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日常生活實踐

二、 行人言談行動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8 指出所謂的「戰略」為:

我所謂的戰略是一種權力關係的計算或操弄,當一個有意志和權 力的主體(企業、軍隊、都市、科學機構)被隔離出來時,某種計算 或操弄便成為可能。戰略預設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地盤(place)當作基 礎,能夠處理自己與外在的關係。⋯⋯每一種戰略性質的合理化,首先 都要試圖將自己的場所,即自己的力量與意志的場所,與其環境區分 開來(de Certeau, 頁 35-36)。

相對於戰略,戰術指的則是「缺乏專屬場所」的計算、操弄行動。受到戰略 壓迫的民眾,則使用戰術抵制大環境,強勢者擁有地盤,弱勢者擁有空間(space), 人們使用戰術並不是想要戰勝或是破壞戰略的壓迫,而是在權力體制下的小小掙 扎,因此,戰術可以說是種弱者的技藝(de Certeau, 1984)。

循著此一概念思考,本研究中的貼圖圖戰亦可視為人們對於 LINE 平台權力 的小小伎倆,是一種戰術的使用。LINE 這個通訊軟體是一商業化的企業,具備 了資本與人力,在此平台上,LINE 有專屬的獨立地盤,在這個地盤中,存著權 力關係的計算,LINE 是權力的一方,使用者僅能就其規則加以使用。

貼圖便是 LINE 開放給使用者的溝通功能,其呈現、提供的方式已限定了使 用者的溝通模式。在呈現方式上,使用者一次只能傳送一張貼圖,而貼圖的大小 以及範圍都是固定的;而貼圖的來源則必須通過 LINE 平台,用 LINE 代幣購賣 已通過其審核後上架的貼圖產品,不能隨意製作、複製、轉貼,這些都是 LINE 這個權力主體加諸在使用者的戰略。

而圖戰行為,則是在LINE(強者)固定的權力體制下,由使用者(弱者)

用各種間接的方式,自行繞過以戰略為基礎的支配性權力,將貼圖玩出自己的樂 趣、讓自己快活的戰術。

二、 行人言談行動

de Certeau(1984)在〈行走於城市〉一章中,以他著名的日常生活實踐理論 為思想基礎,加以分析城市規劃者所建立「可見的城市空間」,和生活在其規訓 機制下的人們,透過步行在城市作為一日常生活實踐的方法,探究人與城市空間 之間的流動關係(de Certeau, 1984)。

他描述在曼哈頓世貿中心的第 110 樓,俯瞰整個城市的感覺作為開頭,指出 這時候的城市,感覺就像是一幅凝結、靜止的圖畫,從高處觀察城市為觀察者帶 來強烈的快感,「因為他所處的高度將他轉換為窺視者」,此時觀察者仿佛擁有了 太陽之眼(solar eye),可以看到全面性的結構。

但是 de Certeau 認為,以俯視的角度觀看都市會產生盲點,因為真正的日常 生活應始於地面,真正的實踐是位處下方的步行者(Wandersmänner),站在高處 的凝視僅能看到客觀性的整體,而不能看到結構內的個人實踐,透過個人步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能夠穿透結構、走進城市中,打破既定的城市秩序,模糊空間界線。

他將都市視為一文本,指出當行人行走於城市時,即為人們在城市中書寫的 痕跡,步行者不停的書寫卻從不閱讀這個都市文本,而人們腳下的腳步建構出城 市的意義,透過行走實踐出一個個人的空間,步行者將每個空間符號轉化為別的 事物。

de Certeau(1984)將城市系統中行人的步行動作與城市空間之間的流動,以

「步行者說話動作」(Pedestrian Speech Acts,本研究簡化稱「行人言談行動」)

和語言之間的關係作為比擬,指出「走路的動作是對空間的創造」,當人們在城 市中穿梭、遊走、停留、逛櫥窗、抄捷徑等具體日常行為,在行走的過程中,被 視為挪用了都市地理體系,正如說話者在言談行為中挪用語言,對於行動者而言 不論是行走或是說話,都是透過戰術顛覆既有秩序的邏輯與實踐。奠基在言語行 為的挪用,他進一步提出三個概念,分別為當下(present)、殊異(discrete)、寒 暄(phatic)。

在其原文中的定義,當下指的是行人與城市環境進行當下互動後,會浮現的 狀況,如走路在街道上,遇到施工的路障。殊異指的是不連續的行人動作,de Certeau 認為空間是一種語言,有不同的符徵(signifier),行人在這些符徵中會做 出選擇,而每個行人選擇後的足跡都不一樣,這就形成了行人間的異質性。寒暄 則是步行中的社交動作,在行走的過程中,一定會有他者的存在,而行人與空間 的互動,諸如短暫的停留,與空間的連結,就如同話語裡的「哈囉」、「嘿」,這 種對話具備其功能,而且多半為下意識的(de Certeau, 1984;吳筱玫,2016)。

對de Certeau 而言,都市是一個經過建構而成的空間,且透過權力機構體系 變成一規訓場域,而漫遊者在都市中散步這件事情,背後意味著都市中的人們避 開了規訓,卻未因而流於規訓領域之外,在規訓場域中創立屬於自己的空間,這 一點與使用者在LINE 中圖戰的概念不謀而合,使用者在 LINE 這個體系中,避 開了既有的貼圖使用規則,在不踰矩的情況下,透過圖戰的方式實踐、創造出自 己的空間,使用者在對話框中使用貼圖產生的對話串,可以與行人行走於城市進 行類比,視對話串為刻寫在 LINE 對話框的空間內的痕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0 第三節 觀展/表演典範

