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個別差異與訊息處理理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個別差異與訊息處理理論

本節將從學生的間的個別差異與訊息處理理論方面探討學生的 學習成效。

在認知理論基本組成的描述之中,包含許多人類認知活動與電腦 訊息處理操作之間相類似之處。於是 Mayer 提出一個記憶系統的訊 息處理模式,就是把個體比擬成機器一樣,大多數的認知理論家能區 分出三種不同的記憶方式分別為︰感覺暫存區(或稱為圖像式的記 憶)、長期記憶以及工作記憶。下圖 2-1 則描繪出這三種記憶形式中 資訊流動的模式。

圖 2-1 記憶結構中的資訊流動模式(引自 Edward A. Silver,1986)

問題

工作

情境

感覺 暫存

刺激 -視覺 -聽覺 -觸覺

工作 長期記憶

數學知識

記憶 後設

處理 層次 -計劃

後設 認識知識

信念

-監控 -評估 心理 表微

關於

-數學 -自我 真實世界

知識

輸出

個體對於外界視覺、聽覺及觸覺等感官的刺激,會透過感覺暫存 區接收,並且短暫保存。當刺激所維持的時間量已使得它足夠被認 出,則會在工作記憶中會被分類及儲存;反之,當刺激所維持的時間 量不足使得它被認出,則會在工作記憶中被忽略。雖然感覺暫存區同 時能記錄很多訊息,但是它維持的時間很短暫,必須盡快的轉存到工 作記憶(或稱短暫記憶)中,否則就會忘記。迅速將短暫記憶轉存到 工作記憶中進行後設處理,如此才能在長期記憶中有效存取,或者在 不同的長期記憶內容中產生交互的作用。

許多認知理論中提到,工作記憶的限制性對於「訊息處理階段」

的發展很重要。在人們遭遇問題解決的情境時,短暫記憶以及從短暫 記憶到長期記憶的資料轉換過程中,扮演一個決定性的角色。短暫記 憶是現階段認知運作的內部表徵,然而它的容量是有限的。一般說 來,大約不超過 6 或 7 個意元(Miller,1956)。

Simon 在「How Big is a Chunk?」一文中引述喬治米勒(Miller,

1956)「魔術數字 Magic number」的概念,認為這是對於直接記憶 的短暫回憶的記憶廣度數目。在此的魔術數字「5」稱為短暫記憶廣 度又稱為「意元(Chunk)」,這些虛構的意元是獨立於實際物質的,

5 個意元可以是 5 個文字,5 個數字,5 種顏色,5 個形狀,5 句詩或 5 句話。

在此所提的魔術數字是 5,就好像人體對於各種的刺激,接受度 不一定都會得到完全一樣的數值。記憶廣度是固定的數字,我們能夠 藉由建造更大的意元,而使每個意元都容納比以前更多資訊,進而增 加訊息處理的量。

對於兒童有限的學習表現,較為普遍的解釋是從兒童「存取失敗」

(lack of access)的觀點來說明(Chi,1988)。這個觀念指出當 兒童實際運用這項知識去執行某件任務後,這項知識對兒童才會變得 真正有用,否則兒童無法存取這項知識或使用它。由此可知,如果希 望兒童能活用知識,則必須有能力去探索知識概念間屬性的關聯性。

人類大腦記憶機制有短暫記憶跟長期記憶,考完試就忘光的知識 就是只存在短暫記憶之中,而之前被認為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強記」,

基本上是強化短暫記憶。最有效的學習則是知識進入大腦的長期記憶 區,這種記憶可能影響一輩子!

綜合前述,從訊息處理及記憶的歷程,可知訊息處理並非單向進 行,而是個體與刺激之間發生複雜的交互作用,而且這些交互作用的 刺激量要足夠使訊息進入長期記憶區,才能使刺激變得有用。因此從 教學方面來看,若欲改進記憶的歷程,達成有效學習,則必須從外界 刺激的呈現方式與個體對於刺激的接受程度著手。在課堂上就如同教 師所呈現的教材和學生處理學習材料的方式兩方面發生互動。所以,

欲達成有效率的學習,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教材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