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個人背景與運動參與及阻礙因素的關係

Stephen and Ferris(1986)分析美國及加拿大全國性之調查研究,指 出做運動的情形隨年齡的增加有減少的現象,最明顯的下降時期發生在

青春期及成年期早期。Stephen and Ferris 同時認為個人的教育程度、職 業、收入及社經狀況與運動行為有正相關,教育程度越高、收入越多、

職位為專業人員或管理階級者,會投入較多的運動時間及從事固定的運 動。亦有針對社區民眾之研究指出,家庭收入、教育程度及社會經濟地 位越高者,且工作性質為商業、服務業、軍、公、教或學生者,會有較 多機會及時間去從事固定的體能活動,季瑋珠與符春美(1992)。

國小學童的規律運動行為,不會因性別年齡、身體質量指數、父母 教育程度等個人背景因素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但會因有參加運動校 隊、有參與運動社團,而有較好的規律運動行為,龍炳峰(2000)。

對國中生之研究發現:在年級方面,各年級的身體活動狀況,一年 級的身體活動量高於三年級;二年級高於三年級,由此可知,隨著年級 及年齡的增長,身體活動量並未隨之增加,反而有日漸減少的趨勢。分 析造成此結果之原因,可能是因為國中生之高年級學生需面對升學考試 及課業壓力之故,花費較多的時間在準備功課以及參與放學後的課業輔 導之故,減少活動的時間及機會,李彩華(1998)。劉坤宏(2002)調查 國中學生則發現,男性之運動行為顯著大於女性。在年級方面,一、二 年級高於三年級,且二年級最高,三年級卻最低。不同父母親職業類別 及自覺健康狀況國中生在休閒時的運動行為並沒有差異。

高中職學生部分,黃壬要(2003)研究苗栗市 2 所高中學生課後運

動行為,從事規律性運動行為的比率男生74%較女生 58%高;在每週運 動次數方面,不分性別,大多數的學生皆以每週運動2 次居多;且男生 每次運動時間較女生長。曾瑞怡(2004)研究台北市高中職學生運動參 與情形,男生在運動時間、每週運動次數、每次運動時間皆高於女生;

不同年級在運動時間及每週運動次數上無顯著差異;不同類別之高中職 學生在運動時間及運動時段上無顯著差異;有參與運動性社團之學生在 運動時間、每週運動次數及每次運動時間上皆顯著高於未參加者。

大專學生部分,影響學生實行運動之重要因素係性別與自我效能,

男性運動量較高。阻礙運動之最重要原因為「太懶了」,其次為「沒有同 伴」,其次依序為「沒有場地」、「沒有時間」、「天氣不好」,黃淑貞等

(2002)。而徐永億等(2006)調查技術學院學生,則發現規律運動者男 生25.1% 大於女生 9.8%。不同年齡層學生,低年級 27.2% 高於高年級 13.2%;在學生參與規律運動阻礙因素排序部份,無論男女生有高度的一 致性,依序為「場地器材不足」、「組織性活動參與機會不足」、「相關知 識技能不足」、「不喜歡運動」、「缺乏重要他人支援」。不同年齡層亦有高 度一致性,依序為「場地器材不足」、「組織性活動參與機會不足」、「相 關知識技能不足」、「不喜歡運動」、「缺乏重要他人支援」。;不同上學方 式學生規律運動比例,徒步學生與自備交通工具學生高於搭乘大眾交通 工具學生。

Sit, Lindner, and Sherrill(2002)調查 237 名 10 所香港特殊學校的學 齡失能學童(9-19 歲)運動參與情形。研究發現女性運動參與的頻率及 範圍顯著低於男性;肢障、視障、智障學童的活動低於聽障學童。研究 推論:影響學童運動及身體活動參與的變項,障礙類別較性別、學校階 段更為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