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結論及建議

第二節 建議

(一)對於遊戲導入異能力數學教學的建議

對於遊戲導入異能力數學教學的建議,以下就針對教材的設計、

遊戲的引入以及減低異能力分組的標籤作用三方面討論。

1.教材的設計

本研究的教材設計是針對五年級上學期數學課程中 4 個數與計 算的單元設計,分別為「乘除法攻城戰遊戲」、「因倍數迷宮遊戲」、

「四則賓果遊戲」以及「等值分數抽鬼牌遊戲」。在這四個遊戲中,

「乘除法攻城戰遊戲」因為牽涉到較複雜的多位數乘除法運算,學生 的接受度較低,未來可以加入更多變化的遊戲規則或題目設計。

2.遊戲的引入

本研究是對遊戲導入異能力數學教學,對於學習成效不同的學生 分組遊戲的導入很重要,尤其是學習成效低的學生,如何讓學生能夠 接受遊戲,進而喜歡遊戲。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在教學過程中都會 安排師生遊戲對抗的步驟,藉由團體的練習較容易讓低成就的學生接 受遊戲,以及與師長的對抗會讓學生更有成就感,此外適時加入鼓勵 的言語及獎勵制度,也會增進學生參與遊戲的動機。

3.減低異能力分組的標籤作用

本研究是以遊戲導入數學教學,並且學生是採異能力分組,常常 會因為能力分組而為家長所詬病,因為異能力的標籤作用有時會影響 學生深遠。本研究的作法是,每個遊戲均採獨立的分組個別上課,而 因教學單元不同各自獨立的分組也可行。據研究者觀察,學生因為常 常分組所以覺得分組只是符應教學上的需要,並無明顯的標籤作用出 現。

(二) 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在研究之初,研究者擬以班群的模式進行異能力分組教學,並且 實施時間是高雄市教育局規定可行的彈性課時間,專門針對班群中學 習成效不齊的學生,依能力分組抽離進行數學課程。而這種同質分組 的班級,老師在教學上較能配合學生的進度,進行學習低成就的補救 教學,或者學習高成就的加深加廣的教學。而最近教育部逐步開放國 高中能力分組的分科教學,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股浪潮也會逐步蔓延 到國小,這也是未來的一個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三幸(1992)。影響國小高年級學生數學學業成就的相關因素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李坤崇(1990)。我國國小學生學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臺南師院 學報,第 23 期。133~157 頁。

杜正治(1993)。補救教學的實施。刊於李永吟(1993)。學習輔導:學 習心理學的應用。台北市:心理。

吳俊憲(2000b)。從「新課程」到「九年一貫課程」---談建構主義下 的數學教育。國教輔導,40(1),10-14。

周士傑(2005)。遊戲導入國小六年級數學教學設計及反思。台中師院 數理教育學研究所論文。

林珮如(2002)。國小學童因數解題與迷思概念之研究。屏東師範學 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院數

林嘉玲(2000)。數學遊戲融入建構教學之協同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 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孟瑛如、陳麗如(2000)。學習障礙學生在魏氏兒童智力量表上顯現 之特質研究。特殊教育季刊,第 74 期,1-11。柳賢(1990)。從學 生的個別差異談國中的數理教學。國教研究雙月刊,12,15-20。

柳賢(1990)。從學生的個別差異談國中的數理教學。國教研究雙月

刊,12,15-20。

唐偉成(1999)。建構主義的基本概念與教學模式(一)。翰林文教雜 誌,3,32-35。

郭靜晃 譯 (1992) James E. Johnson 著。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 論與實務。台北:揚智。

簡楚瑛(1993)。「遊戲」之定義、理論與發展的文獻探討。新竹師 院學報,第 6 期,頁 105-133。

甯自強(1996)。由多單位系統看中年級的數與計算教材。國立嘉義 師範學院八十四學年度數學教育研討會。嘉義師範學院,嘉義。

婁立(1986)。國中實施學科能力分組教學學生適應行為之研究。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秀才(1985)。台北市國民小學的規模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敏(1999)。幼兒遊戲。臺北:心理出版社。

陳麗玲(1992)。國小數學學習障礙學生計算錯誤類型分析之研究。

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彰化。

未出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教育部。

黃瑞琴(1994)。論幼稚園遊戲課程的取向。臺北師院學報,7,881-916 頁。

黃毅英(1997)。邁向大眾數學的數學教育。台北市:九章出版社。

黃耀興、邱易斌(1999)。國小五年級學童在因數、倍數學習上成就 之探討。未出版。

謝堅(2000)。實驗課程中四則運算教材的設計。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 程概說(高年級)(78-79 頁)。台北縣:台灣省國民教育研習會。

饒見維(1996)。國小數學遊戲教學法。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二、西文部分

Bell, F. H. (1978). Teaching and Learning Mathematics in Secondary Schools. Wm. C. Brown Company.

