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個案分析

本節依據量表分析所得結果,顯示教師與學生在「個人相關」與「共享權力

-教師教學」之面向有差異,為瞭解此 22 位研究參與者在此二面向的建構式教 學信念歧異情形,以便針對個案教師進行更深入的觀察與訪談。教師自評與學生 觀察之建構式教學信念平均差比較如表 4-9,差異較明顯者為教師編號 3、9、12、

13、15、16、18、21、22 等九位教師,從九位教師中徵求願意接受課堂觀察與訪 談者,最後獲得教師編號 9、16 和 21 等三位教師首肯。

34

35

壹、甲個案教師建構式教學信念分析

表 4-10 為甲個案教師自評及其學生觀察之建構式教學信念分數比較。甲個案 教師在各面向之自評分數皆與學生有明顯差異,且亦皆低於學生的評分;其中在

「不確定性」、「共享權力-教師教學」、「共享權力-學生學習」以及「學生間溝 通」等面向的教學信念更傾向於傳統教學。

表 4-10 甲個案教師自評及其學生觀察之建構式教學信念分數比較

分量表

教師 學生

M M MD

個人相關 3.00 3.61 -0.61 不確定性 2.50 3.72 -1.22 批判意見 3.25 3.99 -0.74 共享權力-教師教學 2.00 2.49 -0.49 共享權力-學生學習 2.50 3.46 -0.96 學生間溝通 2.33 3.45 -1.12

一、個人相關

訪談時,問及甲個案教師認為學生為什麼要學電腦科學,與其日常生活的關 聯為何時,他答道:

他們[學生]現在算是數位原住民嘛,那其實他們[學生]應該很習慣生活 中有電腦的存在,那現在其實很多東西都是跟電腦相關的,只是有些他們[

學生]可能已經太習慣使用,但是他[學生]並不會認知到說這其實後面其 實是有一些…[原理原則]。

他又說:

基本上我們[教師]應該是想說讓學生可以運用一些資訊科學去解決他[學 生]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理想是這樣。

36

研究者進一步詢問甲個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曾利用哪些生活中與電腦科學相關 的例子進行引導,讓學生了解生活中許多資訊科技的應用其背後的理論概念到底 為何,他答道:

如果在這個課堂進行裡面就是比方說講到某個主題,那如果最近剛好有一些 什麼新聞發生,我會順便把它帶進來,…,比方說我之前在講那個…快取記 憶體的概念的時候,我用的是便利商店跟牧場的例子來做說明,我問他們說 你們買牛奶會跑到牧場去買嗎?還是到你們家附近的便利商店去買?然後 把他們去買東西的這個過程跟這個概念去做一個結合,幫助他們去做理解 啦。

不過甲個案教師也提到,可能是表達的內容過多技術性知識,學生較無法理解其 原理原則,亦無法將電腦科學與其生活的關聯串連起來:

可是不過在實際上的一些授課的過程裡面,還是會有一些落差,比方說像我 們在上那個計算機概論的時候,其實我們上完一些很基本的東西之後,學生 有時候會問說「老師我們為什麼要學這個東西?」,因為我們比方說這個二 進位系統,他們就會覺得說「這個東西跟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然後可 能是因為我們講得真的比較偏向資訊人員必須要瞭解的東西,可是對於他們 一般使用者來講,他們只要知道怎麼用就好了,不太需要去瞭解到這麼細節 的東西。

他也提到:

那[我]也會介紹一些比如說電腦裡面有哪些組件,那組件之間的關係是什 麼,這個對於他們[學生]來講,完完全全是很無聊的,像…他們[學生]

也不要知道說那個那個計算機結構是什麼,對,這個在課綱裡面都有,對於 他們[學生]來講他們就是覺得,那我學這些到底可以幹麼?所以我們[學

37

校老師]最近也在考慮說,是不是要照課本上這些東西,因為他們[學生]

覺得無聊,我們上起來也很無力啊…。

研究者訪談學生時,學生也認同電腦科學與其生活相關性很大,但當研究者要他 們舉出教師在課堂上提過的實例或生活中應用到哪些電腦科學時,他們僅能從電 腦科學理論、使用工具去說明與生活的相關性:

老師有教我們一些電腦的配件,讓我們非常感動,我現在都會基礎電腦。

有,[老師教我們利用程式設計撰寫一個]五子棋[的程式],還有什麼[電 腦的]二進位法、十進位法,讓我生活非常的快樂啊!