不同的傳播研究典範對閱聽人會有不同的解讀意涵,隨著時代的變遷,閱聽 人的本質亦有所改變,尤其在新科技媒介的衝擊之下,現今媒介無所不在,這樣 的現象讓傳統閱聽人概念,已不足以解釋當代閱聽人所處的特殊情境,閱聽人本 質有所轉變(張玉珮,2005)。

Abercrombie & Longhurst(1998)指出,現代人生活在一個「媒介滲透」

(media-drenched)的社會中,人們大部分的時間都花費在不同形式的媒介,媒 介影像消費的氾濫入侵日常生活,日常生活逐漸商品化,這樣的滲透建構了當代 人的日常生活樣貌,使得人人隨時隨地成為閱聽人(Abercrombie & Longhurst, 1998)。

因此,Abercrombie & Longhurst 在 1998 年提出觀展/表演典範(Spectacle

/ Performance Paradigm,簡稱 SPP),所謂「觀展」(spectacle),其具有「看∕被 看」與「觀看凝視/公開展示」之雙重意涵,同時是「作為主體的觀看」與「作 為被展示觀看的客體」,所有人、事、物皆會被框架、注意、留意與監視,世界 成為一種表演∕展示,人類萬物都是為了被凝視而表演(Abercrombie & Longhurst, 1998; 張玉珮,2005;陳澤瑋,2006)。

由於當代媒介景象日趨複雜,日常生活高度商品化與媒介影像消費的氾濫,

不同於以往閱聽人研究,Abercrombie & Longhurst 將消費與認同的觀點納入閱聽 人研究,他們認為閱聽人同時是消費者與生產者,不僅不再只是被動地觀看,同 時也主動參與,並且強調閱聽人經驗(audience-experience)進入日常生活當中,

重新定義閱聽人(audience),並以媒介形式提出擴散閱聽人(the diffused audience)

概念,藉以跟直接閱聽人(the simple audience)、「大眾閱聽人」(the mass audience)

區別。

擴散閱聽人具備四項要素:人們花大量的時間對媒介進行消費、媒介滲透到 日常生活,人們無時無刻皆受到影響、當代社會是一個表演社會(performative society)、擴散閱聽人是由觀展(spectacle)與自戀(narcissism)這兩個過程相互 影響、相互增強以建構出的循環形塑而成(Abercrombie & Longhurst, 1998)。

由於媒體無孔不入的滲透在日常生活的隙縫中,我們的社會是的公開展示

(spectacular)的世界,所有人事物都為了一個無所不在的鏡頭展演,每個人都 是自戀的,並藉由公開表演來建構自己的認同位置,在這一個表演的社會,人們 期待被觀看,並且為了被凝視而表演。

網路建構出媒介景象(mediascape)與日常生活結合,讓閱聽人浸淫在媒介 中,每一個人都在網路場域中展演自己,這種現象正是Abercrombie & Longhurst 所說的「活生生的表演」(lived performance)。Abercrombie & Longhurst 以足球運 動為例,將擴散閱聽人的社會過程劃分為四個階段,分別為媒介滲透、日常生活、

表演以及觀展/自戀(圖五),擴散閱聽人便在這四階段無限循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圖五:擴散閱聽人的過程

資料來源:Audiences: A Sociological theory of performance and imagination (p.178), by N. Abercrombie & B. Longhurst, 1998, London: Sage.

綜觀目前國內外的觀展/表演典範理論,多數研究主要著重在使用者使用社 群媒體,比較明顯的線上與線下或是前台與後台之間的轉變。例如使用者透過臉 書、Instagram等媒介時,用照片、影片或是自我書寫,達到圖五的循環過程,並 且產生自我認同(Dijck , 2013; 蔡嬑佳,2016;陳韋廷,2013;謝靜雯,2013)。

Abercrombie & Longhurst(1998)認為,Giddens(1991)提出的反身性

(reflexivity)論點與自戀(narcissism)息息相關,Giddens指出,個體透過說故 事的方式建構自我認同以及認識自我,而反身性與自戀不論是透過敘事或是單一 圖像的方式,對自我的反射皆與他人想像中的自己有關,亦即透過互動而形構出 來的自我。

雖然LINE作為一個溝通平台,人們不會像是在Facebook或是Instagram這類 的社群媒體上,透過發文、留言、照片等方式進行展演,不過若是將LINE平台視 為使用者的舞台,不同的溝通對象會有不同的LINE對話框,而每一個對話框都 是一個舞台,使用者從購買貼圖到選擇貼圖,以及最終發送出去,這樣的貼圖表 演都是希望自己的被觀看、注視,如果貼圖得到對方的正面回應,成功玩起圖戰,

使用者便會陶醉在自戀的感受中,形成擴散閱聽人的循環過程。

的是「玩」(play)這個行為,而不是討論「遊戲」(game)這個文化結構。例如 年紀很小的孩子一個人在玩玩具時,他似乎並沒有在玩一種我們普遍通認知的 挪用之外,本研究將援引日常生活理論學者de Certeau(1989)的行人言談行動 補充、解釋之。

基於行人言談行動的概念,de Certeau 指出,當行人行走在城市裡,城市空 間內會有不同的風景,像是馬路、路燈、路障等等,他進而提出步行者行走在城

基於行人言談行動的概念,de Certeau 指出,當行人行走在城市裡,城市空 間內會有不同的風景,像是馬路、路燈、路障等等,他進而提出步行者行走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