同,吸引別人注意(跟風)

貼圖除了自我投射的特性之外,使用者購買何種貼圖,其實與團體的重要他 人以及歸屬感有關以 Abercrombie & Longhurst(1998)的論點來看,因為我們的 社會是公開展示(spectacular)的世界,所有人事物都為了一個無所不在的鏡頭 展演,每個人都是自戀的,並藉由公開表演來建構自己的認同位置,在這一個表 演的社會,人們期待被觀看,並且為了被凝視而表演。

正如受訪者 D1 所說:「如果你跟朋友之間聊天,然後你用這種貼圖,人家就 會覺得,喔你真的很白目欸 ,但你就會覺得很開心。」受訪者 E5 亦指出:「會 覺得這個貼圖弄出去大家會覺得很有趣,大家會覺得很有共鳴,或是這個團體才 知道的東西,我才會買。」

許多受訪者在訪談中提到,朋友會影響到貼圖的選擇與購買,受訪者 B1 表 示:「有時候你看他用,就感覺好像滿好用」,受訪者A2 也說:「通常就是別人貼 了,然後覺得,欸這還滿可愛的,我就點進去看」,而受訪者A1 正是因為與 A2 談戀愛之後,開始使用「Joke Bear」系列貼圖。

每個人對美、醜、可愛的標準都不一樣,你只會使用具備某些特性的貼圖,

在貼圖使用的當下,除了溝通層面的意義之外,使用者也傳達對美、醜的看法,

展現出自己的品味。由此可知,使用者為了融入團體或是想要在LINE 對話框中 用貼圖盡情表演、吸引他人注意,也可以說,貼圖使用有展演的性質。

使用者透過貼圖展示自我,在 LINE 對話框公開表演給對話成員看,正是在 建構自己的認同位置,受訪者E3 非常喜歡用「懶得鳥你」系列貼圖,他表示他 的LINE 群組中,有些群組跟他一樣喜歡用這系列的貼圖,有些人更是因為他開 始使用,進而跟進購買,因此他覺得在這些群組使用這些貼圖,會有一種得到認 同感的感覺,「就是感覺好像是我,受到我的影響所以他們也跟著買,然後大家 一起用,感覺就是比較有凝聚力。」

Abercrombie & Longhurst(1998)表示,觀展與表演形成一個循環,使用者 為了想像中的觀眾表演自己、針對自我的凸顯。但是研究者發現,當使用者用貼 圖進行展演、建構自我的認同時,是在奠基於現實關係的對話框中,用貼圖呈現 自己,這種呈現必須得到彼端的欣賞,或是當使用者運用只有他們群組成員才能 理解的群組規則,就是一種宣告,告知大家「我們的關係非比尋常」,「我們是可 以互相圖戰的對象」,隨著不同的互動方式,使用者也會形構出不同的自我。因

Abercrombie & Longhurst(1998)表示,觀展與表演形成一個循環,使用者 為了想像中的觀眾表演自己、針對自我的凸顯。但是研究者發現,當使用者用貼 圖進行展演、建構自我的認同時,是在奠基於現實關係的對話框中,用貼圖呈現 自己,這種呈現必須得到彼端的欣賞,或是當使用者運用只有他們群組成員才能 理解的群組規則,就是一種宣告,告知大家「我們的關係非比尋常」,「我們是可 以互相圖戰的對象」,隨著不同的互動方式,使用者也會形構出不同的自我。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