從上述與甲個案教師及其學生的訪談中,發現甲個案教師認為電腦科學與學 生生活息息相關,但學生只懂得應用,而不知其背後的原理原則,所以他會將電 腦科學相關時事、新聞融入課堂中,希望學生能運用一些資訊科學解決其生活中 所遇到的問題;但可能是甲個案教師表達的方式或內容較學術導向,無法引起學 生學習興趣進而將其所學與生活經驗做聯結,以致於甲個案教師在回答時其語氣 似乎有點無奈,不斷提到「學生覺得無聊」、「為什麼要學這個」等字詞。甲個案 教師對於教授資訊科學相關學理部分感到無力,甚至覺得學生也不太需要瞭解到 這麼深入;不過學生卻不這麼認為,其在回答時語氣似乎有些雀躍,並認為他們 學到許多,而這可能也是甲個案教師在個人相關之面向的自評低於學生的原因。

二、不確定性

訪談時,問及甲個案教師認為電腦科學的本質為何,在課堂上曾舉些哪些例 子說明電腦科學的本質,他答道:

計算。課綱上面有寫,哈哈哈。[電腦科學本質為計算的]例子喔?其實剛 好課本裡面都有,有講說它們有一些什麼樣的領域跟運用,它裡面到底在上

38

些什麼事情。

隨後,研究者再次針對先前請教師所填寫的問卷題目進行訪談,如電腦科學是否 為提出問題並尋求答案的方法、電腦科學是否可以解決所有問題,甲個案教師回 答道:

我覺得[電腦科學]是[提出問題並尋求答案的方法]啊,應該是要這樣。

[電腦科學]沒有辦法[解決所有問題]。因為有很多事情是人的問題,不 是電腦的問題。

當問到電腦科學的理論是否會隨著時間而改變、是否會受到人們文化背景和觀點 的影響時,甲個案教師說道:

ㄟ…我覺得[電腦科學的理論]會[隨著時間而改變],因為當有新方法出 現的時候,那舊的就會做一些修正,但大致上不會變動太多啦,可能新方法 會一直提出來,但是舊的…應該只是修正一點點,我的感覺是這樣。

他繼續說道:

我覺得[電腦科學]會[受到人們文化背景和觀點的影響],就跟不同地區 的人對同一件事情的看法會不一樣,比方說像…在台灣我們覺得烏鴉是一種 很不祥的動物,但是在日本他們會把牠當成福氣的象徵,對啊,那我覺得電 腦科學,某部份來講因為它也是一件事情嘛,但是在不同的地方,就是不同 的文化來看同一件事情,可能會覺得說這個東西,是不是有那麼重要,或者 他們是不是真的很需要這東西。

研究者訪談學生時,學生也認為電腦科學無法解決所有問題,電腦科學的理論會 隨著時間而改變,也會受到人們文化背景和觀點的影響;不過在「電腦科學是否

39

為提出問題並尋求答案的方法」這題上卻有些歧異:

不對,不對[電腦科學不是提出問題然後尋求答案的方法]!

是啦[電腦科學是提出問題然後尋求答案的方法]!

不是…是,是,[電腦科學是提出問題然後尋求答案的方法],但是不完全。

可能事情沒辦法解答啊。

從上述與甲個案教師及其學生的訪談中,發現甲個案教師認為電腦科學的本 質是計算;由於甲個案教師的課程規劃是以課本內容為主,所以他大多利用教科 書上的內容,讓學生瞭解電腦科學的本質。不過在回答電腦科學本質相關問題時,

甲個案教師對於電腦科學的本質似乎並無確切的體認或瞭解,以致於回答時其語 氣不是這麼肯定,多使用「應該是」、「感覺」等字眼描述,而這也可能是學生在 回答電腦科學本質相關問題時會不確定、有疑慮的原因。

三、批判意見

訪談時,問及甲個案教師的班級經營方式為何,他答道:

班級經營喔…我上課的方式我是希望不要太…太嚴肅,所以我上課的時候就 盡量能輕鬆的時候就輕鬆,不過因為可能也跟我個性有關係,我不喜歡強迫 別人去做事情,可是這樣子有一些同學他就會覺得說老師都不要求,阿所以 我[學生]就做我[學生]自己想做的事情,那像你今天看到這班是還好,

那另外有一班,他們是其實狀況就很嚴重,那個到後來都…如果真的不發脾 氣,他們[學生]是沒有辦法受控的。

研究者實際觀察甲個案教師上課情形,發現到甲個案教師傾向於較輕鬆的上課方 式,與學生維持亦師亦友的關係,對於班級經營並沒有太多的要求:

沒有很…[沒有很多要求],老師上課叫我們做的那些有做就好了。

40

隨後,研究者詢問甲個案教師是否可接受學生對他的教材或教法表示意見,他答 道:

曾經有學生問說,「我們到底學這個要幹麼?」我就說「我也知道這個對你 們來說非常無聊,可是因為我們不是只有你在上課,那是跟別的老師討論說 要把這部份當作上課的內容,那再加上這個是被劃定在[電腦課]考試的範 圍裡面,所以我沒有辦法不教。」大概是這樣子。

研究者進一步詢問甲個案教師,學生在何種情況下反應學習教材內容的目的為何,

教師表示學生曾在上計算機概論時反應過,由於是純理論課,學生較容易感到無 趣:

比如說電腦裡面有哪些組件,那組件之間的關係是什麼,這個對於他們來講,

比如說電腦裡面有哪些組件,那組件之間的關係是什麼,這個對於他們來講,