Fleischner , J.E., & Marzola, E.S. (1988). Arithmetic. In K.A.Kavale, S.R.Forness, & M.B.Bender (Eds.), Handbook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vol.II): Methods and interventions (pp.89-110). Boston: A Cikkege-Hill Publication.

Froebel, F. (1887). Education of Man. New York:Appleton.

Johan Huizinga, The Waning of The Middle Ages. New York:

Doubleday Anchor Books, 1956.Homo Ludens: A Study of the Play Element in Culture. New York: Roy Publishers, 1950.

Johnson, J. W., Christie, J. F, & Yawkey, T. D. (1987). Play

Foresman and Company.

Krulik, S. & Rudnick, J. A. (1983). Strategy game and problem solving-an instructional pair whose time has come! The Arithmetic Teacher, 83(12),26-28.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2nd ed.). New York:Harper & Row.

Mayer , R. E.(1982). Thinking , Problem solving , cognition .New York :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

Merrill.Mercer,C.D.&Mercer,A.R.(1993).Teaching students with learning problems.OH:Macmillan.

Miller G. A. (1956). The magreal number sever, plus or minus two: 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63, 81-97.

Montague, M., & Bos, C. (1986). The effect of cognitive strategy training on verbal math problem solving performance of learning disabled adolescent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19, 26-33.

Silver.E.A.(1986).Using conceptual and procedural knowledge:

A focus on relationships. In J. Hiebert (Ed.). Conceptual and procedural knowledge:The case of mathematics.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Simon. H. A. (1980). Problem solving and education. In D.T. Tuma

& R. Reif (Eds.). Problem solving and education: Issues in teaching and research (pp.81-96).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Sutton-Smith, B.(1983).One hundred of change in play research.

TAASP Newsletter, 9(2), p13-17.

附錄一:數學科單元能力測驗

附錄一-1A 乘除法單元前測

附錄一-1B 乘除法單元後測

附錄一-2A 因數與倍數單元前測

附錄一-2B 因數與倍數單元後測

附錄一-3A 整數四則單元前測

附錄一-3B 整數四則單元後測

附錄一-4A 等值分數單元前測

附錄一-4B 等值分數單元後測

附錄二:遊戲記錄單

附錄二-1 乘除法攻城戰遊戲記錄單

附錄二-2 因倍數迷宮遊戲記錄單

附錄二-3 四則賓果遊戲記錄單

附錄二-4 等值分數抽鬼牌遊戲記錄單

附錄三:學生訪談記錄

附錄三-1 乘除法攻城戰遊戲學生訪談記錄 學生S26 訪談記錄

T:上禮拜玩了乘除法攻城戰遊戲,你覺得好不好玩?

S26:我覺得很好玩啊。

T:為什麼?

S26:因為不想要上數學課。

T:那妳覺得數學遊戲和一般的數學課有什麼不同?

S26:數學遊戲可以和同學一起挑戰難題,大家一起做題目比較沒有好玩。

T:在遊戲過程中你有沒有遇到困難的地方?

S26:有啊!我常常算不出來。

T:妳是算不出來還是算得比較慢?

S26:喔!應該是算得比較慢吧!

T:在遊戲過程中你如何解決?

S26:會有同學幫我,而且小組競賽的時候我們還有分配工作。

T:分配什麼工作?

S26:就是每個人算一個算式,當要走到那一步時,就是那個人負責。

T:妳的意思是說,不管有沒有走到某些點,妳們小組早就已經分配好計算工作 了。

S26:對啊!

T:這是在第幾次玩乘除法攻城戰遊戲發現的?

S26:第 2 次只有小組對抗時,因為第一名的老師要送獎勵卡,所以小組內有人 想出這個辦法。

T:那妳們小組在進行遊戲時,有沒有人都不做的?

S26:有啊!

S26:就是覺得題目很難。

T:那妳也覺得很難嗎?

S26:其實也不會啦!和課本比起來簡單多了,只是一直算會很煩。

T:那妳們有沒有嘗試幫幫那些不做的同學?

S26:有啊!就幫他算啊!

T:但是妳覺得幫他算對同學有沒有幫助?

S26:沒有,但是我們要贏,所以只好乖乖的幫忙算。

T:在這個遊戲中你使用到了什麼數學概念?

