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個人因素與學生自殺意念之類型的關連性

第五章 討論

第二節 個人因素與學生自殺意念之類型的關連性

本研究結果發現,學生之個人因素與自殺意念有相當程度之關連性,包括「性 別」、六年級「自覺學業表現」及「憂鬱情緒組合類型」等,均為學生自殺意念間 存在顯著關聯性,以下針對個人因素中,各變項與不同類型自殺意念之關連性進 行探討與說明。

一、女生相較於男生容易有自殺意念

在個人因素中,在 Wise 和 Spengler (1997)認為自殺意念的性別差異開始於 青 春期 早 期 10~14 歲;青春 期女生的 自 殺意念高 於男生(Linden& Barnow, 2005) ;顯示本研究之青少年早期的自殺意念,即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也就 是女生較男生容易有自殺的念頭。而本研究在迴歸全模式中,亦發現在「從無到 有」及「兩年皆有」自殺意念的類型中,發現女性學生有自殺意念的可能性為男 性學生的 1.833~2.378 倍。可能原因如先前研究提及,國中女學生轉換新環境及 容易為霸凌受害者、人際關係互動、社交孤立或自覺學業表現不滿意…等(Bearman

& Moody, 2004; Hesketh, et al., 2002; Kim, et al., 2005),造成女生自殺意念比率提 昇。另依發展理論闡述,可能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均較男性學生發育的早,因此較 快面臨青春期所帶來的生理變化及情緒轉折,進而亦因早熟而較早進入成人階段 的負面意念。

二、憂鬱情緒於兩年間之分數組合類型,與自殺意念改變類型呈現「同向變動」

的現象,且七年級出現自殺意念與憂鬱情緒由低變高有關

過去文獻均已發現,「憂鬱程度」為預測自殺意念發生之最重要因素(De Man, 1999; Harter & Runbaugh, 1992; Kandel, et al., 1991; Meneese, et al., 1992)。且醫學家 與心理學家在實務與理論建構上,也多半認同憂鬱與自殺二者的相關性,且在所 有年齡層均可發現相同的結果,在本研究中亦再次獲得印證,無論雙變項分析或 多變項分析中,均顯示憂鬱情緒程度為顯著之危險因子;且憂鬱情緒可能隨著個 體在各時期所處之環境而有所變動,所以從憂鬱情緒於兩年間之分數組合類型中 明顯的見到;自殺意念改變類型亦隨著憂鬱情緒分數變動,呈現「同向變動」,經 由本研究證實六升七年級憂鬱情緒對自殺意念的相關性,及先前文獻指出七年級 自殺意念的發生率、及本研究分析的新增比率均呈躍升的現象,故能在關鍵的早

期學生階段,及早介入從憂鬱情緒到自殺意念產生的過程;提供心理健康促進的 適當輔導,以期落實早期治療,早期預防的自殺防治政策措施。

本研究結果顯示,學生的憂鬱情緒於兩年間之分數組合類型若屬「均高」組,

其自殺意念為「兩年皆有」組的勝算最高(OR=19.228);若屬「高變低」組,其自 殺意念為「從有到無」組的勝算最高(OR=6.530);若屬「低變高」組,其自殺意 念為「從無到有」組的勝算亦高(OR=4.451)。顯示學生的兩年間的憂鬱情緒組合 類型,顯著地與其自殺意念的改變類型有關,且呈現「同向變動」的情形,即若學 生的憂鬱情緒加重,可能引發自殺意念的機率提升;若憂鬱情緒趨緩,則可能使自 殺的念頭亦消弭;若是憂鬱情緒持續屬於嚴重程度的學生,其自殺的念頭可能一直 存在,此現象值得重視。

另本研究發現,六年級無自殺意念於七年級時出現自殺意念之學生,其憂鬱 情緒有顯著地由低分數轉變為高分數的趨勢,與其先前研究自殺行為與憂鬱的結 果一致,尤其在學生轉換學校的相關研究(Greene & Ollendick, 1993; Wenz-Gross

& Siperstein, 1998)發現六升七年級的學生會有憂鬱、自殺意念…等負向情緒產 生。

三、自殺意念的轉變具有城鄉差異,其原因及方向性有待釐清

在學生進入七年級階段,新竹縣的學生相較台北市學生顯著有出現自殺意念 產生(相較「兩年皆無」自殺意念)。與江宜珍(2007)研究四~八年級學生(2004年 就讀七年級學生)結果相似指出,學生國中階段新竹縣的自殺意念發生率顯著高 於台北市,呈現於國小階段相反的方向性,且以國中一年級新竹縣發生率急起直 追最為明顯。探究其原因,可能因居住城市地區的學生,於國小階段即開始面臨 許多課業壓力或才藝課程,使得城市地區的學生進入國中階段的適應及課程銜接 等方面,較鄉村的學生容易。其研究亦指出,在學生首次出現自殺意念之分析中 證實,台北市學生較早出現自殺意念,但新竹縣學童出現自殺意念的相對風險卻 逐年升高,而導致城鄉差異由城>鄉,轉為鄉>城。且過去已有研究(Liu & Tein, 2005)指出,「課業壓力及期待壓力」常是中國學生有自殺意念的重要因子;然七年 級除了面臨新環境的壓力外,也開始有升高中的課業壓力,使得居住鄉村地區的 學生,與其在國小階段落差較大,而容易出現自殺意念。

四、自覺學業表現普通以上,為「從有到無」自殺意念類型的保護因子

先前研究(Braaten & Darling, 1962; Greening & Dollinger, 1993)指出青少年成 績低落,和逐漸增加的學習壓力與自殺意念有關,依據中國國中學生 1362 位(12

~15 歲)的研究發現企圖自殺與考試失敗、家庭功課太多有關;自殺意念與父母 親的期待過高有關(Liu & Tein, 2005)。且發現自殺的學生通常有較佳的成績表現及 父母親有較高的期待(Braaten & Darling, 1962)。本研究顯示,學生於六年級自覺學 業表現普通,相較自覺學業表現不滿意的學生,容易成為「從有到無」自殺意念 類型。與過去 Dukes 等人(1989)研究提出學業成就的滿意度與學業表現成績不 對等時,會導致青少年自殺行為。與本研究自覺學業表現普通相較不滿意其自信 心提升,而自殺意念轉換為從有到無的發現雷同,顯示學生對學業自我表現的滿 意為自殺意念的保護因子。

五、具情感變異性人格的學生,與「兩年皆有」及「從無到有」自殺意念 類型有關

Brezo等人(2005)年研究指出青少年自殺意念受人格特質影響大於企圖自殺;

且在自殺意念中衝動的人格特質受性別影響較為顯著(Brezo, et al., 2005; Brezo, et al., 2006)。本研究結果發現具有情感變異性人格特質,其與「兩年皆有」及「從無 到有」自殺意念類型有顯著相關;是否因具有此人格特質的學生,情緒容易產生 波動,易被外在環境變動所影響,而容易產生自殺的念頭。本研究與先前研究 (Dumais, et al., 2005; Roy, 2002)發現一致,青少年自殺行為與人格特質及性別有 關,其相關之人格特質有神經質(neuroticism)、衝動性(impulsivity)、情感變異 性(affect dysregulation)和外控性等傾向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