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

第二節 研究討論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互動而定。

本研究發現透過貼圖圖戰得到的遊戲愉悅感及群組歸屬感,是促使使用者持 續圖戰的動力,使用者在觀看與回應的過程中,透過貼圖的傳播逐漸形成魔法圈,

共享的溝通符碼和語言。

圖戰互動說起來似乎簡單,但其實使用者需要時間去摸清溝通對象的底細,

包括貼圖風格、貼圖數量以及對於圖戰的理解與共識,也就是說,本研究中的五 組受訪者,大家都不是第一次圖戰就上手,圖戰互動時間都至少三個月以上,在 LINE 平台中,並不是每個 LINE 好友都能圖戰,當對方不懂圖戰的樂趣,或是 貼圖數量不夠,甚至是把貼圖當作一個寒暄的功能,就不是所謂的圖戰高手,自 然而然也就戰不起來,因此這些默契與規則其實還有一個先決條件,即使用者雙 方共享的先前互動經驗(pre-history)。

Farb(1993)針對文字語言與團體的關係指出,每個語言團體都會規定何種 說話場合可以談論那些話題、可以使用那些字眼、可以採取怎樣的語氣(Farb, 1993/龔淑芳譯,1994),但是文字語言與貼圖圖戰的群組成員不太一樣,其所 遵守的「規則」亦有差異,文字語言的規則是為大眾所遵循,而圖戰的規則則取 決於魔法圈,不同的魔法圈就有不同的規則,而且雖然說「文字會死」,但是文 字規則的生命週期比較持久也較為恆定,反觀圖戰的規則,流動速度非常快,以 E 組受訪者的案例來看,他們的圖戰規則會隨著溝通情境而轉變,因此什麼時候 要用什麼貼圖、如何使用貼圖,這種微妙的問題就像是本研究中的圖戰案例一樣,

是取決於團體中不言自明的默契。

第二節 研究討論

本研究發現圖戰有許多值得延伸討論的地方,譬如圖戰呈現的樣貌其實取 決於溝通對象的不同,亦即不同的對話框會有不同的樣貌,而這是因為圖戰鑲嵌 在使用者的日常生活,對話框中的權力關係深刻影響圖戰。

又或是使用者在時間破碎下的情感表達,貼圖開始超越文字的地位,擁有了 自己的自主性,貼圖進而被玩出獨特的規則與定義,像是 C 組受訪者非常喜歡 的「丟魚」貼圖,使用者的玩法無法用文字的邏輯思考,現實生活中也不會出現

「丟魚」這樣的動作形象。

因此,本節將會承接上節的研究結論與資料分析,進一步處理圖戰中蘊涵的 更深層的傳播意義與關係。

一、 權力關係

智慧型手機科技的日新月異改變了人類的生活面貌,手機即時、不受情境限 制的特性,讓使用者隨時隨地以低廉的成本與親友建立聯繫、取得資訊,對使用 者來說,手機的社會型功能更讓他們得以維持關係,即有研究者提到一旦將手機 放到華人社會的脈絡中,手機的功能就不再只是溝通,也成為日常生活中象徵「關

係與表情符號的Derks、Fischer 與 Bos(2008)認為,談話者彼此的身份與關係 會影響溝通過程中情緒的表達,研究結果顯示,表情符號通常會在朋友之間使用, 息本身,而是一種接收者和訊息之間互動和協調的結果。」(Fiske, 1982/張錦 華譯,1995),溝通的樣貌會因為溝通對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狀態,也會有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則的限制,不同情況之下,他們會依據規則而採取不同的說話方式,要說什麽、

何時何地說它(Farb, 1993/龔淑芳譯,1994)。

從語意學的角度來看,倫敦大學的語言學家弗爾斯(John R. Firth)認為,所 謂的情境泛指與話語有關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說話的時間、地點、參與說話的 人、對有關事物的知識以及社會文化習俗等等,他認為意義取決於情境(徐烈炯,

1996)。

由此可知,不論從何種角度,我們都可以發現情境對於意義的解讀是至關重 要的。貼圖這個符號代表的意義,是使用者和貼圖互動的過程,接收者如何解讀 它,奠基於權力關係以及的社會、文化經驗的影響。

二、 貼圖的優位性

科技帶來的便利性,讓速度與激情成為生活重心,現代人的耐心已被高速效 率的洪流消磨殆盡。就連日常生活中的溝通也以「速度」為核心,就像Turkle(2012)

在書中描繪的現象,人們因為智慧型手機的出現,隨時隨地處於連線的狀態,明 明以往不是需要聯繫的時刻,現代人卻依然保持互動、交流,因此研究者認為,

現在人們的聯繫需求其實某部分來說,是被科技所塑造出來的,人們時時刻刻需 要寒暄的社交,就像人們在 Facebook、Instagram 等社交平台上,瀏覽他人的動 態、按讚、留言一樣,都是一種聯繫、一種寒暄。

而當我們的聯繫需求如此龐大、快速,溝通變成一件很累人的事情,此時一 目了然的圖像就在此需求跟社會脈絡下誕生,一張圖可以表達千言萬語,比起需 要耐心的文字,圖片在速度社會中方便許多,現代人習慣於來自圖片的訊息溝通, 比文字更具有刺激性和趣味性,年輕族群慣於從用圖像取代文字表達情緒和情感,