S26:大部分都是乘法,因為題目是要找出二個數相乘的答案。

T:有使用到除法嗎?

S26:到最後才有同學發現,在遊戲時利用除法會更快速。不過,我還是習慣使 用乘法。

T:你覺得遊戲中的題目與課本中的題目有相同嗎?

S26:我覺得很類似,不過遊戲中的乘法和答案都有了,只剩下我們去配對,而 課本中大多要我們算出結果。

T:妳們在配對的過程中有發現什麼秘訣嗎?

S26:有啊!只要看尾數就可以了。

T:如何看尾數?可不可以請妳舉個例子。

S26:比如說二個相乘的數,尾數是 2 和 3,那麼乘出來的結果尾數一定是 6。

T:嗯!真聰明!如果這樣的話,也可以看頭數囉?

S26:對啊!不過頭數會牽扯到進位的問題,比較不好判定。

T:再想想看,還有嗎?

S26:還有一個,就是把對手要走的路先佔領,這樣他就一定不會贏,而我們就 一定不會輸。

T:在學校除了早自修時間之外你還有利用其他時間玩這個遊戲嗎?

T:什麼時間?

S26:下課時間。

T:妳們都玩哪個等級的遊戲?

S26:幾乎每次都玩 3 位數 X3 位數的,玩到幾乎都把答案背起來了。

T:答案都背起來,遊戲再玩下去也沒有意思了。有沒有玩比較高級的遊戲?

S26:沒有耶!玩 3 位數 X3 位數的這樣每次都贏,比較有成就感。

T:妳有沒有想嘗試高級的遊戲?

S26:有想過,但怕做不出來。一看到一大堆數字就會怕,很怕自己一不小心就 做錯了。

T:妳不要妄自菲薄,多位數的乘除法也都是從最基本的乘除法開始的,妳不踏 出第一步,怎麼知道妳到底會不會呢?況且看妳數學習作中的習題,也都做 得很好啊!為什麼要怕做錯呢?

S26:就是沒有信心啊!

T:妳前面有提到玩遊戲的秘訣,可不可以把這些秘訣用在妳解題後的簡易驗算 呢?試試看或許可以讓妳信心大增喔!

T:你在回家的時候有沒有玩呢?

S26:沒有。

T:為什麼?

S26:家裡沒人陪我玩。

T:妳可以試著找爸爸媽媽一起玩啊!

S26:爸爸媽媽覺得很無聊,所以不跟我玩。

T:喔!那至少在學校有跟同學玩就夠了。

T:在玩遊戲時有沒有讓你覺得很快樂?

S26:跟同學大家一起玩有競爭性的時候才會很快樂。

T:你認為這個遊戲有沒有帶給你幫助?

T: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來?

S26:從計算的速度增加。

T:在遊戲中有沒有學到如何與別人相處?

S26:有啊!大家分工合作一起玩遊戲!

T:對於乘除法攻城戰的遊戲設計,你覺得有哪些地方可以再改進或者修正?

S26:我覺得很難又很無聊,下次可以設計更簡單一點的遊戲。

T:進行完本單元遊戲後你有什麼話想跟老師說?

S26:希望以後不要玩計算很複雜的數學遊戲。

附錄三-2 因倍數迷宮遊戲學生訪談記錄 學生S08 訪談記錄

T:上禮拜玩了因倍數迷宮遊戲,你覺得好不好玩?

S08:我覺得很好玩。

T:為什麼?

S08:因為可以玩啊!

T:這和一般的數學課有什麼不同?

S08:數學課要做題目,有些題目很難要想很久。玩遊戲就不用做,而且可以和 好朋友一起玩,玩輸了也不會被打。

T:你什麼時候做錯題目被處罰?

S08:有啊,在安親班的時候,安親班老師都很兇。

T:在遊戲過程中你有沒有遇到困難的地方?

S08:有啊!我找不到走下一步的條件。

T:你如何解決?

S08:就問同學啊!

T:問同學有沒有得到滿意的答案?

S08:問 S11,他說他也不知道,後來問 S04 就知道原來那是質數,條件可以設 成那個質數的因數或倍數。

T:那你知道什麼是質數嗎?

S08:不大知道,質數好像因數很少只有 1 和自己。

T:「質數」老師上數學課時有提過嗎?

S08:印象中好像有吧!不過課本裡面都沒有就忘記了。

T:在這個遊戲中你使用到了什麼數學概念?

S08:因數、倍數、公因數、公倍數…嘿嘿,還有質數。

T:你如何將遊戲與課本中的題目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