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運動阻礙的意義

何謂阻礙?凡偏好一項活動,但受到干擾以致無法參與此項活動的 任何因子,皆視為阻礙Jackson(1988)。Crawford and Godbey (1987) 將休閒阻礙定義為:個體主觀知覺不喜歡或無法繼績參與休閒活動之影 響因素。將任何阻止或限制個人休閒活動參與頻率、持續性、品質的因 子,皆統稱為休閒阻礙,Ellis and Witt(1989)。休閒阻礙係指任何可能 抑制個體參與休閒活動、降低參與時間以及妨礙個體獲得休閒滿足感的 所有成因,Henderson(1991)。

國內部份,林佳蓉(2000)認為休閒阻礙是指強迫或非強迫的中斷 或限制個體參與某項喜好休閒活動的因素。抑制或中斷參與休閒活動的 種種因素,使得人們不論原本無意、有意或中斷參與一項休閒活動,這 些因素統稱為休閒阻礙,陳藝文(2000)。

綜合以上可知,任何會影響到人們運動的參與情形,不論是參與運 動的種類、頻率、喜好種類、愉悅程度或不參與等等,都可視為運動阻 礙。因此,運動阻礙可以定義為:任何影響一個人運動喜好、運動體驗 及運動參與決策過程,而造成無法或是不願意而去縮減參與運動的因素 通稱為運動阻礙因素。

二、運動阻礙因素相關研究

Crawford and Godbey(1987)將休閒阻礙因素分為三種類型:

1.個人內在阻礙(intrapersonal constraint):指個人心理狀態及喜 好,作用於阻礙與喜好、喜好與遊憩參與間的交互影響,包括沮喪、慾 望、壓力等。

2.人際間的阻礙(interpersonal constraint):指人與人間相互影響的 結果,使得阻礙與休閒喜好及休閒參與均有交互的影響。

3.結構性的阻礙(structural constraint):指一般提出介於休憩喜好 及參與之間的影響因素,包括家庭生命週期、氣候、工作時間。結構上 的阻礙極易因高度喜好而克服之。

亦有學者曾歸納56 篇有關的研究整理,將影響運動行為的因素歸 納為三類,Dishman(1991):

1.個人屬性:如人口學因素、身體健康狀態、過去的運動習慣、人 格特質、過胖、情緒狀態、態度、信念、自我能力的

評估、對運動結果的期待。

2.環境條件:如運動設施之有無、運動場所之方便性、時間安排的 合適性。

3.運動特質:如種類、強度、頻率、期間及運動後的感覺等。

Mull, Bayless, Ross, and Jamieson(1997)分析影響個體參與休閒運 動的外在因素有:地理位置與氣候、社會化、經驗、參與機會,並指出 影響個體休閒運動選擇的因素可分為物理環境、社會性環境、個人因素 三方面。多數研究指出受試樣本不運動的障礙因素很多,最常見的即是

「沒有時間」(Dishman, Sallis, and Orenstein,1985)。

國內部分,影響青少年休閒活動選擇的因素,林建地(1996),有:

1.個人因素:性別、個人特質、休閒技能、休閒時間、教育程度、體 能情形、年齡;個人遺傳因素。

2.家庭因素:父母管教態度、父母親教育水準、家庭生活經驗等。

3.社會因素:職業、收入、學校教育水準、同儕關係、社經地位高低、

大眾傳播之影響程度、政府政策、市場供應與需求等。

4.生態因素:便利程度、人口結構與地理環境、自然資源等。

5.文化因素:傳統文化與升學主義。

在高中職學生部分,黃壬要(2003)研究苗栗 2 所高中學生,認為

「課業太過繁忙」、「沒有閒暇時間」,是阻礙運動的因素。台北市高中

職學生的運動阻礙則依序為:「沒有適合的場地」、「學業壓力繁重」、「沒 有同伴的陪同」、「運動器材取得不易」、「運動環境不佳」、「沒有持續運 動的毅力」、「運動技巧無法突破造成挫折」、「缺乏指導人員」,曾瑞怡

(2004)。

國內針對大專學生所做的運動阻礙研究最多,許天路(1993)認為,

興趣、時間、場地設備、升學等是影響南亞工專學生參與休閒運動的因 素。陳建森(2001)則發現,影響學生參與課餘運動的原因有:「課業 繁重」、「場地不足」、「學生自由活動時間有限」等。黃淑貞等(2002),

發現影響學生實行運動之重要因素係性別與自我效能,男性運動量較 高。阻礙運動之最重要原因為「太懶了」,其次為「沒有同伴」,其次依 序為「沒有場地」、「沒有時間」、「天氣不好」。徐永億等(2006)研究 認為「場地器材不足」、「組織性活動參與機會不足」、「相關知識技能不 足」、「不喜歡運動」、「缺乏重要他人支援」是阻礙運動參與的重要因素。

亦有調查發現,影響學生休閒運動最主要的阻礙因素前四項依序為,「場 地設施太差」、「沒有興趣」、「缺乏指導」,「缺少同伴」,陳金海等(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