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運動阻礙因素相關研究;第三節、個人背景與運動參與及阻礙因素的關 係;第四節、肢體障礙學生的類別與特質;第五節、肢體障礙者的休閒 運動相關研究;第六節、本章總結。

第一節 運動參與現況探討

一、運動與健康的關係

運動是非常好的健康行為,不但可以促進身心健康紓解壓力,增進 工作和讀書效率,提昇生活品質,而且在競爭激烈偏向物質化的社會,

運動也是良好人際互動,排遣閒暇時間及促進和諧社會的休閒活動,運 動更是控制體重預防疾病很重要的方法(方進隆,1997)。

Wilson(1991)指出人類身體本為活動而設計,愈活動其功能愈好,

不像機器會因為使用而迅速磨損,且若不從事相當程度的活動,個人將 無法維持健康;而在其研究中也顯示,規律運動對健康有正向且一致的 益處,他認為不動是一個嚴重的健康危機,人們可能因此而罹患高血 壓、慢性疲勞、提早老化及生理性無能。

運動對個人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能力有正面影響。

(一) 在生理方面:

適量的運動可改善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增加最大攝氧量減緩老化現象(Blair, Kohl, Paffenbarger, Clark, and Cooper, 1989)。

運動的生理好處大約有下列五點:

1. 改變肌肉結構 (alter body compostion) 2. 減少冠心病 (reduc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3. 骨骼質量 (alter bone mass)

4. 延遲衰老 (delay aging) 5. 減輕糖尿病(relieve diabetes)

(二) 在心理方面:

Fillingim and Blumenthal(1993)認為,適度的運動可增進工 作表現、降低焦慮和沮喪。美國保健及成人服務部門(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1996)整理運動與健康 相關文獻指出在心理方面,能降低憂鬱,減少焦慮,增進安適感 及生活品質的提昇。

(三) 在社會交互影響方面:

社會交互影響方面,運動可增加自我形象、自我滿意度及社 會適應能力,減少情緒焦慮、沮喪及自我中心(Heapes, 1978)。

Taylor, Sallis, and Needle(1985)回顧文獻指出運動可減少部份輕 度、中度沮喪的症狀及焦慮的症狀,且對自我形象、社會技巧及 認知功能有促進的效果。

由以上運動與健康相關文獻可知,運動對個人身心健康及社 會適應均有相當大的幫助,而什麼樣的運動量才夠?美國運動醫 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1990)建議,健康成 人的運動處方為每週3~5 次,每次持續 20 ~ 60 分鐘,且達最大 心跳數的60% ~ 90%,或最大攝氧量的 50% ~ 80%的有氧運動。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與美國運動醫學會(1995)提 出新的身體活動量建議方案為,成人盡可能每天累積30 分鐘以 上中強度的身體活動量。而我國行政院衛生署(1994)則建議每 週從事至少3 次,每次至少 20 分鐘以上的運動。

二、運動參與相關研究

依據Kenyon and McPherson(1973)之論述,運動參與分為直接參 與(primary involvememt)和間接參與(secondary involement)兩種。

直接參與就是指運動員,間接參與就是指觀眾。

國人從事規律運動人口比率很低約只有25%,如將規律運動定義 為每週至少3 天(次),每天(次)至少 20 分鐘以上,依國內之研究顯

示台北市15 歲以上人口中男性有 71.8﹪,女性有 75.1%,另台灣北部 地區居民有76.0%的人口皆是屬於缺乏運動者或無規律運動者(方進 隆,1992)。行政院主計處(1995)曾調查國人休閒生活,發現國人戶 外休閒活動以拜會親友鄰居為主,佔35%;戶內以看電視、錄影帶為 主,佔77%;而每日運動的時間僅 14 分鐘,顯示國人休閒活動以靜態 活動為主。

國小學童,有規律運動行為者佔44.4%,沒有規律運動習慣者佔 55.6%,龍炳峰(2000)。

李彩華、方進隆(1998)曾調查台北市八所國中學生,結果發現學 生在假日所從事的中重度身體活動頻率較平時多,且以(壘)球、排球、

桌球、保齡球、騎腳踏車等的休閒活動居多。劉坤宏(2002)研究彰化 縣國中學生:在運動頻率方面,以每週運動5 次以上最多 34.7%;每次 運動持續時間方面,以11~20 分鐘居多 26.1%;在運動強度方面:以低、

中強度為主,運動後感覺有點累居多48.5%,而有規律運動的國中生占 29.3%;運動同伴則與同學 45.8%最多;運動參與地點:以學校 56.5%

最常:最常從事的運動項目依次為:騎腳踏車18.4%、籃球 16.2%、跑 步12.7%及羽球 6.7%。

高中職學生部分,曾瑞怡(2004)研究台北市高中職學生運動參與 情形,參與時間以假日及非假日兩者皆有的人數最多 54.3%、其他依序

是假日33.2%、非假日 10.6%、其他時間 1.9%;運動時段以放學後最多 65.6%、其他依序是其他時間 14.2%、下課時間 12.7%、中午 4.3%、早 上3.3%;每週參與運動次數以二次最多 32.7%、每週三次者 23.9%、其 他依序是每週一次17.4%、每週六次 11.5%、每週四次 9.2%,每週五次 5.3%。若交叉比較符合每週運動 3 次以上,每次持續 30 分鐘以上的學 生則有34%;運動參與項目前三項分別為籃球 24.1%、羽球 12.0%、慢 跑10.8%。

大專學生部分,陳建森(2001)調查馬偕護專學生一年級學生,每 週運動3 次以上者佔 7%,無規律運動習慣者佔 93%,平均一星期課餘 運動參與時間為23 分鐘。一學期參與課餘運動的總時間,超過 24 小時 的學生比率為10%,而一學期參與課餘運動不足 8 小時的學生比率達 73%。運動參與項目以羽球 38%、拔河 20%、呼拉圈 15%、籃球 12%

等項目之比率較高。黃淑貞、劉翠薇、洪文綺(2002)調查一國立大學 學生,每週運動3-5 次,每次均達 20-30 分鐘以上之規律運動者佔 40%。沈連魁(2004)調查嘉義地區大學新生,有規律運動者佔 20%。

徐永億、許弘毅、李政道(2006)調查技術學院學生,規律運動者男生 佔25.1%,女生佔 9.8%。陳金海、侯淑玲、郭明珍(2006)調查長榮 大學新生休閒運動狀況發現,學生經常從事休閒運動的場所前三項為學 校36.0%、公共場所設施 25.3%、郊外 16.4%;經常從事休閒運動的對

象前三項為同學39.6%、朋友 35.0%、家人 18.5%;經常休閒運動項目 前三項為籃球17.8%、羽球 14.9%、保齡球 11.2%;休閒運動時段為下 午49.5%、晚間 16.9%、早上 14.1%;休閒運動時間平時(週一至週五)

以一小時以下最多49.7%、週末假日(週六至週日)也是以一小時以下 最多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