進行溝通和互動,當代就是以圖像直覺思考的碎片化世代。

我們活在一個圖像化的時代,從傳播方式的改變便可窺知一二。各種行動通 訊軟體亦越來越重視表情符號的使用,市場需求越來越大。2015 年,牛津詞典的 年度風雲字不是一個字,而是一個表情符號,牛津辭典團隊表示,表情符號雖然 已經出現很長一段時間,但是表情符號文化卻在過去一年才成為全球主流,並指 出:「表情符號(Emoji)體現了數位時代世界的核心概念:注重視覺、情緒表達 且速度極快」(張詠晴,2015 年 11 月 17 日),貼圖對視覺感官的刺激最為直 接。

對於 LINE 這類以文字訊息為基礎的媒介形式來說,文字還是主要的溝通方 式,但是研究者在訪談中,不斷被受訪者告知貼圖對他們的重要性,受訪者 C1 明確指出:「我覺得可以用貼圖就一定會用貼圖」,亦即對於使用者來說,只要在 情境允許的情況下,他們就會優先使用貼圖,而不是使用文字。

這樣的現象悖離我們原先對於圖片與文字的認知,因為一直以來,我們都認 為圖片是文字的輔佐,是為了補充文字的不足而出現,貼圖也是在這樣的認知下 被創造的,正如本研究一開始所述,以往研究多將貼圖的功能視作文字的補充或 是寒暄的工具。但是本研究卻在田野中發現,貼圖從一開始的定義與功能,逐漸

貼圖開始出現優位性(priority)。

於是當貼圖作為一個溝通形式,開始出現超越文字的地位,有著自己的自主

未來會朝向嚴肅的溝通(serious communication)發展?

三、 圖像式溝通 系列(Dear Animal)的貼圖創作者非常的無厘頭,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多數人頂多 會丟球,沒有人真的會這樣丟魚,丟魚的形象也沒有在任何一個遊戲、電影、動 畫中出現過,貼圖本身的樣貌就顛覆了日常生活的思考邏輯。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從使用者的使用層面檢視之,從表十七的遊戲式圖戰文本中可以看到,受訪 者C1 在圖戰中連續傳送好幾張「丟魚」的貼圖,而 C2 接連傳送懶得鳥你系列 的兩張無文字貼圖,以及Dear Animal 系列中的丟炸彈、又跑掉的兩張貼圖,文 本中的貼圖既沒有文字可解讀,貼圖呈現的動作也令人霧裡看花,他們的互動完 全沒有辦法用一般的語言脈絡理解,這種仰賴圖像邏輯思考的互動,就是所謂的 圖像式溝通。

四、 心理補償與流動的自我

經過圖戰文本分析與訪談,發現圖戰情境中多半充斥著暴力或是酸言酸語,

受訪者在訪談時也曾表達,喜歡用貼圖嗆朋友、開開玩笑,多數受訪者也都曾購 買戲謔性的貼圖,可以發現貼圖對於使用者來說,其實具備情緒宣洩以及心理補 償作用,讓使用者能夠彌補現實生活中的匱乏。

C 組、D 組以及 E 組受訪者也曾表示,因為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像貼圖呈現的 內容一樣對朋友拳打腳踢,或是對朋友說這些攻擊的話語,貼圖此時就被視為是 一種情緒的發洩,使用者透過貼圖完成一些生活中不可能做到的事。

Sherry Turkle(2012)曾經提到,如果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感到很孤單、無助,

就會轉向在虛擬的網路世界中,展開線上的新生活,以補償(compensate)對於 現實世界所感到的不足。

同理,貼圖也有具備同樣的心理補償特質,只是在本研究的場域中,使用者 是在實名制的世界用貼圖進行補償,Turkle 所述的網路世界則是匿名的虛擬世界,

但是本研究證實,人們並不是因為網路的匿名性而有心理補償的需求,而是實實 在在的需要,並且在以真實世界為基礎的LINE 平台中,有情緒發洩的需求。

綜合上述討論,圖戰具備了遊戲的特質,它無疑就是一種遊戲,對話框或群 組就是一個魔法圈,玩家在裡面擁有自己的規則與默契,在進行圖戰的當下得到 快感與滿足。

若將 LINE 裡面一個一個的對話框與群組,視為使用者的舞台,在每一個對 話框中,扮演的角色與立場都不一樣,在切換對話框的同時,使用者也在切換自 我的角色,Turkle(1996)在《虛擬化身》中以國外的 MUD 遊戲作為在網路空 間中探索自我認同的代表,指出熱衷於網路角色扮演遊戲的使用者,將會逐漸把 現實生活當成網路世界裡的另一 個視窗,而藉由視窗 切換的動作 展現自我

(Turkle, 1996/譚天、吳佳真譯,1998) 。

以往關於網路與自我認同的研究,大多將網路的匿名性與隔離性作為前提,

指出人們在網路世界中可以暫時抹除真實世界的身份,卸除既有的關係與網絡,

指出人們在網路世界中可以暫時抹除真實世界的身份,卸除既有的關係與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